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如何用預測宇宙文明的公式,估算一個人有多少個潛在合適對象?能否透過增大交友平台上的相片顏值,提升求偶的成功率?若果無法保證下一個會否比現任更好,何時才是見好就收、訂定終身的最佳時機?如何利用數學方法締造最穩定的配偶關係?本季最後一集《真係好科學》,四位主持從個人的愛情經驗出發,探討如何用數學解決愛情問題。 主持: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江啟明(新南威爾斯大學機電工程學博士)
Published 11/28/19
Published 11/28/19
有病當然就要看醫生,但除了西醫外,市面上的另類選擇可謂多不勝數,除了較主流的中醫、針灸、跌打,還有脊醫、「順勢療法」、「量子療法」……究竟我們怎樣才能斷定一種療法是「有效」還是「無效」?現代科學着重證據,這些主流外的治療方法能夠通過科學驗證嗎?今集主持和嘉賓將會探討這些「另類療法」和主流醫學的分別,逐一討論它們的可信程度。 主持: 江啟明(新南威爾斯大學機電工程學博士) 王建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嘉賓: 張晉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暫任持...
Published 11/21/19
有病當然就要看醫生,但除了西醫外,市面上的另類選擇可謂多不勝數,除了較主流的中醫、針灸、跌打,還有脊醫、「順勢療法」、「量子療法」……究竟我們怎樣才能斷定一種療法是「有效」還是「無效」?現代科學着重證據,這些主流外的治療方法能夠通過科學驗證嗎?今集主持和嘉賓將會探討這些「另類療法」和主流醫學的分別,逐一討論它們的可信程度。 主持: 江啟明(新南威爾斯大學機電工程學博士) 王建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嘉賓: 張晉元(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暫任持...
Published 11/21/19
科學實驗為人類帶來知識和進步,但你知道它黑暗的一面嗎?在實驗室裏,有「一觸即死」的化合物,有可以自燃造成爆炸的金屬,具放射性、會毀壞DNA的致癌物,還有以極高速轉動、隨時失控爆炸的危險機器……每天面對它們的科學家,要做甚麼安全措施去避免造成無可挽回的人命傷亡?在世界各個角落曾進行過各種冷血、殘忍、不道德的科學實驗,例如刻意用蚊子令兒子和同事患上瘧疾,把活生生的兔子的血液慢慢抽乾,以金屬鉤穿鼻挖腦……究竟科學家為甚麼要進行既恐怖又會危害性命的實驗?今集有來自生物和化學領域的主持,探討各種「黑暗」實驗之...
Published 11/14/19
科學實驗為人類帶來知識和進步,但你知道它黑暗的一面嗎?在實驗室裏,有「一觸即死」的化合物,有可以自燃造成爆炸的金屬,具放射性、會毀壞DNA的致癌物,還有以極高速轉動、隨時失控爆炸的危險機器……每天面對它們的科學家,要做甚麼安全措施去避免造成無可挽回的人命傷亡?在世界各個角落曾進行過各種冷血、殘忍、不道德的科學實驗,例如刻意用蚊子令兒子和同事患上瘧疾,把活生生的兔子的血液慢慢抽乾,以金屬鉤穿鼻挖腦……究竟科學家為甚麼要進行既恐怖又會危害性命的實驗?今集有來自生物和化學領域的主持,探討各種「黑暗」實驗之...
Published 11/14/19
在發生嚴重的傷亡事件後,我們往往希望透過採集兇案現場和死傷者身上的蛛絲馬跡,從而還原事件的真相。到底鑑證人員如何從骨頭的斷裂狀況和血跡分佈,推測創傷是在甚麼情況下,由甚麼兇器所導致?以「滴血」來鑑別身份當然不甚可靠,現代常用的DNA身份鑑別,當中的原理是甚麼?今集繼續請來法醫人類學家,和一眾主持介紹兇案重組牽涉的科學知識。 主持: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嘉賓: 李衍蒨(法醫人類學及鑑證科學研究碩士)
Published 11/07/19
在發生嚴重的傷亡事件後,我們往往希望透過採集兇案現場和死傷者身上的蛛絲馬跡,從而還原事件的真相。到底鑑證人員如何從骨頭的斷裂狀況和血跡分佈,推測創傷是在甚麼情況下,由甚麼兇器所導致?以「滴血」來鑑別身份當然不甚可靠,現代常用的DNA身份鑑別,當中的原理是甚麼?今集繼續請來法醫人類學家,和一眾主持介紹兇案重組牽涉的科學知識。 主持: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嘉賓: 李衍蒨(法醫人類學及鑑證科學研究碩士)
Published 11/07/19
大多數在我們身體的細胞都被編配了特定功能,並且在其一生中都不能再變成另一種細胞。可是有些「多能」和「萬能」的幹細胞,不但可以分化成不同功能的細胞,而且還可以自我複製出更多同樣的幹細胞。既然幹細胞功能強大,究竟科學家可以如何從身體抽取,甚至在實驗室製造它們?培植幹細胞有望可以用作醫治遺傳疾病和其他現時難以醫治的病症,但當中又有甚麼道德爭議和風險?今集請來研究幹細胞的專家,為大家剖析幹細胞的真面目和潛在的醫療應用。 主持: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王建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
Published 10/31/19
大多數在我們身體的細胞都被編配了特定功能,並且在其一生中都不能再變成另一種細胞。可是有些「多能」和「萬能」的幹細胞,不但可以分化成不同功能的細胞,而且還可以自我複製出更多同樣的幹細胞。既然幹細胞功能強大,究竟科學家可以如何從身體抽取,甚至在實驗室製造它們?培植幹細胞有望可以用作醫治遺傳疾病和其他現時難以醫治的病症,但當中又有甚麼道德爭議和風險?今集請來研究幹細胞的專家,為大家剖析幹細胞的真面目和潛在的醫療應用。 主持: 李明(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王建鈞(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博士)...
Published 10/31/19
為何光速固定不變,時間和空間就不再互相獨立,而是此消彼長? 為何兩個孿生兄弟,其中一個從地球坐火箭出發到太空,回來會發現另一個比自己老很多? 為何太陽和黑洞會令光線彎曲,地球的質量會影響衛星定位準確性? 這些都是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所造成的結果,這些理論的奠基者──愛因斯坦,是如何發展出這些理論的? 今集「絕對的相對論」邀請到周海峰教授,與一眾主持探討這位堪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如何徹底改變我們對物理世界的認知。 主持: 江啟明(新南威爾斯大學機電工程學博士)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
Published 10/24/19
為何光速固定不變,時間和空間就不再互相獨立,而是此消彼長? 為何兩個孿生兄弟,其中一個從地球坐火箭出發到太空,回來會發現另一個比自己老很多? 為何太陽和黑洞會令光線彎曲,地球的質量會影響衛星定位準確性? 這些都是狹義和廣義相對論所造成的結果,這些理論的奠基者──愛因斯坦,是如何發展出這些理論的? 今集「絕對的相對論」邀請到周海峰教授,與一眾主持探討這位堪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如何徹底改變我們對物理世界的認知。 主持: 江啟明(新南威爾斯大學機電工程學博士)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
Published 10/24/19
大家普遍都「聞癌色變」,普通細胞是透過甚麼機制變異成癌細胞,逃過身體免疫系統的追捕,並擴散到全身落地生根,成為難以根治的惡疾?癌症看似不能傳染,但為何某些癌症能透過接種疫苗去預防?腸道細菌如何影響患上癌症的機會,近年又有甚麼新的治療方法能更有效地擊退癌細胞?今集繼續有一眾生物專家,探討人類如何透過認識癌症的病理機制,對症下藥抵抗癌症。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張恆鏘(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Published 10/17/19
大家普遍都「聞癌色變」,普通細胞是透過甚麼機制變異成癌細胞,逃過身體免疫系統的追捕,並擴散到全身落地生根,成為難以根治的惡疾?癌症看似不能傳染,但為何某些癌症能透過接種疫苗去預防?腸道細菌如何影響患上癌症的機會,近年又有甚麼新的治療方法能更有效地擊退癌細胞?今集繼續有一眾生物專家,探討人類如何透過認識癌症的病理機制,對症下藥抵抗癌症。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張恆鏘(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Published 10/17/19
我們每天都會解決大小二便,但有沒有想過,糞便為甚麼是咖啡色,尿會是黃色? 糞便有時一顆顆,有時又像一條軟蛇,不同形態的「便便」背後隱含了甚麼健康資訊? 用坐廁排便固然輕鬆暢快,但原來用原始的蹲廁更符合人體工學? 屁為甚麼會這麼臭,「臭屁不響,響屁不臭」又是否只是謠言? 太空人也要排便和放屁,排泄物卻無處可逃,如何才能防止它們引發太空站大災難? 今集主持們出動模型解說,甚至「真人示範」,與大家輕談淺唱「屎尿屁」的科學知識。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王建...
Published 10/10/19
我們每天都會解決大小二便,但有沒有想過,糞便為甚麼是咖啡色,尿會是黃色? 糞便有時一顆顆,有時又像一條軟蛇,不同形態的「便便」背後隱含了甚麼健康資訊? 用坐廁排便固然輕鬆暢快,但原來用原始的蹲廁更符合人體工學? 屁為甚麼會這麼臭,「臭屁不響,響屁不臭」又是否只是謠言? 太空人也要排便和放屁,排泄物卻無處可逃,如何才能防止它們引發太空站大災難? 今集主持們出動模型解說,甚至「真人示範」,與大家輕談淺唱「屎尿屁」的科學知識。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王建...
Published 10/10/19
如果你以爲腸道中的細菌只會影響腸道健康,那麼你就太天真了。近年科學家發現腸道細菌可以改變藥物結構,令某些口服藥物失去效力,科學家可以用甚麼方法應付?老鼠實驗顯示腸道細菌若果被移除,竟可導致骨質疏鬆,又會令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失效,這些發現會否改變我們日後治療這些病症的療法?近年有研究嘗試以「糞便移植」治療嚴重腸道感染,卻意外造成死亡,我們可否定義「健康腸道」的條件,從而令這類治療更可靠? 今集承接上一季「關你腸事」,繼續探討這些生活在我們腸道裏的長期住客,如何左右着我們的健康。 主持: 麥嘉慧(香...
Published 10/03/19
如果你以爲腸道中的細菌只會影響腸道健康,那麼你就太天真了。近年科學家發現腸道細菌可以改變藥物結構,令某些口服藥物失去效力,科學家可以用甚麼方法應付?老鼠實驗顯示腸道細菌若果被移除,竟可導致骨質疏鬆,又會令治療癌症的免疫療法失效,這些發現會否改變我們日後治療這些病症的療法?近年有研究嘗試以「糞便移植」治療嚴重腸道感染,卻意外造成死亡,我們可否定義「健康腸道」的條件,從而令這類治療更可靠? 今集承接上一季「關你腸事」,繼續探討這些生活在我們腸道裏的長期住客,如何左右着我們的健康。 主持: 麥嘉慧(香...
Published 10/03/19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源於軍備競賽,科技的發展令我們從發射無人火箭發展到送人上太空,探索的地域從月球擴展到太陽系其他行星、小行星,甚至離開太陽系。透過這些探索任務,我們能夠掌握各個行星不爲人知的一面,並有助了解地球以至整個宇宙形成時的環境,更提供了發現外星生命的可能。今集主持和嘉賓會探討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和最新動向,以及當中牽涉的科學原理。 主持: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嘉賓: 許宗宇(韓國忠南國立大學天文及太空科學系教授)
Published 09/26/19
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源於軍備競賽,科技的發展令我們從發射無人火箭發展到送人上太空,探索的地域從月球擴展到太陽系其他行星、小行星,甚至離開太陽系。透過這些探索任務,我們能夠掌握各個行星不爲人知的一面,並有助了解地球以至整個宇宙形成時的環境,更提供了發現外星生命的可能。今集主持和嘉賓會探討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和最新動向,以及當中牽涉的科學原理。 主持: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嘉賓: 許宗宇(韓國忠南國立大學天文...
Published 09/26/19
原子是物質組成的基本單位,把原子再切碎,可以得到甚麼更基本的粒子?在比原子更小的尺度下,粒子和波動的界限變得模糊,粒子與粒子之間可以互相變換,當中有甚麼法則規範了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物理學家成功以「標準模型」對已知粒子和三種基本力作精確描述,但這個理論是否足以解釋一切物理現象?今集請來粒子物理學家,帶大家深入粒子世界,了解宇宙最基本的法則。 主持: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嘉賓: 黎偉健(匹茲堡大學物理學博士)
Published 09/19/19
原子是物質組成的基本單位,把原子再切碎,可以得到甚麼更基本的粒子?在比原子更小的尺度下,粒子和波動的界限變得模糊,粒子與粒子之間可以互相變換,當中有甚麼法則規範了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物理學家成功以「標準模型」對已知粒子和三種基本力作精確描述,但這個理論是否足以解釋一切物理現象?今集請來粒子物理學家,帶大家深入粒子世界,了解宇宙最基本的法則。 主持: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麥嘉慧(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嘉賓: 黎偉健(匹茲堡大學物理學博士)
Published 09/19/19
濫用藥物和用手機上網成癮,看上去是兩種不相關的現象,背後有甚麼共同的生物學原因?大麻在世界不同地區有合法化的趨勢,它和其他「毒品」有甚麼不同?為何貿然停止吸食藥物,可以導致嚴重的斷癮症狀?經常聽說「身癮易戒,心癮難除」,透過藥物輔助的戒毒療程能夠有效戒斷藥癮嗎?今集科學人和社工將同坐一桌,談論上癮的成因以及戒癮的種種問題。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林子諾 嘉賓: 黃小華(明愛容圃中心註冊社工)
Published 09/12/19
濫用藥物和用手機上網成癮,看上去是兩種不相關的現象,背後有甚麼共同的生物學原因?大麻在世界不同地區有合法化的趨勢,它和其他「毒品」有甚麼不同?為何貿然停止吸食藥物,可以導致嚴重的斷癮症狀?經常聽說「身癮易戒,心癮難除」,透過藥物輔助的戒毒療程能夠有效戒斷藥癮嗎?今集科學人和社工將同坐一桌,談論上癮的成因以及戒癮的種種問題。 主持: 陳志宏(紐約大學物理系博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林子諾 嘉賓: 黃小華(明愛容圃中心註冊社工)
Published 0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