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27「內在動機好重要,談談如何由外而內的成長!」by姜尚文心理師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動機的研究,一般有三大類,分別是 無動機狀態(Amotivation):在這種狀態下,行為是無意義的執行或是根本沒必要執行。 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執行這個行為,是因為要滿足一些外部的結果,像是獲得獎勵,避免懲罰,或是社會認可,行為本身很容易因為外在的因素消失而消失。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行為是完全基於內心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創造力。行為會持續較久,也會覺得較有樂趣。 內在動機的關鍵元素:目標、熱情、興趣、好奇、主動,越挫越勇,好心情。   從這個分類來看,我們的行為越是基於內在動機, 我們越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滿足感與成就感, 因為這件事本身對你來說就是重要的,而且是自己想做的, 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求或是得到獎勵。   我們要思考的是,無論是對自己或他人 如何將無動機轉成外在動機, 而外在動機轉成內在動機。 如此,我們的生命才會更加的豐富。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Episodes
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 「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差距越大,負向情緒困擾越嚴重,   真實我和理想我有一定差距時,自我苛責,容易產生憂鬱情緒; 真實我和應該我有一定差距時,容易產生焦慮感受。 偏偏焦慮和憂鬱又會讓自己的表現更難以達到表現水準, 讓這樣的心理差距成為自己勒索自己的綑綁。  ...
Published 11/24/24
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 提出「自我差距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 來說明每個人心中有三種不同的自己。   這三種分別為: 「真實我(actual self)」、「應該我(ought self)」與 「理想我(ideal self)」。   什麼是真實我呢? 「真實我」是自己心中認定真實的自己,自己對自己的客觀認定。 這也是我們對於自己認識的自我概念。 「應該我」是我們認為自己有責任或義務成為的樣子, 可能是在職場,學校,家中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中伴演或達到 他人認為我們應該的樣子。...
Published 1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