割泥沟
割泥沟是一种古老的采矿法。割泥沟采矿法被马来人广泛使用,也被南来的华人采用。典型的割泥沟工作原理如下:在地面上挖掘一条泥沟或水道,然后将水源导入沟内,再把堆放在泥沟两旁的矿土铲入泥沟里,水力会冲走较轻的泥土,较重的锡矿则留在泥沟底部。冲走的泥土会从泥沟用木浆导入到另一个尾部的水道排出。矿工们时不时地用木盘将泥沟里的矿土挖出。割泥沟需要很少的劳动力和资金,因此适合少数马来农民在务农之余从事采矿业以增加收入。但是,割泥沟有其局限性。首先,通过这种方法成功进行采矿取决于获得足够的水力以使矿土从脉石中脱离出来并带走多余的泥土。因此,只有发现溪流和丘陵地带,结合两者才能提供必要的水力,割泥沟采矿法方可进行。此外,割泥沟采矿法只适合淘洗源自原始地的较大颗粒矿土,因为沟内的流水会将较轻的矿土也一并冲掉。还有,割泥沟没法做得深,挖掘不到深处的基岩上方较丰富的矿土。
洗琉琅
洗琉琅是马来半岛最古老的采矿法,有证据显示在印度文明的影响下,此采矿法可能在一千多年前即存在于东南亚。19世纪初,南来的华人也采用此法,并一直沿用至今。华语“琉琅”一词音译自源于马来语,它是指用于采锡或金的圆形木盘。用琉琅盘采锡的方法是将含锡的矿土放入琉琅盘里,然后将琉琅盘放在水面上转动,并控制水的流入和流出,以水的涡旋力分离并洗掉较轻的杂质,而留下较重的锡矿,此法俗称洗琉琅。允许洗琉瑯的地方是河流,小溪,前矿地和矿场里金山沟的沟尾。自1907年英殖民政府始,洗琉琅者需申请 “琉琅纸” (准证)才能进行工作,琉琅纸仅发给女性。琉琅纸持有人每月只能向锡米收购店出售最多15公斤的锡米。至今,如果还持有或继承琉瑯纸的人,仍然可以每年更新。在1948年,共有20,281名琉琅纸持有者,比较日本占领前的1940年为6,751名,显示人们在那段时期正遭受经济崩溃的困境。在马来西亚,洗琉琅贡献了约8%的锡矿总产量。在1920年代,洗琉琅每月可赚取约叻币30元,而在1970年代每月可赚取超过100令吉。如今,琉琅不只是一种谋生工具,更多于代表了坚持不懈,努力拼搏和勇于冒险以摆脱困境的各族女性的标志。
文物介绍单位 | 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
活动预告 | 林悠悦
文物介绍 | 赖靖怡
/
本节目可于Spotify、Apple Podcast、Google Podcast 平台收听
联络我们:
[email protected]
林连玉纪念馆脸书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llgmemorial
近打锡矿工业(砂泵)博物馆脸书专页:https://www.facebook.com/kamparmuseum
Music:
1. 开场&结尾音乐:Trust Me (instrumental) – RYYZN from YouTube Audio Libr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ZoaU3rjIZo&t=43s
2. 背景音乐:LiQWYD - Vacation from YouTube Audio Libra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P06bBBNsIc&list=PLyDNc-mLpTPYJ_bN_iMsFhlCSw4u5OhOB&index=13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anchor.fm/llg-memorial/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