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4 episodes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时称北平)。1949年8月1日,党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党中央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人民日报社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发表评论等重要职责。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创刊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热情报道人民的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光荣历史。
根据发表时间排序,不定期更新中
2023年之前文章陆续补充,可根据时间线选择收听

读《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 学习申论写作评‪论‬ 小法师奇米

    • Education

人民日报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随党中央迁入北京(时称北平)。1949年8月1日,党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党中央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
人民日报社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及时传播国内外各领域的信息,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并发表评论等重要职责。人民日报是中国第一大报,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创刊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民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和党性原则,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热情报道人民的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创造了光荣历史。
根据发表时间排序,不定期更新中
2023年之前文章陆续补充,可根据时间线选择收听

    24.0511【和音】擘画新时代中匈关系发展新蓝图

    24.0511【和音】擘画新时代中匈关系发展新蓝图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11日【和音】擘画新时代中匈关系发展新蓝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愿同匈牙利一道,以建立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契机,继续做互信互助的好朋友、合作共赢的好伙伴,共同开辟属于两国人民的美好未来  应匈牙利总统舒尤克、总理欧尔班邀请,习近平主席5月8日至10日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亲切友好、富有成效的会谈,就新时代中匈关系发展以及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两国领导人宣布,将中匈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两国合作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中匈两国是相互信赖的好朋友、好伙伴。建交75年来,中匈两国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考验,实现了从跨越大陆的朋友、友好合作伙伴到全面战略伙伴的持续深入发展。此访期间,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中匈关系保持平稳发展的宝贵经验——“坚持平等相待,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把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互信互助,始终相互理解并坚定支持维护彼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拓展各领域合作,推动各自发展战略对接”“坚持公平正义,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努力为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这些宝贵经验是双方的共同财富,也为双方发展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匈将继承发扬传统友好,夯实双边关系政治基础。高水平政治互信为中匈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方坚定支持匈牙利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愿同匈方筑牢政治互信,加强两国政府、立法机构、政党交流,继续坚定支持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匈方长期坚定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涉台、涉港、人权等问题上旗帜鲜明坚定支持中方。双方愿以宣布建立中匈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新起点,推动两国关系和务实合作朝着更高水平迈进。  中匈将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打造务实合作新亮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匈牙利“向东开放”战略高度契合。双方将发挥好中匈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委员会等机制作用,深化经贸、投资、金融等领域合作,推进匈塞铁路等重点项目建设,拓展新兴产业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两国各自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助力。此访期间,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交换共建“一带一路”、经贸、投资、科技、文化、农业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中国式现代化一定会为包括匈牙利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机遇。  中匈将持续扩大人文交流,厚植双边关系民意基础。民心相通是中匈关系发展的源头活水。双方将继续支持两国语言教学,用好互设的文化中心平台,加强体育、媒体、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双方将进一步优化各自出入境政策,加强两国直航联系,为扩大人员往来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中匈将共同引领地区合作,坚持中欧关系正确方向。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符合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共同利益,树立了跨区域合作的范例,也为中欧关系提供了有益补充。中匈双方将引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发展,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中方支持匈方在欧盟内发挥更大作用,推动中欧关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匈方明确表示,中国的发展对欧洲是机遇而

    • 6 min
    24.0510【评论员观察】让体育赛事添彩城市发展

    24.0510【评论员观察】让体育赛事添彩城市发展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10日【评论员观察】让体育赛事添彩城市发展作者:尹双红  如何延续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进而将其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是每个城市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段时间,各类体育赛事在多个城市密集举办。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中国大奖赛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发车,比赛期间,超过20万人次观众到现场观赛;“五一”假期,成都2024汤姆斯杯暨尤伯杯赛的上座率节节攀升,尤伯杯决赛有超过6000人进场观看,汤姆斯杯决赛进场人数在万人左右;长三角体育嘉年华越野半程马拉松、2024亳州马拉松等路跑赛事,吸引众多跑步爱好者参赛……火热赛事,有助于拉动经济发展,增强城市活力。  一组数据能够有力说明赛事的带动效应。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住宿业、餐饮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7%、42.3%;在“村BA”等赛事带动下,2023年贵州台江旅游综合收入达84.64亿元,同比增长94.66%;2024年无锡马拉松带动经济效益达28336.6万元。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大型体育赛事的带动作用是多方面、多维度的,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赛前、赛中、赛后多个环节发挥赛事的带动效应,将为城市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赛事是认识城市的一扇窗口。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不仅要成功办赛,还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场地、设备、交通、医疗……近年来,各地大小赛事中,配套设施向优向好,赢得广大运动员和观众的好评。在此基础上,不少城市突出办赛创意,让赛事成为展示城市风采的平台。比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坡面障碍技巧的“雪长城”赛道令人耳目一新,烽火台、角楼、瞭望塔等造型,让观众既可以感受体育竞技之美,又能品味中式美学之韵。又如,苏州马拉松赛道连接寒山寺、阊门、山塘街、平江路等景点,选手在参赛的同时,还可以感受苏州的古韵今风,城市也借助电视直播宣介了特色人文景观。从实践来看,因地制宜,将城市特色元素融入赛事各个环节,不仅能擦亮城市名片,更能提高赛事的吸引力、观赏性,实现城市与赛事更好相融。  体育赛事不仅与体育用品产业息息相关,也与餐饮、住宿、旅游等诸多产业紧密相连。发挥好体育赛事的带动效应,不妨在丰富消费供给上下功夫,在创新消费场景上做文章。前段时间在贵州榕江拉开帷幕的2024年第二届贵州“村超”总决赛,将比赛主要安排在周末或节假日,当地还精心准备了音乐烟花秀、侗族歌舞、特色美食等,让观众可以兼顾观赛和旅行。2023年“村超”举办期间,榕江累计吸引游客51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86亿元。这启示我们,更好释放赛事红利,应延长赛事链条,打造多元场景,才能吸引更多人从“参加一场赛”转向“玩遍一座城”。  赛事落幕后,如何延续赛事活动带来的“流量”,进而将其转换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是每个城市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以浙江为例,杭州亚运会结束后,有的地方改造比赛场馆,向市民开放,助力全民健身;有的结合旅游项目和节庆活动,举办山地自行车赛等赛事,带动当地民宿发展和农特产品消费;还有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性赛事,吸引更多游客。做好“赛事+”的文章,推动“赛事+旅游”“赛事+文创”“赛事+商贸”等融合发展,方能有效延续体育赛事的热度,在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

    • 5 min
    24.0510【人民时评】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24.0510【人民时评】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10日【人民时评】守护生态安全要打持久战作者:王巍  加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  生态安全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安全,强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绿水青山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不久前,公安部公布8起危害生态安全典型案例,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案例涉及非法占用农用地、滥伐林木、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等行为,严重危害了生态安全,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守护生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打持久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进一步强化专项治理、依法治理,汇聚全社会合力。  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条重要经验。加快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坚持运用好、巩固拓展好强力督察、严格执法、严肃问责等做法和经验,始终保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方能确保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不受威胁和破坏。  维护生态安全需要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从江苏苏州吴江区东太湖流出的太浦河,一路流经苏浙沪3省市15个乡镇,过去受限于“一河三标准”的行政壁垒,污染治理存在难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设立后,“联合河湖长制”在太浦河流域落地实施。共同治水的机制理顺了,太浦河水质实现持续改善。要看到,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维护生态安全,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落实联防共治、标本兼治。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通过公布危害生态安全典型案例等举措,以案释法、以案普法,有利于引导全社会进一步提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识。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对防范生态安全遭破坏至关重要。在四川若尔盖县,当地成立黄河护河队,清理河岸垃圾、引导牧民学习编织沙障、种草施肥,守护黄河安澜。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牧民牵头组建青海湖湟鱼巡护队,配合有关部门制止非法捕捞湟鱼行为。鼓励公众自发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保护和治理,方能汇聚起维护生态安全的强大合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的体现。对领导干部而言,保护生态环境、守护生态安全,是必须常抓不懈的“国之大者”。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 4 min
    24.0510【金台随笔】“行走的思政课”带来的启示

    24.0510【金台随笔】“行走的思政课”带来的启示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10日【金台随笔】“行走的思政课”带来的启示作者:陈艺心  “那年,你14岁/花朵一样的年龄/喜欢做梦的年龄/你那稚气的面庞/可否承载起苦难的表情……今年,我也14岁/可我常躺在母亲怀里撒娇/有时也会流泪/那是因为与朋友们闹别扭/今天,我站在你的墓碑前/心头一阵阵猛烈的震颤……”  这些节选自《那年,你14岁》的诗句,是宁夏固原弘文中学(原固原二中初中部)一名初中生参加2005年“徒步任山河”活动后写下的,字里行间的情感令人动容。从1995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宁夏固原都有一群师生擎起鲜红的旗帜,徒步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长眠于此的300多名烈士。天还没亮,收拾行囊准备出发。翻山越岭,途中彼此搀扶,相互鼓励前行。到达烈士陵园,肃立向烈士默哀,擦拭墓碑、敬献鲜花。路途漫漫,用汗水书写青春,用心灵感悟历史,信仰的力量穿越时空,在青少年心底共振。  54公里的路程,10多个小时的行走,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延续近30年。为什么要徒步往返,又靠什么坚持下来?问题的答案,在“这是对革命先烈的一种尊重”的回答中,也藏在参加活动的一届届学子写下的一篇篇文字里。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户外,一步步走下去的旅程是“教师”,崎岖蜿蜒的山道变“教材”,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大思政课”,不仅给参与者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也启发人们思考,怎样让思政课更加深入人心。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价值。红色文物可以穿越时空与今人对话。一座座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里,保存珍藏着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一个个震撼心灵的故事。深入挖掘并发挥好红色资源的铸魂育人功能,让革命文物“开口说话”、浸润人心,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奋斗豪情。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离不开方式方法的探索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习书本知识很重要,但理论学习代替不了亲身实践,教师的引导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不论是固原“行走的思政课”,还是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龙兵开设的“走着上的思政课”,都说明实践之于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引导青少年去切身体验、去辩证思考,这样得来的道理才更加深刻,这样树立的信念才更加坚定。把教室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才能更好启智润心、铸魂育人。  近30年来,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少曾经参加“徒步任山河”活动的少年如今又以老师的身份,陪伴自己的学生重走这条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代人影响下一代人,凸显了优秀思政课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期待更多高水平思政“金课”源源不断涌现,更有效引导青少年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

    • 4 min
    24.0509【人民时评】带观众更好读懂自然

    24.0509【人民时评】带观众更好读懂自然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09日【人民时评】带观众更好读懂自然作者:喻思南  在国家自然博物馆认识脊椎动物演进历史,来中国地质博物馆领略岩石矿物的精美奇特,到浙江自然博物院了解珍稀野生植物保护成效……走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孩子们便开启了触摸生态万象、感受宇宙神奇的科普之旅。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承担着引导观众走近自然、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功能,既是公众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科学普及的重要平台。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从人们十分关注的天文、地质、生命演化等现象入手,将科学知识娓娓道来,有助于拉近公众与科学的距离,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馆舍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当前,人们的科普需求日益增长、层次更加丰富。进一步推动科普事业发展,需要从增加展览吸引力、提升科普覆盖面以及提高观展趣味性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体系。  相比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陈内容相对单一,存在同质化现象。让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更加吸引大众,除了努力扩大藏品数量、提升收藏质量,还可以尝试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跨界办展,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比如,浙江自然博物院与河南博物院合作,遴选出有动物元素的文物藏品,打造“文物动物园”,以自然视角解读人文,提升了展出的吸引力。此外,还有一些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展览、轻科研的情况。应强化科学研究,进一步挖掘藏品背后的科学内涵,更好吸引和留住观众。  广义上看,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乃至自然保护区都属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发挥它们的科普服务功能,有助于拓展科普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一些建在大型商业体、旅游度假区的民营博物馆,由于贴近群众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比如,凭借全国唯一的梅杜莎角龙化石以及较为丰富的展览活动,搬进商场的广州正佳自然科学博物馆,吸引了更多人走进自然科学。通过政策引导、人才资源支持等方式,补上民营博物馆在展陈内容科学性不足等方面的短板,进一步发挥各种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优势,将形成共促公民素质提高的合力。  新奇有趣的观展体验,往往能增进科普的成效。在云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利用虚拟现实、体感互动等前沿技术,打造出一条展示寒武纪生态系统的“海底隧道”,让人们沉浸式感受生命演化的奥秘;在湖北,武汉自然博物馆“梦幻长江”厅,观众可乘坐无轨游览车,借助数字技术欣赏长江流域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推动数字化技术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应用,既可以营造参与感,增强互动性,也能推动博物馆科普教育资源广泛传播,从而惠及更多群众。应积极开展多样活动,并总结好经验,推广好做法,让自然博物馆更具趣味性、互动性。  前不久,由权威机构指导发布的“中博热搜榜”中,自贡恐龙博物馆冲上“热搜”,展现了独特展陈和生动科普对观众的吸引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多措并举发挥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普潜能,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力量,在厚植创新精神、夯实创新地基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 4 min
    24.0509【和音】赋予中法建交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24.0509【和音】赋予中法建交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人民日报》2024年05月09日【和音】赋予中法建交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中法坚守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初心,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将共同打造新时期互信稳定、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的中法关系  应法国总统马克龙邀请,习近平主席5月5日至7日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同马克龙总统举行会谈、共同会见记者,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式并致辞,出席马克龙总统举行的欢迎宴会,在上比利牛斯省举行中法元首小范围会晤。双方发表4份联合声明,签署近20项双边合作文件。习近平主席此访巩固了两国传统友谊、增进了政治互信、凝聚了战略共识、深化了各领域交流合作,对于创造中法关系更加美好未来,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中法是真诚的朋友、共赢的伙伴。建交60年来,中法关系始终站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前列,成为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互成就、共同前进的典范。习近平主席3次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马克龙总统3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从尼斯夜谈、豫园茶叙、松园会晤,到此次在上比利牛斯省举行小范围会晤,两国元首建立了牢固互信和真挚友谊。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法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两国战略沟通富有成效,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人文交流更加深入,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良好沟通协作。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法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如何共同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是双方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在同马克龙总统会谈时指出,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下,双方应该坚守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初心,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打造新时期互信稳定、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的中法关系。这对于中法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法要坚持独立自主,共同防止“新冷战”或阵营对抗。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法作为两个有独立自主精神的大国,在历史长河的每一次相遇都能迸发出巨大能量,影响世界行进方向。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法共同反对“新冷战”、抵制阵营对抗,有利于以中法关系稳定性应对世界不确定性。此访期间,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将秉持建交初心,深化中法高水平互信和合作,加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和协作,共同为迷茫的世界注入希望,为人类的进步探索方向。  中法要坚持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多彩世界的和谐共处。中国和法国虽然分属东西方文明,价值理念、社会制度不同,但都重视文明交流互鉴。中国支持法国办好巴黎奥运会,决定将对法国等12国公民短期来华的免签政策延长至2025年年底,支持增开上海至马赛直飞航线,欢迎法国担任今年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主宾国,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一系列措施将促进中法加快人文交往“双向奔赴”,有助于增进相互正确认知,巩固好、传承好中法人民友好故事。  中法要坚持高瞻远瞩,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双方要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中法关系,推动中法关系更好发展,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双方要加强在联合国的协调,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引领和支持,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双方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全面深入推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

    • 7 min

Top Podcasts In Education

The Mel Robbins Podcast
Mel Robbins
The Jordan B. Peterson Podcast
Dr. Jordan B. Peterson
By All Accounts. . .
ACCA
Mick Unplugged
Mick Hunt
The Rich Roll Podcast
Rich Roll
Law of Attraction SECRETS
Natasha Graziano

You Might Also Like

人民日报精读|申论80+积累|公务员考试|精读笔记
爱学习的嗡嗡
凹凸电波
凹凸电波
思文,败类
思文败类
不止读书
魏小河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东腔西调
大观天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