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1日【评论员观察】一卡通里看协同作者:尹双红 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破题关键在于“用法律法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前不久,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相继通过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6.4万余家定点医疗机构“一卡通结”,3900多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19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171家图书馆“一卡通阅”……多个场景,一卡通用,群众工作生活更加方便。 一张社保卡,诸多民生事。社保服务人群覆盖广,业务条线多,用卡需求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对医疗、养老等领域协同发展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此次立法按照“小切口”的立法要求,采用“规定”的立法体例,有几条写几条,并实现三地同一文本、同步审议、同步表决、同步实施,进一步打通了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的堵点,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政务资源,确保三地社保卡能够跨省通用、一卡多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河北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只有一河之隔,随着两地往来日趋紧密,延长北京地铁的呼声愈加强烈。眼下,连通北京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廊坊三河市和北京平谷区的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建设正稳步推进。京冀两地各部门群策群力,不仅破解了地铁穿河这一技术难点,实现“硬联通”,而且打破行政区划分割的堵点,实现“软联通”。紧紧围绕“人”来谋篇布局,着力解决百姓关心、涉及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协同发展的各项改革才能凝聚起更大力量。 京津冀发展的“势能之差”客观存在,握指成拳就要统筹好发展实际与共同目标,找到最大公约数。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立法项目选题纳入三地协同立法规划,同时公开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又共同研究修改。立法程序和法规文本的高度协同,使项目既满足协同发展需要,又充分考虑各地区关切。这启示我们,打破在自家一亩三分地上转圈圈的思维定式,同心同向、求同存异,不同地区才能在协同发展中各展所长,共同打开发展新空间。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破题关键在于“用法律法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从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同一文本同步施行,到共同出台《关于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再到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近年来,三地围绕重点领域出台百余部法规,推动区域协同更加紧密,新活力和新动能不断涌现。实践证明,改革的深化要求法治保障。涉及利益关系和体制机制上的深层次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发挥好法治的引导、推动、规范和保障作用,及时把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制度,才能固根本、利长远。 15分钟社区中心、10分钟邻里中心、5分钟街坊中心三级生活场景促进职住均衡;“千年秀林”、悦容公园等构成家门口的“大氧吧”……一批重大疏解项目有序落地,不断释放的协同红利,持续提升着雄安新区的吸引力,让更多人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倾听群众呼声,找准发力点,不断增强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定能变“势能之差”为“动能之和”,跑出协同发展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