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8期上集,也是倒数第72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我的大学同学波比。 我和波比是在参加研究生支教团时候认识的。认识不久,我们就各自奔赴支教点。一年后,我们回到学校继续研究生的学业。再后来,我们都毕业了,开始了各自的职业生涯。 这些年,我们一直断断续续有联系。直到上个月,波比跟我说,她要辞职了,裸辞,准备申请出国念书。 一开始,我当然是很震惊的,因为这就意味着过去将近十年的工作经验几乎是归零了。而且,在三十岁的年纪,做这样一个决定,显然是需要很多的勇气,也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 所以就有了这一期节目。 我们聊了很多,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分成上下两集推送。 一来是素材时间比较长。 二来是觉得,离开学校前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模式,想的问题,经历的事情,都不一样。 上集我们更多地是在聊波比从云南的乡村,到上海念大学的过程。我也是因为这一期节目的录制,对于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话题有了更多的体感。 波比的大学生涯也是很传奇的。从堪称复旦最卷的微电子专业本科毕业,跨专业保研到新闻学院才开设不久的新媒体专业,跨度不可为不大。 下集是在聊波比工作以...
Published 02/25/24
为什么劳动时间减少的趋势持续了将近100年,然后却逆转了? 为什么芝加哥工人争取的“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自由支配”,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起来,却反倒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如果时间对我们如此重要,为什么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越来越多本来属于我们的时间却掌握在了雇主手中? 为什么那些原本应该花在自我教育、休闲娱乐和家庭生活的时间,却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为了适应工作的需求而被牺牲? 如果朝九晚五的共同经历曾经是一种常态,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对抗996和内卷,重新找回对于劳动时间的控制权? 这些振聋发聩的问题都来自本周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美国社会学家杰米·麦卡伦的《过劳悲歌:996正在毁掉美国梦》 【时间轴】 03:07 美国人的工作时间正在变得越来越长吗?如果是的话,这个趋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样的趋势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14:34 为什么美国人的工作时间没有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减少?经济不平等如何导致了更长的工作时间、更不稳定的工作安排? 36:42...
Published 02/18/24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写道,一个人的品格取决于他与世界的联系。 “品格”关乎我们珍视和想被承认的个人特质,我们也正因此而被他人所需要。但今天,“谁需要我?”却成了一个受到巨大挑战的问题。冷漠的现代资本主义对人们的努力无动于衷,每个员工都被设计成可以随时被替代的样子,在一次次企业再造中被利用后弃之如敝屣,这明显而残酷地削弱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感。 被集体裁员的IBM 程序员、被全自动设备侵蚀手艺的面包师、为挑战自我尝试转行却又铩羽而归的酒吧女店长……新的职业故事把弹性的经验和静态的个人伦理相分离,让员工止步于简单又肤浅的劳动,不再深入理解并投入工作。复杂的分工和高科技使专有技术不再属于任何职业,而只存在于支配人的程序之中。 讲究个人品格、相信工作的意义、不断提高技艺并成为不可替代的行家已经是上一代的传说。今天,在这个让我们漂浮不定的资本主义制度中,我们该如何找回自己对工作的掌控权? 本周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来自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没有面目的人:新资本主义之下工作的个人后果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Published 02/04/24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7期,也是倒数第73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我的大学同学老四。 我和老四熟起来是因为当年本科的时候修读沈奕斐老师的社会性别课,我们分在了同一个课程小组,那门课的期末考核之一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短剧,用社会性别视角重构某一个经典文本或者故事。 我记得当时有的小组选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有的小组选了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我们小组是选了东方不败、杨莲亭和任我行的故事,我是演了东方不败,一个生理性别意义上的男性,去扮演一个社会性别意义上的女性,老四是演了杨莲亭,一个生理性别意义上的女性,去扮演一个社会性别意义上的男性。 演员和角色在性别意义上的翻转、游离和冲突,再加上各种架空重构的人物关系,现在想想,确实是很幼稚,但是有那种很生猛、很原始的,对于性别议题的探索和好奇心。以至于最后大家还在争议到底是应该给我颁最佳女主角还是最佳男主角,这个讨论本身跟这门课的主题又出人意料地呼应上了。很有趣,那大概也是我这个i人大学四年里面最放飞自我的时刻了。 总之,这就是我和老四熟起来的故事。时至今日,回过头去看当年这段经历,仿佛是一个隐喻,在十二年之后的今天,老四身上仍然洋溢着我们学生...
Published 01/28/24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902万,出生率6.39‰,自然增长率为-1.48‰,连续第二年负增长。尽管如此,900万新生儿数量,对比这一数据公布之前的诸多预测,已经是远超预期了。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讨论这样一本关于日本少子化对策的书,显然有助于我们有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低生育陷阱: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一书的作者是山田昌弘,也是之前节目提到的《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一书的作者。 过去二十多年,日本政府在应对少子化问题上不可谓不努力,但其结果却是少子化对策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山田昌弘看来,“不婚”和“格差”才是导致日本社会少子化的真正原因。 在这本书的最后,山田昌弘写到—— 如果不能消除年轻人“从中流生活跌落的不安”,那么,日本少子化对策是很难看到效果的。 如果说年轻人的“希望格差”是少子化的首要原因的话,那么就有必要扭转这个局面。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工作可以重新再来、对双职工家庭同样友好,以及万一出了问题也可以通过社会保障重新自立的社会——这个社会必须是人们拥有“可以不让孩子受苦”的生活水准的社会。 【时间轴】 02:28...
Published 01/21/24
为什么日本年轻人不再渴望改变世界,只想让自己过得舒服? 为什么中年人总是喜欢反复追问年轻人“你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在后疫情时代,年轻人成为了最孤独的群体? 为什么越来越多日本年轻人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找到伴侣,却又会为了《天气之子》《你的名字。》而感动落泪?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日本作家三浦展在《孤独社会:即将到来的第五消费时代》这本新书中间的妙笔。 本周分享的这本书写作于疫情之后,三浦展发现:经历过Covid-19大流行的日本年轻世代,并没有如他之前预期的那样,渴望打破个体化的孤立状态,与他人、与社区、与自然重新建立连接;相反,他们似乎对更大的世界失去了兴趣,只想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一点。而这种退却,反过来让他们陷入了更加强烈的孤独感之中。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日本年轻人后疫情时代的观念变化?这些变化是否意味着潜藏在冰山之下的结构性、趋势性社会变迁?我们可以尝试在这本书中找到三浦展的思考和洞见。 【时间轴】 03:31 什么是第四消费时代?第四消费时代如何反映出年轻人的观念变迁? 15:53 年轻人全力以赴才能活着:我不想改变世界,我只想活得快乐 19:47...
Published 01/10/24
美国的“千禧一代”在“美国梦”的神话中长大,曾经对人生抱有远大期望。然而当他们参加工作时,正值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衰退期。千禧一代成为美国现代史上第一代生活水平不如自己父母的人。仅仅为了在艰难时日中维持生计,这一代美国人就需要耗尽全力。 以上来自《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这本书的介绍,作者是安妮·海伦·彼得森。 千禧一代(1981-1995)在美国社会长期承受非议,被称作是“长不大的一代人”,也被叫做Me Generation。然而,正如林小英老师在推荐序中写到的那样—— 人们以为,一代人应该比一代人的日子更好过。没想到千禧一代,本应该是最擅长自我陶醉、我行我素的一代人,结果却在竞逐“谁见过早上四点钟的街道”。在本书作者看来,这是在竞逐倦怠,而且还会忘了竟然还有自我愉悦这回事。 作者用了9个章节的篇幅尝试回答1个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千禧一代觉得如此倦怠?他们,或者说我们,如何成为了倦怠的一代人。 【时间轴】 02:36 理解这本书的三个关键词:千禧一代、倦怠、结构 --成长篇-- 18:08 婴儿潮一代也经历过经济衰退,为什么他们无法共情千禧一代的困境? 28:23...
Published 01/04/24
今天是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后天是平安夜,下一周就是2023年的最后一周了。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平成东京十二面相》,由12篇非虚构专栏文章组成,讲述了平成年代在东京这座大都市里的12个生活片段。这本书的介绍是这样说的—— 2019年5月,日本结束了平成时代,进入了令和元年,此后,原先2020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因新冠疫情推迟到2021年。回溯历史,第一次东京奥运会的召开是在1964年,当时的日本借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朝着世界强国的目标高歌猛进。然而,进入平成年代后,昭和的繁荣成为了过去,各类社会问题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开始显现。 但与此同时,在逐步放缓的城市节奏下,沉淀于时代底色中的人生百态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浮出水面,让人重新认识这座大城市中充满温情的一面。 其中,有一篇叫做《离不开的生活——东京的夜空下每晚收听广播的人们》,作者是樽谷哲也。我很喜欢作者那种温情脉脉的笔触,也觉得通过播客和大家分享这样一本书、一篇非虚构作者,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 祝愿每一位正在收听这一期节目的听友,冬天快乐。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JINBAO -...
Published 12/22/23
为什么年轻人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挣扎于超时加班和不稳定工作,到头来只是为了过上所谓普通人的生活?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选择啃老、做全职儿女,也不愿意继续承受大城市那种仿佛无水之萍一样的悬浮感?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一边渴望恋爱,一边觉得恋爱实在是麻烦事? 为什么一波又一波鼓励生育的政策和呼吁,仿佛石沉大海一般得不到年轻人任何回应? 以上种种,我说的都是日本。 今天跟大家分享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作为长期关注日本少子化问题和青年流动预期问题的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最近三年在中文出版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他的一系列作品都翻译成中文出版。 这本书是山田昌弘2009年到2012年期间连载在《东洋经济周刊》上的评论文章合集,聚焦于日本第二次婴儿潮一代(特别是1971-1974...
Published 12/17/23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6期,也是倒数第74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我的大学同学寒影。 这是我们毕业将近十年以后的第一次见面。见面之前寒影问我,她是不是所有接受访谈的同学里面混得最差的? 这个问题让我有点难过,难过的点在于,即使已经离开应试教育将近十年的时间,我们似乎仍然无法摆脱绩效主义的阴影。 寒影是重庆人,也是艺术特长生。她几乎符合我对于重庆人的所有刻板印象,率真、泼辣、风风火火,还有讲话时候抑扬顿挫的语调。这一段描述也勾勒出了我们对谈的三条线索—— 一个曾经向往大都市、从重庆到上海求学工作的“沪漂”如何看待“回家的诱惑”; 一个曾经拄着拐也要出差的工作狂为什么在三十岁那一年突然找不到工作的价值了; 一个曾经热爱、也曾经逃离的艺术特长生,如何找到舞蹈之于自己重建附近的意义。 分别的时候,我很想说点什么类似于“我们都会越来越好”之类的话,想了想还是算了。我站在原地,看寒影骑着她的电动车,消失在了远处的车水马龙之中,好像是一场电影的最后一帧画面。 我很喜欢这一期,因为它很难概括,一如生活本身。 【时间轴】 03:40 小时候所有的印象就是三点一线:学校、家、排练厅 07:14...
Published 12/07/23
欢迎大家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5期,也是倒数第75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迟早更新」主播、Tezo品牌创始人,任宁。 在前采的时候,任宁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访谈提纲上的很多问题似乎都是指向过去的,比如小时候的生活,比如上大学的经历,比如第一份工作等等,为什么呢? 我愣了一下,在任宁问我这个问题之前,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此根深蒂固地认为我们的“今天”总是被“昨天”所塑造,我总觉得当我们试图理解一个人如何成为今天的模样,总得穿越回去看看TA过去的模样。 任宁说,相比于过去,他似乎更关心未来,或者说对于未来的想象可能是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此时此地的选择。 如果不是因为这种对于未来的想象,恐怕我们也没有机会坐在深圳,坐在Tezo旗下的“言之有理”录音室里,录制这一期节目。 在访谈结束之后,我愈发觉得前采时候看似不经意提到的这句话,反而是这一次访谈最好的概括。 这让我想到了电影《回到未来》的那句经典台词—— Roads? Where we'regoing, we don't need roads! 你问我路在哪里?不,我们要去的地方,不需要路。 【时间轴】 01:54...
Published 11/30/23
那些流传甚广的财富神话似乎给我们这样一种错觉——所有人都坐在一辆狂飙突进的列车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被落下,所有人都喜笑颜开,所有人都赚得盆满钵满,好像1000万、2000万这种数字就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它已经失去了那种令人瞠目结舌的不真实感。 但现实显然并非如此。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三个 深圳个人破产案件信息网 公开的个人破产案例。这些案例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细节,已经足以打动人心,胜过任何试图渲染或煽情的修辞。 我总觉得,我们需要刻意地与那些宏大的叙事拉开一些距离,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看到那些日复一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构成生活本来面目的、微观的、个体的经历,也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接近所谓的真实世界。 【时间轴】 06:06 案例1: 我和妻子的学历都很低,能选择的工作不多。多年来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在社会生存,做手机店、蔬菜店、早餐店都是很累、很辛苦的工作 14:07 案例2: 19年底到北京支援春节快递高峰,随后滞留北京两个月,回到深圳以后又是两个月,前后四个月没有收入,债务急剧增加,开始逾期 22:39 案例3:...
Published 11/27/23
💊我们必须有意识地抵抗无力感。存在主义说,我们来到世界上这件事,是纯粹随机的、无意义可言的。所以,不可能有一个你和这世界之间必然的和谐。人活着要有意义,这个意义要靠自己去创造,要靠自己摸索出和世界的和谐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无力感、无意义感也可以说是生命的起点,所以不用太怕它! 💊人没有办法对生活和对世界做一个整体性的批判,不能等对生活有了全面判断之后再去生活,关键是在当下给定的条件下,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些小的突破口,能让微小的个体在逼仄的大环境里多一点坚韧性,不要因为生存环境的扭曲而让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彻底瘫痪掉。 💊无力感不仅是因为受挫,而是说你觉得你受挫的那件事是一个唯一有价值的事情,这件事是要决定其他一切事情的。我们现在失去了欣赏差异性的能力,只有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是把自己的生活做一种自杀性的简化。 💊最重要的并不是自我,而是自我和别人的连结。数字时代的原子化生存强化了社会同化的趋势,使自我的主体性变得虚幻和脆弱,自我的中心化和自我的脆弱化是一体两面的过程。 💊年轻人在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方式和意义。什么东西让自己不仅在短期觉得快乐、在长期也觉得有意义,可以平和...
Published 11/16/23
欢迎大家收听盲人摸象第24期,也是倒数第76期。 今天的对谈嘉宾是我的高中同学小王。 算起来,我们有将近十年没有见面了。朋友圈总是给人一种错觉,尽管你们很多年没见,但好像彼此也没有缺席对方生命当中那些重要的时刻。 通过朋友圈,我知道小王大学毕业辗转香港和爱丁堡,读了她心心念念的艺术史专业,也知道她回国去了北京,做过艺术品拍卖,后来又去了画廊,世界各地到处跑。 如果不是这一次访谈,我们可能会继续默默在朋友圈给彼此点赞。 其实我有很多问题想问小王。比如,她怎么就踏进了艺术圈?作为知根知底的朋友,我知道她显然不是衣食无忧的富二代。比如,她要如何面对那些财富金字塔顶尖的买家?毕竟贫穷和咳嗽一样,是掩藏不住的。再比如,经历了过去三年以后,她是否还像十年前一样,对这个世界报以毫无保留的热情和好奇心? 近乡情怯,真正坐下来开始聊天的时候,我一时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聊起。 不过,我很喜欢这一次录制,因为足够真实,不管是刚开始的局促,还是后来的松弛,都很真实。 很巧,...
Published 11/10/23
今年双十一你也一分钱没花吗? 第一次尝试串台节目,我和「之类的」主播@Hiro一起从各自今年双11战绩以及最近一次去日本(基本没怎么)买买买的经历开始聊起,聊了聊我们过去这些年围绕「网购」这件事那些有趣的、唏嘘的、上当受骗的、难以忘怀的经历,以及我们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丧失了买买买的欲望,这背后又是否意味着某种普遍的、不言自明的时代症候群? 如果你喜欢这一期节目,或者想分享自己关于消费、关于网购的经历和心态变化,或者是单纯听到某一个小故事、小细节忍不住想要狂拍大腿,都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们留言互动! 【时间轴】 03:54 2023年再去日本,竟然买无可买?是日本变难买了还是我们变难搞了? 07:05 曾经我们可以在买买买这件事上迅速得到满足感,为什么现在那么难? 08:45 分享今年双11我们的购物清单 11:39 离谱网购特辑之——我在pdd买水果系列 15:33 为了省钱我在网购上付出了巨大的认知劳动力,这才是我网购的乐趣啊家人们 17:01 唏嘘,离我辉煌战绩的那年双11已经过去十年了 17:35...
Published 11/02/23
为了挤出只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到底能在每天2小时的通勤路上想出多少花样?为什么「整块时间」对于人均副业、渴望更多可能性的打工人而言尤其重要?为了让出卖灵魂一整天的大脑相信「接下来咱们可要干点大事儿了」,我们有哪些小诀窍、小妙招? 本期节目依然是赛文+付老师的夫妻档组合。 我们从每天通勤路上干点啥聊起,希望与大家分享我们是如何「用碎片化的时间,梳理碎片化的信息,干碎片化的事」,以及这些对抗碎片化的努力如何为我们换来了每天3个小时专属于自己的「整块时间」,以及当我们偷来了这些时间以后,又做了哪些哄自己开心的事。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们留言互动,分享更多「一直想要做,但是没有时间做」的事情,或者是听完这期节目之后准备用「整块时间」去做的事情,我们将从留言的听友抽取3位赠送独家订制的轻刀快马周边帆布袋(用过的听友都说好! 愿我们都能拥有精神的充实和丰盈! ❤本期节目由Tezo通勤耳机赞助播出 新升级的鸢X也来啦~支持专属app联动的Tezo通勤耳机「鸢X」已经上线,多种降噪、调音模式任你选择~交互更智能,随时随地舒适地享受~ https://m.tb.cn/h.57lwNAX?tk=P...
Published 10/26/23
欢迎大家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3期,也是倒数第77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轻刀快马的听友捷达。 捷达是个热心且真诚的人,我有一次在节目里提到希望有更多理工科背景的嘉宾加入盲人摸象计划,因为我自己就是个文科生,我实在也听了太多文科生的故事。 就是这么一句话,于是就有了这一次对谈。 清华本硕,一毕业就去了券商,三年以后从金融转战实业,从事产业战略投资。捷达的履历看起来是如此典型,典型到我甚至有点担心,我们一坐下来他就会开始纵论中美关系。 然而,当我们真正面对面坐下来,捷达给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他大一刚进清华就差点因为军训毕不了业。 大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如此坦白地说出,过去十年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就是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争取,也学会拒绝,学会做一个真诚的人。 大概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如此执拗地相信,虽然混迹金融圈子可以换来更优渥的物质回报,但是那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所以,当他很自然地说出,清华有句话叫,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 我很确信,虽然他好几次差点毕不了业,但是捷达真的很清华。 【时间轴】 02:43...
Published 10/19/23
欢迎大家收听本周的节目,这一期是我和路飞在天津录制的新系列FuLuShow第01期。 故事的缘起是这样的,上次盲人摸象录完以后,我们在讨论各自国庆假期的安排,一来二去就变成了天津城市City Walk深度游。 作为本地人,我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地陪”的角色,安排了一条囊括天津近代史精华的路线。结果一路走下来我们俩印象最深的既不是租界的建筑和名人掌故,更不是前段时间火得莫名其妙的大爷跳水,而是不期而遇的咖啡馆,还有隐藏在大学校园深处的博物院。 按捺不住想要跟大家安利的心,于是就有了这一期节目。本来想做成一期盲人摸象的番外篇,没想到聊得信马由缰,干脆开一个新的系列(flag立起来,借用我和路飞的名字,这个新系列就叫FuLuShow(多棒的谐音梗! 如果你喜欢第21期节目,那你一定要听这一期节目;如果你平时工作在北京,正打算周末到天津来一次City Walk,那你也要听这一期节目;如果你就是单纯地想听两个老朋友轻松愉快地聊聊天,那你更要听这一期节目! 【🎙本期主播】 普通话已经带了上海口音的天津local付老师 国庆节跑到天津2天喝了4顿手冲咖啡的路飞 【☕咖啡馆】 杉里老挝咖啡...
Published 10/12/23
欢迎大家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2期下集,今天的访谈对象依然是播客「一期一会 Lifetime...
Published 10/05/23
欢迎大家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2期,也是倒数第78期。 今天的访谈对象是播客「一期一会 Lifetime Encounter」的主播大禹。 我和大禹是同龄人,同一年念大学,同一年本科毕业,也在同一年迎来了而立之年的危机。 不同的是,大禹一毕业就开始了跌宕起伏的职业生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姿态,一头扎进了电商这个圈子,用他自己将近十年的经历,见证了时代的机遇和行业的红利如何交织在那一个曾经微不足道的东北孩子身上。 坦白说,我对于大厂业务部门的朋友们总是敬而远之的,特别是像大禹这种三十岁的P8,因为我对“阿尔法男”严重过敏。 但是大禹身上似乎葆有一种不合时宜的单纯和真诚,他总是试图在我们对谈中提供足够多的细节和故事,以避免空洞地说教或者自我感动。 结果是我们俩一聊就聊了3个多小时。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大禹的故事,这一期节目将会以上下集的形式呈现:在中秋节回到故乡的后一天讨论“逃离”,在结束假期开工前的最后一天讨论“创造”,或许会是个不错的安排。 【时间轴】 03:18 我是个东北人,但不是国企家庭出身,大概算是东北边缘人吧 11:01...
Published 09/30/23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番外篇第2期。 这一期迎来了我们第一位返场嘉宾,也是我的好朋友迪迦。 *往期回顾: 上次见面之后,时间又过去了半年,迪迦经历了失业,还有将近三个月的空窗期。 一份说不上那么满意的新工作,在这个所有人都知道不好找工作的大环境下,不得不到另外一个城市重新开始生活,好像也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 找到工作以后,迪迦一个人去日本转了一圈,用他一贯的自我解嘲,分享了“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的经历。 我总觉得,一个人生活时间久了会有种惯性。所以,迪迦准备养只猫。 除了养猫,这半年还是有挺多变化的。用迪迦自己的话说,从想要“混出头”,到只想“混下去”,也就半年时间。 当然,也有好消息。比如,他报了个声乐班学唱歌,还报了网球课、篮球课,可能是全杭州唯一一个面向30+成年人的篮球兴趣班。 似乎我还在纠结于自己有没有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迪迦只想给自己的生活多找点乐子。 【时间轴】 01:52 上次录完节目不久,我就被迫“主动”提出了辞职 04:31 我也想个搭子和我一起去旅行,主要是真没找到 09:59 好像也习惯了一个人生活,关键是还能怎么办呢 11:41...
Published 09/24/23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番外篇第1期。 六个月之前开始做盲人摸象计划,当时的想法是希望用10个问题去串连99个名校毕业生过去10年的经历。 到目前为止,做了21期的内容。虽然比预想慢了不少,但是,慢有慢的好,慢的好就在于我们可以时不时停下来做一些阶段性的总结和回顾。 有听友在评论区和微信后台留言说,虽然不同嘉宾的经历、遭遇、境况不尽相同,或者说很不一样,但是,似乎有一些话题是所有人都不约而同谈论的,似乎有一些线索可以把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串连起来。 我觉得这个想法很棒。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期节目。 我尝试用7个母题去概括到目前为止的21期节目内容。这些母题或早或晚地在访谈的过程中涌现出来,跳进了我的脑子里。每当一个新的母题跳出来,我们借助新的视角回看之前的访谈,又会有新的感悟,直到这些母题或多或少地出现在几乎每一个访谈中。 这也是第一次尝试单人主播(@付老师的单口相声)的形式。 如果大家喜欢这一期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留言互动,也希望大家可以把这一期节目分享给你的朋友。 【时间轴】 04:51...
Published 09/14/23
一转眼已经来到小宇宙180天了,这也就意味着裸辞做播客的计划来到了第六个月。作为轻刀快马的忠实听友,你大概还记得付老师裸辞一个月时候的雄心壮志!不记得也问题不大,欢迎大家重温我们在一个月和三个月时候的两期节目——31岁裸辞一个月的真实生活:所有美好幻想,统统落空 | 车载电台vol.004裸辞三个月:如果你只能讨好一个人,那就讨好你自己 | 车载电台vol.010显而易见,这是一期裸辞六个月的总结节目,但又不只是为了做个半年答辩。 如果你想知道裸辞半年的心态如何,如果你想知道做播客六个月的心路历程,如果你想知道一个踝部播客是如何接到商单的,如果你想知道两个小镇做题家如何面对“本可以更好”这种自我PUA的问题,那你都应该听听这一期节目。 一如既往,本期的主播依然是赛文+付老师的组合。我们在节目过程中提到的,关于车载电台这个栏目,你们有什么想听的话题,或者说,对于我们这个结婚5年+养狗6年+搬家7次+认识8年的组合,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留言,我们正在试图为这个栏目寻找一个更明确的定位,说不定做个情感咨询栏目也不错? 【时间轴】 00:30...
Published 09/06/23
欢迎大家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1期,也是倒数第79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我的好朋友路飞。 路飞来自安徽的一个县城,用他自己的话,是一个标准的五六线城市,是一个即使考了文科第一名也只够勉强上211的小镇。 社会学的专业训练使得我们都很擅长去识别和发现那些个体无法超越的结构性力量,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自己所遭遇的困厄归咎于出身,比如无处不在的信息差,比如无所下手的职业规划,比如屡战屡败的秋招春招等等,这些事实上也都是路飞自己的经历。 但是,当我问到过去十年的关键词时,路飞告诉我的第一个词是—— 下决心。 因为下定决心,所以不觉得枯燥,也不觉得孤独,最终考研逆袭上岸。因为下定决心,所以一份接一份地实习,直到最后时刻压哨拿到offer。因为下定决心,所以五年完成职场三级跳,成为十年前自己曾经仰望的人。 如果只是苍白地谈论梦想,谈论那些美好的愿望,顶多算是学艺不精的心灵鸡汤。但是,当我们无比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身处其间的时代背景和出身结构之后,仍然执意躬身入局,仍然执意将自己的决心付诸行动,这大概才是—— 真正属于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正如本期节目的独家赞助品牌广汽本田一样—— 自1998年成立以...
Published 09/03/23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0期,也是倒数第80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我的好朋友季笙。 我们俩是在勤工俭学时候认识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15年的冬天,季笙即将从复旦研究生毕业。那时候她告诉我说,她要去北京了,做中学历史老师,有编制,有户口,很好的。 后来,我在朋友圈看到她去了香港,做过代购,也卖过保险。很多次,我想问问她在香港的生活如何,是否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但是打开了对话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再后来,她又去了深圳,再一次成为了中学老师。那几年,坊间传闻在深圳做老师是文科生找工作的天花板,我们都以为她又踩中了点。只是断断续续在朋友圈看到她,要么是回老家陪父母看病,要么给自己看病。 如果不是这一次访谈,我可能永远没有机会知道这些年季笙到底经历了什么。 用她自己的话说,事太多了,心理医生都写不动了。 每个人都在一刻不停地面对着生活中那些具体的苦难,试图给这些苦难以所谓积极的意义,或者试图为这些苦难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原因,无疑是轻佻的,也是庸俗的。 在访谈的最后,季笙说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命题,我说也许你那张卷子本来就跟别人的不一样。 我想,这并不是一种自我安慰,相反,这更像是一种自我锚定...
Published 08/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