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這次的山陀兒颱風來襲,全台都進入嚴加戒備的狀態,今年7月強烈颱風凱米侵台,9月山陀兒颱風從西南部北上,究竟氣候變遷,在極端暖化情境下,侵襲台灣的颱風會有哪些變化?而近年來登陸颱風的數量減少,又跟氣候變遷有關聯性嗎?過去少有從西南部登陸的強颱?是機率問題,或跟氣候條件有關呢? 我們訪問了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執行長許晃雄,從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理解颱風的生成與受影響的條件。當海水增溫,對颱風又會產生哪些影響?那麼台灣附近海域的增溫情況如何?根據美國國家氣象局預報,九月之後反聖嬰現象,愈來愈劇烈,這對颱風與降雨又會帶來哪些改變?面對未來,台灣該如何正視氣候調適的重要性!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bvonpp40bj001s06bi3cdhn/comments 我們的島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10/02/24
來勢洶洶的山陀兒強颱,讓全台灣東部、南部全都嚴陣以待。 山陀兒少見的由南而北路徑,結構完整,行進緩慢,這樣的路徑,在氣象史上也曾經有過嗎?許多人想起1977年的賽洛瑪颱風、2000年的象神颱風、2004年的南瑪都颱風,這些颱風路徑與它相似嗎?未來山陀兒颱風可能又會有怎樣的發展?又會帶來哪些影響? 這集我們訪問了改制前的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談談近十年來觀察到颱風型態有何變化?以及在氣象預報上有哪些限制,天氣為何難以掌握?以及每次有颱風時,就出現各國氣象單位的颱風路徑預測,為什麼明明都是一樣的天氣資訊,會有所不同?台灣跟颱風的相愛相殺,又是怎麼說呢?一起來聽聽! #山陀兒颱風 #賽洛瑪颱風 #象神颱風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bvonpp40bj001s06bi3cdhn/comments 我們的島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10/02/24
或許你聽過南沙太平島,真正的國境之南,這個很難抵達的國土,是一座什麼樣的島嶼呢?上面又有那些故事呢? 聲音的旅程,這一趟就要去南沙太平島,跟著資深環境領航員柯金源導演從高雄港出發,一路航行三天三夜,抵達南沙,在島上生活,感受風,感受海,但是別以為只有海浪的聲音,你會發現進入了一個超乎你想像的聲音世界,聽著聽著,島編都被療癒了,現在就一起去海邊,用聲音認識南沙太平島! ▼相關專題和紀錄片 映像太平|豐富原始的海洋|難以到達的國境之南:南沙太平島 https://youtu.be/V9YiifjVBFM 國境之南|你很陌生的南沙群島 https://youtu.be/_PDRwYDGUE8 太平島‧不太平|國境之南 南沙群島 https://youtu.be/M6FQx7PF4BU 【國境之南】潛進南海|南沙太平島的海底世界 https://youtu.be/qNfTtQ64aRE ​ ​ ​ 錄製/柯金源、于立平、林燕如 剪輯、後製/宋慧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Published 07/31/24
Published 07/31/24
雲霧繚繞的霧林帶,會有怎樣的聲音呢? 高達三、五十公尺高的樹冠層上,又有怎樣的聲音? ​ 我們的島團隊收錄了許多很獨特的聲音,風吹過樹梢,大雨洗滌森林,原住民又是怎麼和山林共同生活,由資深環境領航員柯金源導演,以及優雅地陪于立平製作人,帶著島編上山跟你,一起踏上用耳朵探索的旅程,一起登山去吧! ​ ​ ​ ​ ▼相關專題及紀錄片 【穿梭島嶼20年 山林篇】棲蘭跨世紀 https://youtu.be/XFTBgpT73Zs 【森林運動】檜木林-森林保育運動 https://youtu.be/UoQ9Oc9UR4g 撞到月亮的樹:魯凱族與台灣杉的美麗傳說 https://youtu.be/7PItwnAhyLc ​ ​ ​ #棲蘭山 #森林 #樹冠層  ​ ​ ​ 錄製/柯金源、于立平、林燕如 剪輯、後製/宋慧昱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bvonpp40bj001s06bi3cdhn/comments 我們的島Podcast Powered...
Published 07/31/24
花蓮人要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但是花東三法是否能夠達成這項訴求?從交通專業角度來剖析《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三項草案,可行性有多少?以及整體的花東交通政策該如何看待?快速道路真能帶來地方繁榮嗎? 我們這集邀請淡江大學運輸管理系張勝雄教授,從長年觀察花東現今交通困境說起,以及釐清現行的政策是否真的能解決問題?一起來聽聽! #立法院#花東條例 #建設條例 #環評#環島高鐵 #花東快速道路 #國道六號 #主權財富基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bvonpp40bj001s06bi3cdhn/comments 我們的島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5/25/24
最近熱議紛紛的《環島高速鐵路建設特別條例》、《花東快速公路建設特別條例》、《國道六號東延花蓮建設特別條例》三項草案,主要爭點是什麼?如果這三項法案通過,又可能會產生哪些衝突與爭議? 這次我們的島邀請環境法律人協會的簡凱倫律師,從法理層面來深入分析,立法院直接立法通過特定公共工程建設,過去是否有這樣的先例?未來的政治責任又是誰能負責?民間團體預估,這三項花東建設條例總經費可能高達兩兆以上,有可能造成預算排擠等財政影響嗎?以及環島高鐵與國道六號東延兩項條例草案,經費來源得引進國外「國際主權財富基金」,這代表什麼意思?用國外資金幫忙興建可能會有哪些隱憂?後續又帶來哪些效應? ※想要一次了解這次花東三法爭議,推薦收看、收聽 #立法院#花東條例 #建設條例 #環評#環島高鐵 #花東快速道路 #國道六號 #主權財富基金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bvonpp40bj001s06bi3cdhn/comments 我們的島Podcas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05/24/24
美濃的土會黏人。 1990年行政院預定要在高雄美濃興建水庫,引發當地鄉親強烈反抗,最後改變了政府的既定政策,讓美濃這30多年來在農業、生態、環境與社區產生很大改變。 當年包括鍾鐵民老師等多位地方重要人士,共同發起的美濃愛鄉協進會,號召在外求學工作的學子與美濃青年返鄉,響應這場反水庫運動,成功擋下美濃水庫後,這些年輕人依然持續留在美濃努力奉獻。 從為了保護黃蝶翠谷的生態,到推動整個美濃地區的環境保育;從推動美濃平原的友善農業,到重新思考美濃山系與整個社區的平衡發展。這集我們邀請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深入討論這30多年來,美濃協進會從反水庫運動到推動生態教育、守護環境、里山觀念的推廣與實踐等工作。 讓更多民眾了解,為什麼美濃如此吸引人,傳統客家庄從哪裡來的源源不絕的改革動力,什麼是永續生態環境、里山到底又是什麼?他們是如何做的?一起來聽聽! #美濃 #美濃愛鄉協進會 #反水庫 #雙溪 #黃蝶翠谷 #里山 #客家庄 ​ ※本集相關專題》 【環境保護】里山‧美濃|守護美濃故鄉 https://youtu.be/In8FZSFtonY...
Published 05/19/24
想到青草你會想到什麼?是不是只有中老年人才會喝青草茶?你了解青草嗎?青草文化有什麼重要性?為何需要復振呢? 本集節目將要告訴你:青草不只是野草,它們其實還可以拿來外敷、內服、泡茶、料理、藥浴、避邪與除瘴!有祖傳青草達人之稱的翁義成接手父母的青草店,從事青草行業至今30餘年,且致力於青草文化的傳承。讓我們跟著翁義成的腳步,一起進入青草世界,不只帶你認識青草使用的歷史與這項古代流傳下來的智慧,也帶你了解中藥行與青草店的差異,此外,也將認識一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又可作為食用的青草植物,一同來認識這些民俗植物吧! ※本集相關專題》 【青草文化】消失中的青草文化|傳承老祖宗的智慧 https://youtu.be/4OqaiqzDYAc?si=2sGRbbVyUkWLI4vB #青草 #青草文化復振 #青草茶 #青草藥 #民間植物 #藥用植物 製作人|于立平 主持人|陳信聰 企劃|李若慈 攝影|戴嘉宏 剪輯|宋慧昱 美術|洪薇檸 社群|林燕如 ※追蹤 訂閱 守護環境議題》 ✅訂閱我們的島Podcast...
Published 05/15/24
梁皆得是臺灣非常知名而重要的生態紀錄片導演。 自國中時買了第一本鳥類攝影書,開始他對鳥類的認識;退伍後,他擔任中研院劉小如教授的鳥類研究助理,持續紀錄鳥類40年。1992年,前往蘭嶼進行蘭嶼角鴞研究,展開了他拍攝生態紀錄片的生涯。 《尋找神話之鳥》紀錄片,梁皆得導演花了20年,紀錄原本以為已經完全絕跡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因為他的持續拍攝加上神秘緣分,讓我們可以目睹這種僅存100多隻的神話之鳥。另外《老鷹想飛》這部紀錄片,喚醒了臺灣必須加強猛禽保育工作外,更改變了原本普遍在田間使用的農藥與滅鼠藥的問題。2023年上映的《守護黑面琵鷺》,重新思考人與鳥之間,如何能從生態破壞者,轉變成環境守護者的良好關係。 為了拍攝鳥類,梁導除了橫跨世界各國外,得面臨極端的氣候與體力考驗,他曾在寒冷的氣候裡意外中風,在馬來西亞頭部受到重創,血流如注,儘管如此,他依然無怨無悔,堅持拍攝,而且提出了《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計畫。 ...
Published 05/08/24
流經新竹的頭前溪,供應著新竹縣每日約九成的自來水使用,然而,新竹人卻因為溪流兩側的垃圾掩埋場、水泥業、半導體工廠,或甚至是上游支流鹿寮坑溪旁的五華工業區造成的污染,而長期面臨喝水的水質問題。 新竹人喝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水?為何新竹人喝水還須付出那麼大的成本,包括買水或裝設濾水器?甚至在2021年提出「喝好水」這項地方性公投呢?公投之後又怎麼了呢? 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理事長彭桂枝,來和我們談談新竹水污染的來龍去脈,以及究竟有哪些污染源流入頭前溪,而當官方的自來水檢測結果顯示安全,就表示新竹人喝的水真的安全嗎?而喝好水公投通過後,2022年4月15日在新竹市議會也三讀通過自治條例草案,新竹人喝水的問題就真的解決了嗎?而台灣乾淨水行動聯盟的下一步行動又是什麼呢? ※本集相關專題》 【水資源】新竹要喝乾淨水|飲排分離與灌排分離的漫長戰役 https://youtu.be/4dL7D-2ULvY?si=-HgVsEJC0hlsuoZu 【缺水危機】新竹水難題|該如何面對不停成長的用水需求?...
Published 05/05/24
從小抓青蛙玩的人,是怎麼變成保育青蛙專家的呢?台灣首位青蛙博士楊懿如,他跟青蛙的緣分是怎麼開始的?在台灣有38種青蛙,在他研究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哪些奇妙的蛙類世界?一妻多夫的台北樹蛙、青蛙也有工具人?沒有想到青蛙也是這麼有趣的生物。到底青蛙有什麼特別之處,又是如何讓楊老師投身青蛙的世界呢? 但生活在台灣,牠們面臨困境,開發導致棲地消失、農藥的危害、環境污染,還有外來種的蛙類入侵,另外一種是世界百大入侵種的海蟾蜍,2019年在南投草屯發現蹤跡後,全台青蛙志工與專家們,都來協助移除海蟾蜍,經過5年的成果,每年移除的量明顯下降,很有可能成為全球移除外來種的成功案例。 每年四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是全球「拯救瀕危青蛙日」,今天在這個特別的日子,我們邀請到人稱青蛙媽媽的楊懿如老師來談談,他如何數十年來如一日,從第一次與青蛙接觸,到成立兩棲類動物保育協會,帶領全台灣的志工,調查和保育台灣的蛙類,同時在兩棲類資源調查資訊網中,記錄蛙類以及科普各種蛙類的生態。這星期4/22-29是「台灣青蛙週」,網路上有各種活動,相互分享各地蛙類的生活,一起來認識。 ●保育行動看這裡...
Published 04/27/24
從事環境保護、對環境進行關懷的形式有許多,包括上街抗議、進行監督或是從事學術研究,但本集節目將要介紹的,是自然書寫的年輕作家徐振輔。 從小對自然生態懷有高度興趣與熱忱的他,大學進入昆蟲系就讀,畢業後,則是更進一步將關懷轉為人與自然的關係,進入地理所繼續進行他的探尋。 他前往西藏、北極、婆羅洲、內蒙古、雲南等邊疆,並將自己在西藏追尋雪豹的旅程書寫成《馴羊記》,書中不只談雪豹,也談西藏的文化、政治、歷史、宗教和生態。另外,他的碩論則將視野拉回台灣,關注螢火蟲的復育計畫,以及城市中人與螢火蟲的關係。 面對現今的環境,徐振輔試圖擺脫以人為中心的敘事方式,欲嘗試描述一個多物種交纏的混雜社會。本集節目,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徐振輔自然書寫下的世界邊疆吧! 00:00 前言 01:00 來賓介紹 03:33 跨物種追尋的初衷 05:20 《馴羊記》介紹 06:34 追尋雪豹的原因 10:35 為何選擇文學自然書寫的方式 14:20 書中交錯時空脈絡的特別安排 17:30 不同世代自然書寫路線的改變 23:42 復育螢火蟲風潮下的省思 27:32...
Published 04/24/24
4月22日傍晚起,花蓮壽豐一帶頻繁發生芮氏規模4以上的地震,其中23日凌晨兩點多兩次地震規模更分別達到6.0與6.3,讓不少民眾從睡夢中驚醒。這次災情是不少在403地震時就已受損的建築傾斜或倒塌,自403地震以來超過千起的地震,到4/22這一連串的有感地震跟403地震之間有什麼關聯嗎?過去在同一個地區也曾經發生過這麼頻繁且規模不小的地震嗎?地震可能還會持續多久?民眾面對餘震不斷,該如何因應呢?為了回答這些疑問,公視我們的島再度到台師大請教地科系系主任陳卉瑄,以下是記者林書帆陳慶鍾的完整採訪報導。 推薦收聽》 ▼【403花蓮強震】25年來僅次於921地震的強震,分析成因以及是否又會誘發其他反應呢? https://youtu.be/9KoSl_rtKb0 ▼深入分析日本石川能登半島 7.6強震背後原因:斷層錯位與海底探勘得知什麼資訊?|feat.台大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王昱 https://youtu.be/KsUJ5-venxw 製作人|于立平 引言|陳信聰 採訪|林書帆 攝影|陳慶鍾 剪輯|陳慶鍾 社群|林燕如 ...
Published 04/23/24
你知道嗎?只要搭火車、公車甚至捷運,就可以走進兩百多年歷史的淡蘭古道。淡蘭古道是清朝時期,從淡水廳進入噶瑪蘭廳的重要道路。兩百多年來,官方、民間與茶商,分別開闢出綿密路網,也就是後來發展為北路(官路)、中路(民路)與南路(茶路)等三條主要路線。 ​ ​ 淡蘭古道可遠眺基隆嶼龜山島,有著極為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與歷史人文遺址,有豐富多樣的生物樣貌,迷人的蕨類世界,還有蒼鬱林道與潺潺溪水,是沁涼消暑的最好去處。走在當年楊廷理、劉明燈、吳沙、馬偕曾經走過的路,沿途的金字碑、吳沙墓、雄鎮蠻煙、虎字碑...等歷史文物,都是述說古道歲月的最佳見證。 ​ 本集邀請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介紹淡蘭古道中,那些是最精采的路徑,以及如何搭乘大眾運輸抵達?又要如何欣賞感受古道的絕佳魅力?以及它們所推動的手作步道對台灣的價值與意義是什麼?百年古徑的完全攻略就在這集,別錯過! ​ ​ ​ ※本集推薦 手作淡蘭|全台第一條手工製作的步道 https://youtu.be/O-G_FMix1MI 水水泰平|循北勢溪上游探訪雙溪泰平 ...
Published 04/21/24
簡介 屏東恆春及車城等處,近期發生數起患有狂犬病的鼬獾等野生動物進入社區的事件,造成民眾恐慌。事實上,幾乎所有哺乳類都可能感染狂犬病,發病後死亡率達百分百。不過,同樣是狂犬病的病毒,卻有不同的病毒株,可以適應在不同動物身上,也可能透過人畜共通而影響到人類,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死亡,根據統計,感染人類的1400種病原中,逾60%是屬於人畜共通的疾病。 除此之外,野生動物還面臨著犬瘟熱、疥癬螨等,許多未知、致命的疾病等待解謎,野生動物是我們生態系裡非常重要的成員,但人們往往因為疏於認識,而傷害了牠們,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人類己身。 本集節目,很榮幸邀請到從青年時期就投注在野生動物研究,如今數十年過去了,熱情未減反增的專家—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陳貞志教授。由阿志老師來為我們解惑,以及該怎麼理解及因應這些人畜共通疾病?台灣的野生動物們又面臨了怎樣的生存境況?以及如何看待「疾病」在生態系中的角色?才能讓環境生態、野生動物與人類,皆能妥適的共生共存。    #野生動物#狂犬病#犬瘟熱#疥癬蟎#鼬獾#長鬃山羊#新興疾病 ※本集相關專題》...
Published 04/17/24
"2023年11月15日,是台灣大學創校95年的校慶日,但同時,校門口也聚集了許多來自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以及前來聲援的學生,要求校方歸還部落的「祖先骨骸」。 本集節目邀請到台大人類學系兼任副教授,同時也是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與南島文化的童元昭老師,他將和我們聊聊馬遠部落遺骨返還爭議之來龍去脈。為何部落遺骨會在台大手中?這些遺骨從何而來?族人怎麼想?這又與台灣的人種學與體質人類學研究有何關聯?此外,國際間又是否有哪些成功的遺骨返還案例呢?而這些遺骸與文物的返還運動又面臨怎麼樣的困境? 童元昭老師不只將和我們分享該事件,同時也討論背後隱含的知識生產與學術倫理之問題,而學院又進行了怎麼樣的檢討,以及對於殖民與種族主義的反省呢? ※推薦也收聽這集 重回現場!台大挖掘原住民馬遠部落遺骨 64年前發生什麼事?|FT.馬遠村長 馬鍾啟 https://reurl.cc/RqdEan ※我們的島專題 馬遠遺骨何時歸?|未完成的轉型正義 https://youtu.be/wUCU3bpmgRU 製作人|于立平、陳信聰 主持人|陳信聰...
Published 04/14/24
1960年,台灣大學醫學院團隊,到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布農族),從公墓裡挖走了64具遺骨(經台大清點後為60具,但許多遺骨已經拆解散落,台大僅能整理拼湊出43具遺骨),至今這些遺骨依然置放在台大醫學院。 近年馬遠部落強烈要求台大應立即返還祖先遺骨並給予賠償。本集〈聰到現場〉前往花蓮萬榮馬遠部落,重回64年前的公墓現場,深入訪問,當年究竟發生什麼事情。透過馬遠村長同時也是遺骨返還自救會召集人馬鍾啟,完整表達部落對此事的看法,也提出具體建議,該如何讓祖先遺骨重回家園、儘早解決目前問題。 #馬遠#遺骨#台大#人類學#公墓#解剖#布農#賠償 我們的島相關專題》 馬遠遺骨何時歸?|未完成的轉型正義 https://youtu.be/wUCU3bpmgRU 製作人|于立平、陳信聰 主持人|陳信聰 攝影|宋慧昱 剪輯|宋慧昱 後製|宋慧昱 美術|洪薇檸 社群|林燕如 ※追蹤 訂閱 守護環境議題》 ✅訂閱我們的島Podcast...
Published 04/10/24
"你是否聽說過位於雲林縣口湖鄉的牽水(車藏)祭典?你又是否知道這是一個因為「六七水災」而出現的水難祭儀?不過,水車藏(狀)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牽水車藏?怎麼幫助往生者脫離苦海?又該如何牽呢? 糊狀、請爐起鼓、請神發表、放水燈、走赦馬、頌經拜懺、起狀牽狀、淨筵普施、草蓆倒狀、謝壇燒狀,究竟這些複雜的儀式如何進行?各環節又分別具有什麼含意?這是「水域神靈系列」的第三集,本集節目邀請到熟知華人宗教的洪瑩發老師,同時也是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來和大家談談這個延續一百多年的特殊超渡儀式,以及這項民間信仰究竟如何能讓居民回應不安的自然環境與災難呢? 一起來認識這段人與鬼的,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吧! 00:00 開場 01:45 片頭 01:54 什麼是牽(車藏)?為什麼要牽(車藏)? 03:52 (車藏)的三層結構 07:45 水(車藏)之外 還有個血(車藏) 13:42 儀式中的拔度與補償的含義 16:50 從民宿信仰看文化體系 18:05 180年前發生在蚶仔寮的水難 24:11 180年過去 這個儀式為何仍重要? 26:50...
Published 04/07/24
"過往人們往往依附著河流進行開墾與生活,但同時也常常面臨水患帶來的各種問題。這些住在河邊的人們究竟如何回應河水氾濫呢?濁水溪拜溪王、宜蘭拜駁坎,或是台南拜溪墘,便是一種應運而生的祭儀。 這是「水域神靈系列」第二集,本系列將談談與溪邊、河邊或海邊有關的災難與隨之而來的信仰。而本集節目,邀請到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候選人,同時也是在碩士論文階段就以台南拜溪墘為題的楊家祈,將和我們聊聊這些伴隨著蜿蜒的河流中下游聚落所發展出的相關祭儀,水患與聚落變遷有著什麼樣的關係?拜溪墘儀式如何進行?具有怎麼樣的文化意涵?又形塑了怎麼樣的當地情感、記憶與認同?讓我們一起透過拜溪墘這項儀式來認識過往的環境災難傳說與民間信仰吧! 00:00 開場 01:21 片頭 01:30 河流裡面有神明嗎? 04:16 祭儀以外 鎮溪辟邪物也很重要 05:52 台灣只有南部有拜溪傳統嗎?北部呢? 07:18 台灣有哪些地方有拜溪祭儀? 08:05 拜溪頭、拜溪王、拜溪墘到底拜什麼? 12:30 拜溪的祭品有哪些? 13:52 漢人對於水的各式想像、恐懼與敬畏 16:28...
Published 04/06/24
這是「水域神靈系列」第一集,本系列將談談與溪邊、河邊或海邊有關的災難與隨之而來的信仰。首先,讓我們把焦點帶到金門,談一談這場12年才會舉辦一次的「海醮」儀式。究竟海醮求什麼、拜什麼?為何會有這樣的傳統出現?而海醮又與一般的普渡有何不同,使其被列為無形文化資產? 本集節目,邀請到非常了解海醮儀式的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林培雅,和我們談談這個海神信仰之中,金門人和海洋的聯繫,進一步帶我們探究環境災難傳說與民間信仰,包括金門人如何回應環境災難?形成怎麼樣的災難記憶?而原先用於守護漁民安全的儀式,如今又扮演著怎麼樣的功能呢? 00:00 開場 01:17 片頭 01:24 什麼是海醮?竟然12年才辦一次? 07:52 沿海14村莊一起共襄盛舉 08:38 因海難而開始的儀式 12:51 送牒定界的儀式目的為何? 13:38 儀式中竟然還需要有人披麻帶孝!? 15:19 海醮對於現今的金門仍具有其重要性嗎? 16:10 儀式中金門珍貴的糊紙藝術 17:55 海醮中也有牽水(車藏)儀式 19:48 漢人對於水域的信仰與世界觀 21:58...
Published 04/05/24
●老師簡報資料畫面請上我們的島YT頻道 https://youtu.be/9KoSl_rtKb0 4月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外海發生規模7.2地震,全台灣劇烈搖晃,截至累計9人死亡700多人受傷。花蓮多棟房屋傾斜,各地陸續傳出災情。 這是自25年前921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大家第一個想問,是甚麼原因導致這場地震,第二,這個位置發生大地震的頻率與歷史紀錄?另外就是我們最關心的,這麼大規模的地震會不會誘發其它斷層或是隱沒帶的活動反應?又該如何評估後續的強震機率? 為了回答這些疑問,公視我們的島到台師大請教地科系系主任陳卉瑄,以下是記者張岱屏、戴嘉宏的完整採訪報導。 00:00 前言 00:49 推估這次地震的成因為何? 03:29 透過餘震可以釐清的是? 06:08 台灣很少連續兩個規模7以上地震 08:11 震央位置過去也曾有地震紀錄嗎? 08:35 會觸發規模更大地震的可能性 11:48 民眾要如何避免更嚴重的災損 ●更多地震專題...
Published 04/03/24
鍾寶珠,知名的環保工作者。90年代,政府決定水泥產業東移,居民強力反對高污染傷害國土的水泥業進駐花蓮。原本是陶藝老師的鍾寶珠,當時的夢想是到學校當老師,1993年7月的那一天,鍾寶珠為是否要申領代課教師甄試報名表,還是要加入正在縣府前嘶吼抗議的鄉親們?內心衝突掙扎後,決定放棄教職,到場外拿起麥克風並被警方架走後,寶珠的人生從此轉彎,接下花蓮環盟會長、環保聯盟總會副會長,從反台泥、反火力發電、反焚化爐、反蘇花高....堅持環保抗爭之路超過30年。 ​ 長期抗爭也讓鍾寶珠思考,要如何更永續守護花蓮的環境,於是投入客家文化的推廣深耕,更在花蓮吉安鄉南華村成立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長期投入社區營造。 ​ 2016年,寶珠與夥伴在社區中的水圳,裝設第一台水輪機發電,每小時可發電350瓦。之後每年在社區裡還會舉辦全國高中職與大學生的「小水力設計比賽」。 台灣有非常多的溪流圳溝,365天24小時都有源源不斷的水流通過,如何透過微型的水力發電,達到社區能源自主、小區域獨立電網、以及綠能在地優化,鍾寶珠以及南華社區是怎麼做的?一起來看看! ​ ​ ​ 製作人|于立平、陳信聰...
Published 03/31/24
我們的島PODCAST推出:「顧環境的人」,為大家介紹對環境生態長期奉獻的重要人物。本集主角是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他原本是計程車司機,因為叔叔沈振中熱愛賞鳥,因此跟著叔叔一股腦栽入了賞鳥、護鳥與各種環境生態調查與推廣。 多年下來,沈錦豐成為知名的野鳥攝影家,也拍攝執導多部生態紀錄片。基隆鳥會長期守護黑鳶、遊隼等猛禽的生態棲地,更全面普查基隆地區的昆蟲、蜻蜓、兩棲與蝴蝶的生態基礎資料。除了守護生態外,沈錦豐以及基隆野鳥學會,更推動傳統社區保存、營造生態友善社區,例如金龍湖、秋紅湖、內寮濕地、以及八斗子等地。 而長年出現在基隆河過冬的鸕鶿,更因為沈錦豐以及其他熱心人士成立了基隆河鸕鶿網,以公民科學家的調查方式,累積了豐富的基礎資料,也讓越來越多人關注鸕鶿的數量與遷徙路徑。以守護生態為職志,以教育推廣的方法,一步一腳印的深耕在環境教育。沈錦豐獲得第4屆國家環境教育獎,也多次獲得民間綠獎的高度肯定。透過這集節目,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這位,越老越精彩,越活越有趣的--顧環境的人:沈錦豐。 00:00 節目開始 00:30 介紹來賓 02:41...
Published 03/24/24
一談到白蟻,大家往往聯想到木製家具、裝潢被啃食殆盡的畫面。確實,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白蟻,是造成經濟危害、威脅居家環境的害蟲。但轉個角度,其實白蟻也是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益蟲,肩負著分解者的關鍵任務。 ​ 白蟻的種類繁多,特性也很不同,其中在台灣會造成居家危害的,只有家白蟻和格斯特家白蟻。今年一月,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李後鋒研究團隊發表了「綠島新白蟻」與「白足樹白蟻」兩個新物種,如今光是在台灣的白蟻,就有五科二十三種。 ​ 而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每逢四月春雨到五、六月的梅雨季,就是俗稱「大水螞蟻」的有翅生殖型白蟻,牠們在住家附近分飛的景象常令人驚恐,這些白蟻在潮濕的傍晚,從原巢破土而出尋覓配偶,接著落地脫翅繁殖。而最常被大家誤解的,白蟻因為名字帶有蟻字,常被人以為也是螞蟻家族,但其實白蟻算是蟑螂的親戚(白蟻在2007年被併入了蜚蠊目)。 ​...
Published 03/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