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流動課室、罷課不罷學的概念在社會運動興起,社運之後,香港也有不少知識分子致力將學院內的知識帶到民間,他們創立民間教育機構背後的理念是什麼?民間教育課程不少與大學通識課程概念相似,這些沒有考試沒有認證的機構,如何填補大學體制上的局限?走出大學,直面各種規程和行政考慮時,在民間辦學院又面對什麼挑戰?當要回應市場、營運需求時,可以怎樣平衡兩者,實踐教育理念?這些設計課程背後是基於什麼願景? 除了一些知性的討論外,民間辦學也會涵蓋不同日常生活層面,這些班與坊間的興趣班有何不同?今季《學人串社科》最後一...
Published 11/26/19
流動課室、罷課不罷學的概念在社會運動興起,社運之後,香港也有不少知識分子致力將學院內的知識帶到民間,他們創立民間教育機構背後的理念是什麼?民間教育課程不少與大學通識課程概念相似,這些沒有考試沒有認證的機構,如何填補大學體制上的局限?走出大學,直面各種規程和行政考慮時,在民間辦學院又面對什麼挑戰?當要回應市場、營運需求時,可以怎樣平衡兩者,實踐教育理念?這些設計課程背後是基於什麼願景? 除了一些知性的討論外,民間辦學也會涵蓋不同日常生活層面,這些班與坊間的興趣班有何不同?今季《學人串社科》最後一...
Published 11/26/19
經濟學涉及林林總總的數學模型,為什麼讀經濟學總有大半時間在讀數?數字可以怎樣幫忙理解經濟和社會?數學模型可以怎樣用人話解釋?相對於這個數字為上主流,享譽學界的張五常教授用質化的方法為經濟學帶來什麼突破?回憶八十年代時的經濟學課,當中有什麼學好學問的方法?我們要如何問好的問題?中學、大學和研究生學經濟學有什麼不同? 今集《學人串社科》邀請了張五常在香港的唯一學生陳德廉,和你上一堂有趣的經濟課,討論思考的方法。 主持: 阮穎嫻(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蔡子熙(網台財經主持) 陸尚勤(香...
Published 11/19/19
經濟學涉及林林總總的數學模型,為什麼讀經濟學總有大半時間在讀數?數字可以怎樣幫忙理解經濟和社會?數學模型可以怎樣用人話解釋?相對於這個數字為上主流,享譽學界的張五常教授用質化的方法為經濟學帶來什麼突破?回憶八十年代時的經濟學課,當中有什麼學好學問的方法?我們要如何問好的問題?中學、大學和研究生學經濟學有什麼不同? 今集《學人串社科》邀請了張五常在香港的唯一學生陳德廉,和你上一堂有趣的經濟課,討論思考的方法。 主持: 阮穎嫻(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助理講師) 蔡子熙(網台財經主持) 陸尚勤(香...
Published 11/19/19
隨着政治環境和社會運動的發酵,「移民」一詞重上香港人的熱門話題,除了大家熟知的投資移民、經濟移民之外,其實移民勞工、難民亦是另一種的人口遷徙。研究這些流動的人口在社科角度有何價值呢?隨着時間、科技的發展,移民趨勢也出現轉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千變萬變,其中不變的是移民背後政治的問題,一個社會如何界定遷入者的公民地位?向外移民帶給本來社會怎樣的影響?對於這群遷出的人口,原居國家帶着一些怎樣的效忠期望? 另外,移民政策很多時候會隨著國家地區政策改變,面對移民可能帶來的多元化和融入困難,這兩者的張力要如何...
Published 11/12/19
隨着政治環境和社會運動的發酵,「移民」一詞重上香港人的熱門話題,除了大家熟知的投資移民、經濟移民之外,其實移民勞工、難民亦是另一種的人口遷徙。研究這些流動的人口在社科角度有何價值呢?隨着時間、科技的發展,移民趨勢也出現轉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千變萬變,其中不變的是移民背後政治的問題,一個社會如何界定遷入者的公民地位?向外移民帶給本來社會怎樣的影響?對於這群遷出的人口,原居國家帶着一些怎樣的效忠期望? 另外,移民政策很多時候會隨著國家地區政策改變,面對移民可能帶來的多元化和融入困難,這兩者的張力要如何...
Published 11/12/19
在這個夏天之前,警政研究在香港都頗為冷門,很多人以為police studies只是研究警隊,其實不然,警政policing studies到底在研究什麼?誰最適合從事警政研究?警政研究其實能否影響到警隊的政策?除了從事實務性研究後,若想從比較概念上研究警政可以怎樣入手? 一直以來,警隊如何看待公眾活動或抗爭運動?環境不同令我們對警察觀感不同?為什麼零五年處理韓農反世貿施放催淚彈獲得市民支持,而近年社運中的催淚彈卻屢受批評?社運的升級令到警方以往實行的商討式管理方式失效?現時警民失去互信的困局還有出...
Published 11/05/19
在這個夏天之前,警政研究在香港都頗為冷門,很多人以為police studies只是研究警隊,其實不然,警政policing studies到底在研究什麼?誰最適合從事警政研究?警政研究其實能否影響到警隊的政策?除了從事實務性研究後,若想從比較概念上研究警政可以怎樣入手? 一直以來,警隊如何看待公眾活動或抗爭運動?環境不同令我們對警察觀感不同?為什麼零五年處理韓農反世貿施放催淚彈獲得市民支持,而近年社運中的催淚彈卻屢受批評?社運的升級令到警方以往實行的商討式管理方式失效?現時警民失去互信的困局還有出...
Published 11/05/19
開心、幸福、快樂、生命意義,這些看似相同的詞語,是否指向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原來回溯以往中華文化和哲學,似乎甚少提到快樂、幸福這類概念,這些概念其實在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我們的討論呢?感到「開心」與否由來自不同地區、文化背景、或者年紀不同的人回答,又會有何差異? 從研究角度,我們是如何理解快樂和幸福?當我們回答自己快樂與否時,其實在與誰比較?主觀幸福感如何受文化概念影響?很多時候,情緒總會隨社會情況變化,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香港人又如何尋找快樂?今集《學人串社科》,和你聽幸福之歌,想幸福是什麼。...
Published 10/29/19
開心、幸福、快樂、生命意義,這些看似相同的詞語,是否指向我們人生的終極目標?原來回溯以往中華文化和哲學,似乎甚少提到快樂、幸福這類概念,這些概念其實在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我們的討論呢?感到「開心」與否由來自不同地區、文化背景、或者年紀不同的人回答,又會有何差異? 從研究角度,我們是如何理解快樂和幸福?當我們回答自己快樂與否時,其實在與誰比較?主觀幸福感如何受文化概念影響?很多時候,情緒總會隨社會情況變化,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香港人又如何尋找快樂?今集《學人串社科》,和你聽幸福之歌,想幸福是什麼。...
Published 10/29/19
反送中運動過百日,這場進行曲仍未迎來最後一個音符,如果說6.9、6.16百萬人上街是意料之內,反送中運動經過這百日,是怎樣發展到現今情況?隨著精英角色淡化,民粹主義是未來香港的民主運動的主旋律嗎?這場運動的情感動員會導致什麼後果?示威者其實是先有理念再行動,還是行動了再思考?在「不完美,可改善」的修正過程中,其實已實現最直接民主模式?抗爭者甚至預先寫下遺書,如何解釋這些前線極端行為?全球的社運趨勢是怎樣演變?隨著「無大台」概念的盛行,舊有的組織在社運的角色是否消失了?無大台沒有精英談判,現在應該由誰...
Published 10/22/19
反送中運動過百日,這場進行曲仍未迎來最後一個音符,如果說6.9、6.16百萬人上街是意料之內,反送中運動經過這百日,是怎樣發展到現今情況?隨著精英角色淡化,民粹主義是未來香港的民主運動的主旋律嗎?這場運動的情感動員會導致什麼後果?示威者其實是先有理念再行動,還是行動了再思考?在「不完美,可改善」的修正過程中,其實已實現最直接民主模式?抗爭者甚至預先寫下遺書,如何解釋這些前線極端行為?全球的社運趨勢是怎樣演變?隨著「無大台」概念的盛行,舊有的組織在社運的角色是否消失了?無大台沒有精英談判,現在應該由誰...
Published 10/22/19
隨著蒙面法實施,一片迷霧中,今屆的區議會終能否順利開展?有人認為現在聚焦區議會選票是食「人血饅頭」,有人認為是十年難得一遇的契機去改變制度,到底區議會選舉在政治角度上有什麼用處?區議會,或者廣義上地區選舉,又可以如何成為這場運動的延伸? 回望過去廿年的選舉,為什麼泛民在區議會的版圖節節敗退?當中包括了怎樣的選舉工程和部署的角力?即使議員順利當選後,行政機關又否有機會透過行政資源處分,影響不同派別的議員進行地區工作?現行制度上又是如何鼓勵,或者促使DQ的情況發生?今集《學人串社科》,討論亂局中的區議...
Published 10/15/19
隨著蒙面法實施,一片迷霧中,今屆的區議會終能否順利開展?有人認為現在聚焦區議會選票是食「人血饅頭」,有人認為是十年難得一遇的契機去改變制度,到底區議會選舉在政治角度上有什麼用處?區議會,或者廣義上地區選舉,又可以如何成為這場運動的延伸? 回望過去廿年的選舉,為什麼泛民在區議會的版圖節節敗退?當中包括了怎樣的選舉工程和部署的角力?即使議員順利當選後,行政機關又否有機會透過行政資源處分,影響不同派別的議員進行地區工作?現行制度上又是如何鼓勵,或者促使DQ的情況發生?今集《學人串社科》,討論亂局中的區議...
Published 10/15/19
農場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在金融農場裏,這個理論還可以成立嗎?農場裏是否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金融學學者其實研究什麼?與經濟學又有什麼不同呢?其中一個決定收益的因素就是雙方的資訊流通,這些年金融市場的發展有沒有讓資訊變得更公平,對稱?金融市場裏是否就只有騙局和賭博?在金融學上,為什麼預測危機到來如此這麼困難?在自由經濟和機構監管的比較之間,要怎樣才能達到平衡? 面對現在各種新興的P2P借貸模式,這些不受規管的中介公司是行業的未來還是隱憂?零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又衍生出什麼學術研究方向?今集《學...
Published 10/08/19
農場裏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在金融農場裏,這個理論還可以成立嗎?農場裏是否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金融學學者其實研究什麼?與經濟學又有什麼不同呢?其中一個決定收益的因素就是雙方的資訊流通,這些年金融市場的發展有沒有讓資訊變得更公平,對稱?金融市場裏是否就只有騙局和賭博?在金融學上,為什麼預測危機到來如此這麼困難?在自由經濟和機構監管的比較之間,要怎樣才能達到平衡? 面對現在各種新興的P2P借貸模式,這些不受規管的中介公司是行業的未來還是隱憂?零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又衍生出什麼學術研究方向?今集《學...
Published 10/08/19
隨着城市現代化、集體運輸網絡完善,不少香港人反而甚少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逗留,以往打開大門、幫鄰居教仔的畫面也成絕影。今時今日香港的社區關係是否慢慢消失呢?如果我們都不常在社區停留,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社區呢?在社區裏,我們又需要關心什麼呢?實際上可以怎樣去做社區活動?近月的社會運動是如何改變了社區活動的參與? 十一月底的區議會選舉快將開鑼,我們要如何理解區議會的地區工作?為什麼香港區議會只停留在蛇齋餅糭、而不涉及中央決策層面方面?如果素人想參選,又有什麼要留意呢?在區議會這場選舉中,香港人可以做些什麼?...
Published 10/01/19
隨着城市現代化、集體運輸網絡完善,不少香港人反而甚少在自己居住的社區逗留,以往打開大門、幫鄰居教仔的畫面也成絕影。今時今日香港的社區關係是否慢慢消失呢?如果我們都不常在社區停留,為什麼我們要關注社區呢?在社區裏,我們又需要關心什麼呢?實際上可以怎樣去做社區活動?近月的社會運動是如何改變了社區活動的參與? 十一月底的區議會選舉快將開鑼,我們要如何理解區議會的地區工作?為什麼香港區議會只停留在蛇齋餅糭、而不涉及中央決策層面方面?如果素人想參選,又有什麼要留意呢?在區議會這場選舉中,香港人可以做些什麼?...
Published 10/01/19
在全球化席卷每個國家的情況下,各國加強合作、交流、貿易似是未來必然趨勢,但哈佛學者Dani Rodrik提出全球化市場、國家自主和民主這三大要素不能並存,箇中有什麼張力呢?全球化如何削弱到國家的自主決定權?為什麼跨國企業的權限竟然會比國家還要大? 面對氣候變化、恐襲全球性問題,單靠一個國家無法妥善處理時,全球治理有何效益與限制呢?除了以世界和國家作為分析單位以外,還有些什麼理論適合分析現況?在國家角色削弱之時,各國是怎樣使用全球化鞏固自己的政權? 今集《學人串社科》和你思考世界和國家的千絲萬縷。 ...
Published 09/24/19
在全球化席卷每個國家的情況下,各國加強合作、交流、貿易似是未來必然趨勢,但哈佛學者Dani Rodrik提出全球化市場、國家自主和民主這三大要素不能並存,箇中有什麼張力呢?全球化如何削弱到國家的自主決定權?為什麼跨國企業的權限竟然會比國家還要大? 面對氣候變化、恐襲全球性問題,單靠一個國家無法妥善處理時,全球治理有何效益與限制呢?除了以世界和國家作為分析單位以外,還有些什麼理論適合分析現況?在國家角色削弱之時,各國是怎樣使用全球化鞏固自己的政權? 今集《學人串社科》和你思考世界和國家的千絲萬縷。 ...
Published 09/24/19
今個夏天,香港人走了很多路,發現了很多新的行走方法、走出了很多新的路線。到底步行、漫遊與城市有何互動?若把十九世紀衍生於巴黎的「漫遊者Flaneur」概念放在香港,又會是怎樣的體驗呢?一個適合步行的城市設計應該帶有什麼元素?除了功能性的步行外,也有人透過漫遊尋找靈感、觀察社會,定點觀察和步行觀察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一群人在城市中遊行、佔領馬路,這又呈現出怎樣的反抗?個體在遊行經驗中,自己又如何與新的城市空間產生互動? 今集《學人串社科》帶你漫遊香港,以另一種方式觀察這個城市,體會沿路偶遇的驚喜和緣分...
Published 09/17/19
今個夏天,香港人走了很多路,發現了很多新的行走方法、走出了很多新的路線。到底步行、漫遊與城市有何互動?若把十九世紀衍生於巴黎的「漫遊者Flaneur」概念放在香港,又會是怎樣的體驗呢?一個適合步行的城市設計應該帶有什麼元素?除了功能性的步行外,也有人透過漫遊尋找靈感、觀察社會,定點觀察和步行觀察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一群人在城市中遊行、佔領馬路,這又呈現出怎樣的反抗?個體在遊行經驗中,自己又如何與新的城市空間產生互動? 今集《學人串社科》帶你漫遊香港,以另一種方式觀察這個城市,體會沿路偶遇的驚喜和緣分...
Published 09/17/19
近日不同的示威遊行,除了現場衝突外,遊行數字已成了另一角力場。一個個數字背後,隱含著怎樣的科學、政治和心理符號?為什麼主辦單位和警方公佈的數目往往非常懸殊?每個單位在計算人數時都有什麼目的和考量?其實數人數又有沒有國際標準呢? 除了遊行人數外,民調中也有不同的數字。在民調研究中,學者是怎樣去解決代表性的問題?為什麼訪問一千或二千人在調查的代表性上沒有太大差異呢?民調的數字其實有代表什麼?市民或者當權者應如何理解這些數字?在這個風搖飄雨的時代,民意調查學者立於中間點,又可以怎樣面對各方的壓力和審查呢...
Published 09/10/19
近日不同的示威遊行,除了現場衝突外,遊行數字已成了另一角力場。一個個數字背後,隱含著怎樣的科學、政治和心理符號?為什麼主辦單位和警方公佈的數目往往非常懸殊?每個單位在計算人數時都有什麼目的和考量?其實數人數又有沒有國際標準呢? 除了遊行人數外,民調中也有不同的數字。在民調研究中,學者是怎樣去解決代表性的問題?為什麼訪問一千或二千人在調查的代表性上沒有太大差異呢?民調的數字其實有代表什麼?市民或者當權者應如何理解這些數字?在這個風搖飄雨的時代,民意調查學者立於中間點,又可以怎樣面對各方的壓力和審查呢...
Published 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