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3日【人民时评】多措并举改善高校宿舍供给作者:吴丹 广东印发实施方案,支持当地高校新建、重建、改造一批学生宿舍,鼓励通过购买、租赁等方式补充宿舍资源;山西在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方案中提出,全力补齐现有学生宿舍缺口,动态调整匹配招生扩大需求……近期,多地出台针对性举措,缓解高校学生宿舍供需矛盾,引发社会关注。 对大学生群体来说,宿舍是在校期间的第二个“家”。提供干净、舒适、功能齐全的住宿条件,事关学生学习和生活质量,也是提升高校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建设持续推进,学生住宿条件显著改善。空调、洗衣机、热水器、校园网等生活设施逐渐完善。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还建有智能餐吧、学生活动室等场所,能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这是社会发展进步使然,更是用心改善育人环境的体现。 也要看到,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适龄人口规模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提高,在校大学生总量将持续增加,高校学生宿舍供需矛盾将更加凸显。 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床位不足已经成为困扰学生和学校的棘手问题。由于一些高校无法安排宿舍,部分专硕生不得不负担高昂的租房和生活...
Published 11/13/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3日【评论员观察】抓改革需要有历史眼光作者:陈凌 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才能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今天的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澎湃,我们尤需从历史中汇聚前行力量、收获镜鉴启迪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更好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学习”。 时针往回拨,10月2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关键少数”上了“关键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再往前看,10月17日,正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桐城古城内的六尺巷。汲古言今,他强调,“六尺巷体现了先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要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场所”。 不同的场合,有着相同的一个视角——历史。 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一个重要方法论。要求“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指出“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强调“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Published 11/13/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3日【人民论坛】“该改的”与“不该改的”作者:华平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准改革方向,坚守重大原则,讲求科学方法。 “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改革不是改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改革无论怎么改,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不该改的不改,体现的是坚强的政治定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标准或看法。实践证明,一切刻舟求剑、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的做法都是无济于事的,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 该改的坚决改,展现的是坚定的改革决心。问题是时代声音,也是改革所向。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才能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Published 11/13/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2日【金社平】干字当头、众志成城实现百分之五左右预期目标信心在增强 时间进入11月份。 “今年还剩下不到两个月时间,各项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要进一步抓紧抓实,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湖北考察时指出。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福建、安徽考察,省部级专题研讨班开班,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实现5%左右预期目标的信心在增强。”“三季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作出这一判断。 从数据看信心——筑底企稳,景气回升。 50.1%,刚刚发布的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重回扩张区间,为四季度中国经济开了好头。 仅看GDP同比增速,一季度5.3%,二季度4.7%,三季度4.6%。但从环比看,三季度增长0.9%,已连续9个季度保持正增长。 “三季报”出炉后,不少外资机构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测,高盛将2024年中国GDP增长预测从4.7%上调至4.9%。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在第三季度末出现适度回升,9月份国内活动指标普遍超出市...
Published 11/13/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2日【人民论坛】有用事与无用功作者:华平 不久前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为基层减负情况,强调“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需要上下各方面共同努力”。 “干好有用的事,少做无用功”,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着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为基层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 有用事与无用功相互对立、互相影响,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少做无用功,才会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就是典型的无用功,既劳民伤财,还消耗并不充裕的基层工作力量,挤压本应落实的工作部署,导致“沙滩流水不到头”。把基层干部从无用功中解放出来,要多从上面和源头上做减法。 江苏淮安精简考核方式,让指挥棒指向更鲜明。聚焦产业发展,引导经济开发区干部开展精准招商,一批精品项目落地投产;化繁为简为村级组织“松绑”,推动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明确基层“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的职责定位,优化工作方式,聚焦主责主业,提高工作效能,不仅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干出成效,也能把各方面的干劲都带...
Published 11/13/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2日【人民时评】从民企新关切看引资新空间作者:徐隽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吸引企业投资兴业,不能再迷信过去的模式,而要在政策供给、环境塑造与企业诉求、市场需求之间寻找新的共振点 不久前,与一名民营企业家就招商引资进行交流,他感慨道,对民营企业来说,要优惠不如给机会,求倾斜不如要公平,等扶持不如靠法律。如此取舍,令人深思。 实施税费、用地等优惠,提供财政补贴或以奖代补……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把各类政策优惠作为招商引资的“撒手锏”,不乏成功案例。这一招,为啥现在没那么香了? 企业要长远发展,优质的营商环境更有利于稳定投资预期,从而持续培育自身竞争力,这种可持续性发展不是取得某个方面的政策优惠就可以实现的。而从地方发展的角度看,在政策优惠上“内卷”,不仅降低了资源要素整体配置效率,还可能导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不可持续。 换言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吸引企业投资兴业,不能再迷信过去的模式,而要在政策供给、环境塑造与企业诉求、市场需求之间寻找新的共振点。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建...
Published 11/13/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2日【人民观点】把握重大理论成果,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④本报评论部 越是面对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面对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越是要以真理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 缺少启动资金?推荐合肥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上门洽谈。 没有办公地点?联系各区县科技局工作人员前来调研。 需要产业支持?主动对接产业链相关产业园,争取优惠政策。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超薄柔性玻璃……在安徽合肥滨湖科学城,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从合肥滨湖科学城看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以改革的点火系点燃了创新引擎。科技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折射改革之效,体现思想之力。 从科技体制改革看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许多领域之所以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正在于这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实现了以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实践创新,以总结实践经验推动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 新时代...
Published 11/13/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2日【评论员观察】为一线劳动者托起“安居梦”作者:李铁林 在城市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保障一线劳动者“住有所居”“住有优居”,不妨更多着眼于盘活存量资源 在上海,享受公寓服务,最少需要多少钱? 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和成套家具一应俱全,还配有近4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区和4360平方米的健身区域,在位于上海闵行区的中航公寓,租一个这样条件的床位,每月700元左右。 上海探索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向建筑施工、环卫、快递等行业工作人员提供租金优惠、品质优良、配套完善、管理有序的租赁住房和床位,为大城市解决一线劳动者安居问题提供了思路。 从事城市建设、基础公共服务的一线劳动者,在城市发展运行中不可或缺。然而,由于经济压力,很多一线劳动者不得不降低对居住品质的追求,或是舍弃通勤便利在市郊找房源。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安全感。 安居才能乐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强调“把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这一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血脉里、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一线劳动者的住房问题关系着民生冷暖。加大保障性...
Published 11/13/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2日【金台潮声】着眼大局看得失作者:耿磊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和个人利害得失。” 改革,本质上就是要触动利益的,需要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如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就更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站在全局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看得失。 着眼大局看得失,就是要善于运用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看问题。不论在哪个层级推进改革、开展工作,都要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在大事上作为。河北邯郸峰峰矿区是资源能源型老工矿区,曾经粗放的生产方式带来严重污染,使环境不堪重负。近年来,当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调结构、去产能、控燃煤、治企业、抑扬尘,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矿山变青山、浊水变绿水、矿区变景区”的华丽转身。改革难免有一时的阵痛,但带来的是高质量发展。广大党员、干部应自觉从改革大局出发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敢于突破自身利益的藩篱,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只要对...
Published 11/13/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1日【任平】既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任平 (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怎么看? 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大家普遍关注热议。 从中,有人只看到了问题。分季度看,5.3%、4.7%、4.6%的经济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单看第三季度,7、8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由此便对经济增长前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等怀有疑虑。 更多的人既正视了困难,更看到了有利条件和因素。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4.8%,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个别经济体增速虽然相对较高,但其经济总量和增量与我们不在一个量级。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在结构优化、动能转换、质量提升的前提下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不妨再来看看,一段时间里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增强,国际政治不确定性增大,全球贸易保护加剧,一些国家的围堵打压持续加码,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压力加大。 二是内需不振。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强,稳投资难度加大,民间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三是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面临销售疲软、效益下滑、市...
Published 11/11/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1日【人民论坛】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作者:李斌 越是气势恢宏的篇章,越需要精益求精地书写。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要紧紧围绕抓改革促发展加强党的建设,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既勇于开拓创新又持之以恒抓好落实,既敢拼敢闯又善于团结协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抓改革促发展,既要重视方式方法,又要重视信心决心、态度行动。强化理论武装,思想认识就能更加统一,干事创业就更有方略;强化队伍建设、人才建设,经济发展就能更有活力和动能;强化正风反腐,就能以政治生态的风清气正托举营商环境的山清水秀。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引导干部树立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相适应的思想作风和担当精神,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跳起来才能摘到果子,沉下去才能摸准暗礁。推进改革发展,勇于开拓创新是必备的品质。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破冰试水到各地自贸试验区多点开花,从浙江、重庆率先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到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养老保险公司参与商业养老金业务……全面深化改革往纵深推进的每一步,无不是开拓创新的结果。火苗总向上腾,改革...
Published 11/11/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1日【人民时评】让技能成才步伐跟上产业升级节奏作者:易舒冉 前不久,22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陆续走进清华大学,参加由全国总工会举办的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和教授、院士等专家学者一起探讨学习。满满“工业风”的课堂,成为清华园的一道别样风景。 过去,产业线上的工人,讲究的是熟能生巧。如今,有机会到高等学府进修,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一名参加培训的产业工人坦言,通过学习和交流,一些工作中卡壳的技术难点有了新思路,对行业发展也有了新理解。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无疑具有战略性意义。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对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出全面部署,为锻造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指明了方向。 毋庸置疑,在我国迈向制造大国的历程中,产业工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中国制造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也面临新的挑战。为产业人才搭建成长阶梯,使之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是更好保...
Published 11/11/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1日【人民观点】把握重大制度成果,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③本报评论部 正是因为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具有了非凡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 一碗麻辣烫里,蕴藏着以改革激发活力、以制度护航发展的智慧。 今年年初,甘肃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吸引八方游客跨越千里“寻味”。为了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制定实施了《开展麻辣烫类餐饮单位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并建立“包抓”工作机制,助力天水把流量变“留量”。1—9月,天水市累计接待游客5348.08万人次,旅游花费307.35亿元。 为了规范和引领行业健康发展,前段时间,当地又组织起草了《天水麻辣烫经营规范》地方标准。始于“寻味”,兴于“改革”,成于“制度”。天水麻辣烫的持续走红,既得益于网络的红利,也有赖于制度的保障。 制度,是破题之钥、治理之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
Published 11/11/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1日【评论员观察】一卡通里看协同作者:尹双红 协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破题关键在于“用法律法规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京津冀,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前不久,京津冀三地人大常委会相继通过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6.4万余家定点医疗机构“一卡通结”,3900多条交通线路“一卡通乘”,193家旅游景区“一卡通游”,171家图书馆“一卡通阅”……多个场景,一卡通用,群众工作生活更加方便。 一张社保卡,诸多民生事。社保服务人群覆盖广,业务条线多,用卡需求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对医疗、养老等领域协同发展进行了诸多探索,取得良好成效。在此基础上,此次立法按照“小切口”的立法要求,采用“规定”的立法体例,有几条写几条,并实现三地同一文本、同步审议、同步表决、同步实施,进一步打通了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的堵点,有利于进一步整合政务资源,确保三地社保卡能够跨省通用、一卡多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推动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河北廊坊北三县与北京通州区只...
Published 11/11/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10日【寰宇平】为应对时代挑战汇聚共识和力量 面对共同的挑战、共同的需求、共同的责任,中国将携手各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为应对时代挑战汇聚共识和力量 当今世界,安全失序、增长失速、发展失衡、治理失焦愈演愈烈,各方迫切需要拿出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阐述中国对推进亚太合作的政策主张,倡导坚持多边主义、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可持续发展,将为维护亚太合作正确方向、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一) 亚太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诞生和发展的每一步,都折射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大势。 亚太经合组织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先驱,30多年来已逐步发展为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为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引领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二十国集团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临危受命,成员涵盖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及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Published 11/10/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8日【人民时评】让现代生活多些“宁静”作者:寇江泽 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社会共治格局 汽车鸣笛声渐渐少了、广场舞声音越来越小,成为住在重庆两江新区礼嘉街道礼和苑小区居民的普遍感受。一段时间以来,重庆以宁静小区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噪声污染防治,目前已累计创建市级宁静小区近600个。 防治噪声污染,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前不久,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到202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 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噪声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短板。2023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在各环境污染要素中排第一位。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破解民生领域的这个“老大难”问题,刻不容缓。 责任不清、分工不明,容易推诿扯皮...
Published 11/08/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8日【人民观点】把握重大实践成果,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②本报评论部 在社会生活中、在群众身边发生的改革故事是具体的,对改革带来的变化,群众感受最真切、最直接。因而改革的成效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 “行驶证也推广电子版了!”近日,公安部部署全面推广应用机动车行驶证电子化,为群众办事出行带来新便利。相关举措,扩大了改革惠及面,回应了群众新期待。 近年来,100多项公安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措施陆续推出,累计减少群众企业办事成本1000多亿元,减少办事材料40多亿份。交管服务日益高效便捷、智能精准,折射出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硕果累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发展理念是在改革中形成的,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在改革中破除的,经济发展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也是在改革中逐步实现的。”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新时代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神州大地气象万千,充满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正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台阶,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
Published 11/08/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7日【人民时评】推进垃圾分类需精细化思维作者:石羚 家里装修,废旧的坐式马桶扔哪? 大件垃圾,不少小区物业不让扔进“其他垃圾桶”;陶瓷制品不易二次利用,没人上门回收;当建筑垃圾请人拉走,付费还不便宜。一个马桶难倒了不少家庭。 如今这个问题在北京有解了!根据北京市最新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重点提升工作方案》,每个街道至少明确一家提供上门服务的大件垃圾托底收运服务单位,以社区为单元,定期开展集中投放日活动。此外,这一方案还就建设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组建专业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等作出规定,有助于通过精细化服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近年来,随着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垃圾分类日益成为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不断强化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养成习惯,实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从“教我分”到“我会分”的转变,有助于从源头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也要看到,大件固废垃圾无人清运、低值垃圾分完类无人回收、小区垃圾箱异味较大等现象,影响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解决相关问题,关乎群众的参与意愿,更关乎垃圾分类的工作成效。 推行定点投放,做好选址设计及宣传...
Published 11/07/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7日【金台锐评】营造安全有序的网络消费环境作者:魏哲哲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向主要电商平台发布了《“双11”网络集中促销合规提示》,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促销行为、加强广告内容审核、规范直播营销行为等,旨在规范促销经营行为,切实维护网络交易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当前,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网络消费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基本消费方式之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174亿元,增长8.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6%。网络交易活跃了消费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消费者享受到购物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假冒伪劣、个人信息泄露、价格欺诈等问题。近年来,网络消费纠纷案件增多,不少消费者有过这样的困扰:网络促销承诺限时免单,事后商家却不认账;售前咨询客服秒回,售后发现货不对板进行维权时客服却拒绝沟通……与传统消费纠纷相比,网络消费纠纷具有交易主体复杂、交易环境虚拟化、交易合同格式化等特点。相关问题不仅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Published 11/07/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7日【人民观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①本报评论部 坚定信心、凝心聚力,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充分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不断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向深入。 ——编者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了解,感受到中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工作方式是多么高效和深入人心。”不久前,“在渝外籍人士走进人大”活动上,一位外国驻华领事官员如此点赞。 从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到依法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再到回应群众诉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生动写照。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历...
Published 11/07/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6日【任平】在“两创”中赓续中华文脉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所孕育的伟大祖国、伟大民族,永远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所系。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 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两个结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别开生面,更加生机勃发。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是要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赓续,在坚定自信中创造性转化。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中华民族何以创造这一人类文明的奇迹? 千年窑火不熄,“千年瓷都”新生。陶瓷中有答案。 江西,景德镇。 陶溪川文创街区,老瓷厂变身美术馆、博物馆和年轻人的创业空间; 陶源谷瓷源境,“陶瓷+沙画”“陶瓷+大漆”……不同工艺在“...
Published 11/06/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6日【人民论坛】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作者:华平 改革要重视谋划,更要抓好落实。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改革方案的设计必须把握客观规律,注重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增强改革取向的一致性,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的改革部署是战略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如何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如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如何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一个个问号,就是一个个考题,要拿出高质量答卷,必须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 推进改革,方案先行。制定周密可行的改革方案,既要向上看看,吃透党中央精神;也要向下看看,掌握实际情况。 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既关乎民生,也是个发展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怎么改、怎么建,要问问群众怎么想。湖南长沙对2万个家庭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1.5岁至3岁年龄段的婴幼儿家庭对托育服务需求最为迫切。在充分调研和...
Published 11/06/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6日【人民时评】织好“一张网”...
Published 11/06/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6日【评论员观察】坚定改革信心...
Published 11/06/24
《人民日报》2024年11月06日【观象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作者:刘志强 从发展大局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紧盯“好不好”,锚定“高质量”,传统产业将持续焕发新活力、形成新优势 前三季度,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6%,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减少6.2%。今年以来,钢铁业生产经营总体平稳的同时,呈现出“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低需求、低价格、低效益”的运行态势,部分企业面临经营压力。 “运行有压力,但更有韧劲”“钢铁产量降低,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对全社会来说是件好事”……压力面前,不少钢铁企业负责人有着难得的乐观。这得益于各方对行业走势达成了共识:钢铁业已经进入减量发展阶段。 “减量发展”,钢铁企业已积累了不少经验。2000年至2015年,粗钢产量年均增长13%,总量在全球遥遥领先。产能快速提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增量,却也造成供需失衡、产能过剩、污染加剧等问题。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幕开启,钢铁业累计压减超过1.5亿吨产能、全面出清1.4亿吨“地条钢”,至2021年,粗钢产量年均增长4.3%,企业投资经营也更理性。 产量减了下去,质量提了上来。...
Published 11/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