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episodes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一言一吾发起,国内首个原创实地访谈类建筑人物短视频栏目,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节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启迪。...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 一言一吾

    • Society & Culture

《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视频栏目由一言一吾发起,国内首个原创实地访谈类建筑人物短视频栏目,来到建筑现场,对话明星建筑师,捕捉灵感涌现的刹那,探寻时代精神。节目旨在让大众深入了解建筑的本质——建筑不只是建筑师思想的传达,更是每个人都能用脚步丈量,用精神感受的共享空间。节目第一季邀请到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张永和,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法国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等多位大师级人物,叙述当下世界建筑风貌的同时,给予人们丰富的灵感启迪。...

    朱锫|自然之燃

    朱锫|自然之燃

    景德镇作为世界最重要的瓷都,素有“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名。千年来窑火不断,为中国古代宫廷乃至全世界,贡献了无数珍品美器。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景德镇以帝王年号得名。那时候,景德镇就已形成了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因此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到了明清两代,景德镇设立御窑厂,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I-TALK
    人们千里迢迢来到景德镇,依山而建,择水而居,一生的劳作就是建窑做瓷。人与窑,人与瓷,劳作与生活,艰辛与喜悦……交织密缝,融为一体。
    纪录片截图  ©I-TALK
    “你要问瓷器从哪里来?它一定说我从柴窑里来。你要问砖想做什么?它一定说我想变成拱券。”建筑师朱锫从柴窑中找到了景德镇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材料:砖,又从柴窑中发现了景德镇最自然的建筑结构:拱券,受景德镇建窑所用的传统“挛窑”技艺启发,建造出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这样一座建筑。
    灵感之燃,恰恰来自于这片土地最平凡的生活图景。
    一言  吾
    自然建筑,从艺术中来
               吾               一                   吾
    在影片中,朱锫谈到了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建筑哲学,受到艺术的启发,尤其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人崇尚自然,在传统绘画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不论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还是高克恭的《雨山图》,都将自然置于建筑之上,虽然也有文明的建造物,但是在画面上所占的比例很小,包括人本身,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纪录片截图 ©I-TALK
    “绘画之所以这么吸引人,是因为它有很多留白。这种不完整的完整,才是建筑要追求的。我的自然建筑的很多理念,都建立在这样一种和艺术的交流之上。”朱锫认为一座好的建筑应该“可息、可居、可游、可望”,御窑博物馆能够吸引人们走入,在里面感受到视线的变化、光线的变化,人们才会产生探索的欲望,遇见惊喜。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模型 ©I-TALK
    景德镇人的生存智慧,带给朱锫很多灵感。人们的生活围绕着瓷和窑,窑火绵延不断,砖是窑的组成部分。这座城市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砖”。
    纪录片花絮 徐家窑 ©I-TALK
    砖的尺度很小,人手就能握住,而你把它一块一块垒起来时,它又能够成为柴窑这样的“建筑”。所以在朱锫看来:“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的创造,用最小解决最大,这也是中国人的哲学,举重若轻,以小搏大。”
    纪录片花絮 建筑师朱锫 ©I-TALK
    除此之外,砖也很有情感, 在景德镇有一个特别好的传统,持续了上千年。因为窑是“易耗品”,过一两年就要拆,拆完之后,当地人用碎砖来建造房屋,房屋老了再拆,掺上新砖再建。“每一块砖都记忆了某个时代的一些历史,我觉得它是有情感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御窑博物馆中砌筑起来的带着窑汗的砖,你会情不自禁地想去触摸,会想象这是源于落马桥、还是三宝,还是御窑,或者谁家的房子……材料都是拆旧复用的,你会有很多想象。”正如朱锫所说:“砖具有一种文化属性,它承载了这个城市人的集体记忆。”
    纪录片花絮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模 ©I-TALK
    一言  吾
    思考未来,古今与东西
               吾               一                   吾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屡获国际建筑奖项,亦展露了中国建筑的世界性。日前,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推出展览《重复使用、再生、回收:中国近代建筑展》(Reuse, Renew, Recycle: Recent A

    • 10 min
    上海天文馆 | 星辰在望

    上海天文馆 | 星辰在望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这句导览听起来犹如科幻小说的开场白。当你从上海市区驱车八十公里,最终抵达上海天文馆建筑入口的时候,梦幻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
    俯瞰上海天文馆的建筑,如同在观赏宇宙中星体的运行。这里没有一处直角,流畅的弧线宛如恒星的运动轨迹,试图呼应宇宙的几何形态。走入空间内部,你会遇见星空和宇宙不可言说的种种奥秘。正如上海天文馆主持建筑师Thomas Wong所说:“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段体验”。

    • 12 min
    新片预告|星辰在望

    新片预告|星辰在望

    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段体验

    • 1 min
    居之自然 | 摩西·萨夫迪的新住宅理想

    居之自然 | 摩西·萨夫迪的新住宅理想

    当代住宅的理想形态是什么?
    摩西·萨夫迪在1964年设计出成名作Habitat'67时,写下了最初的提案。50多年过去了,带着不断升级迭代的理念,萨夫迪在世界各地“实验”了多个Habitat栖息地系列住宅项目,其中包括位于中国秦皇岛的国内唯一个海碧台住宅。结合场所本身的特点,构建了一种让人即便身处都市,也能栖居自然的新住宅形态。
    当然,仅仅让人的身躯接近自然,显然是不够的。萨夫迪的Habitat栖息地还追求着某种精神理想:建筑如何赋予人们空间以外的价值?如何构建出一种新型社区?如何启发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在《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的新片《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中,萨夫迪和Habitat栖息地的业主们,分享了他们的新住宅理想。

    • 15 min
    预告片 | 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

    预告片 | 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

    当代住宅的理想形态是什么?
    摩西·萨夫迪在1964年设计出成名作Habitat时,写下了最初的提案。50多年过去了,带着不断升级迭代的理念,萨夫迪在世界各地“实验”了多个Habitat住宅项目。Habitat与不同的场所对话,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自我更新,从而构建出一种让人即便身处都市,也能栖居自然的新住宅形态。
    今年5月,【一言一吾I-TALK】分别探访了美国波士顿的萨夫迪建筑事务所、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初代Habitat67住宅区,以及位于中国秦皇岛的海碧台住宅项目,与建筑师萨夫迪以及Habitat的业主们共同探讨“居之自然”的意义。
    在全球疫情无法消除的当下,Habitat贡献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一人一花园,户户可看海”,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被空间区隔。
    未来住宅的理想形态,是否正如萨夫迪为我们展望的那样呢?
    8月13日,敬请期待《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栏目新片《摩西·萨夫迪:居之自然》。

    • 1 min
    张永和:时间漫游

    张永和:时间漫游

    建筑师能否设计时间?
    带着这个疑问,《我与建筑师有个约会》自2019-2021年,陆续跟拍了建筑师张永和的2个建筑项目: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和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在上一期节目《张永和:建筑可亲》中,我们穿越施工现场,在未完成的时态中,体验了建筑的进程。
    新片《张永和:时间漫游》则聚焦完成后的建筑本体,以建筑师的主观视角,带大家探秘这两处即将与公众见面的新作。
    建筑师张永和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本 期 主 角
    张永和
    当代中国第一位具备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于1984年获得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学位。自1992年起开始在中国实践,曾在美国和中国的多所建筑学校任教。1999至2005年任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创始人、教授;曾任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2004年任美国密歇根大学伊利尔•沙里宁教授教席。2005-201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2011-2017年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选委员会评委。
    建筑,为时空赋形
    地点: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2019-2021年
    张永和在乌镇吴大羽美术馆制造了一种物理空间与心理时间的错位,通过透视关系和建筑手法,改变了人对“大与小”、“远与近”的理解。用他的话来说:“就像在逛迷宫”。
    吴大羽美术馆的空间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大脑的处理几乎是跟不上的。在有限的空间,能够扩展出很多不一样的感受,这种体验或许来自于张永和对东西方时间观的深刻理解。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西方的时间观,强调的是时间的“物理性质”。时间是一个量化的概念,体现在建筑中,恰如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纪念碑式的“永恒”;而东方的时间表达,在于“恒常”。事物瞬息万变,在变化中流淌的,是无法停留的“逝者如斯”。所以东方的建筑讲求“移步易景”,在有限的空间里体现出无穷的变化。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画家吴大羽的作品,也展现了时间的东方性。不仅仅是画作,吴大羽在《金刚》这首诗中写到:
    影子想骗过形体
    时间在嘲笑空间
    我没声又没踪影
    出入光阴的黑暗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这首诗是吴大羽对佛学的体会,而张永和却在里面读到了建筑——影子和形体、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张永和用中国园林中常见的九曲桥来诠释这种东方的时间观,本来20步走完的距离,在九曲桥上可能要花60步,每一折所带来的空间变化,目力所及的景观变化,都在心理上拉长了时间。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张永和的乌镇吴大羽美术馆,正是以西方的建筑手法,搭载东方的时间观来设计的。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张永和认为,“每一个个体又回到个体,变为一种跨文化的融合体……一种文化混血儿。”建筑也是如此。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十字院宅,一线风景
    地点: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1990-2020年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 《时间漫游》花絮 ©I-TALK
    宁波东钱湖专家工作室,从图纸到建筑落成,跨度是三十年。三栋住宅(一二三号+宅)的构想,来自张永和1990年代的3张设计图纸,其中两分宅、十字宅的概念也分别体现在他过往的作品中。
    这个项目对张永和而言,是一种理念的回归。刚入行时,他关注的是建筑的“基本问题”,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他开始质疑这种准则,尝试新的手法。如今则又回归到建筑的本源,开始重新

    • 11 min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The Interview
The New York Times
Inconceivable Truth
Wavland
This American Life
This American Life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Call It What It Is
iHeartPodcasts
Shawn Ryan Show
Shawn Ryan |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