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episodes

人人都是主播

FM1604421 FM1604421

    • Society & Culture
    • 5.0 • 1 Rating

人人都是主播

    【夜读】茶肆:宋代的「社交网络」 | 投稿:思于卿明

    【夜读】茶肆:宋代的「社交网络」 | 投稿:思于卿明

    介绍: 除了喝茶,在茶肆里还能做什么?彼时的茶 肆,就如同当今的微博、朋友圈——它是传 播消息最快的地方,也是散布谣言、打击政 敌的最佳场所。想知道当下最新的消息,一 定要钻进茶肆里打听打听。这里也是民间的 小型博物馆,是演绎场所,更是红灯区。西门庆和潘金莲之间,关键人物 是王婆。在她的穿针引线之下,终于 促成了这段千古“奸情”。但“王干娘” 的公开身份不是媒婆,而是茶楼的老板。 在《水浒传》中,西门庆被潘金莲竹竿 打了之后,“只见那西门庆一转踅入王 婆茶坊里来。”转身进的就是王婆经营 的茶馆。之后的剧情,也都起于此地。 在北宋都城汴梁城,小说《水浒》中描述的各路茶馆都真实存在。有学者仔细研究《清明上河图》 后发现,沿河区的店铺以饭铺和茶坊为最多。多开设在繁华区域,店 内摆设干净简单。既可以让来往行人 驻足休息,也为市民休闲聊天提供了场 所。《水浒》虽为虚构,但对于茶馆的 定位却很准确:茶馆是宋代社会中重 要的社交场所。若想打探消息,茶馆是 不二选择。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茶馆 起到了“微博”的作用。泡茶馆等同于 “刷微博”,既可以获取信息也可以发布 消息。而茶馆川流不息的客流,也就是 今天互联网工作者为之疯狂的点击量。 宋朝初年,朝廷灭了后蜀。帝国 宫廷里的金银珠宝外加古玩书画,都 被宋军缴获。将领们挑了其中比较珍 贵的字画,献给了宋太祖。皇帝看过之 后,并没有私留宫中。太祖是这么说的: “独览孰若使众观邪”?按今天的话说, 赵匡胤还是一位懂得分享的暖男。于 是乎,后蜀的皇家藏品走出了宋朝宫廷, 挂在了汴梁城东门外的茶馆里。一方面, 皇帝来了个与民同乐。另一方面,这也 可以快速向全社会彰显新兴王朝的实 力。宋太祖将战利品挂在茶肆中,相当 于发了一条微博。想必黎民百姓看后, 也就要纷纷点赞与转发了。除去炫耀天威,茶馆中能办的事 情还很多。比如《老学庵笔记》中记 载,秦桧的孙女崇国夫人豢养的一只 狮猫走失了。临安府为了找到这只狮 猫,马上“图百本于茶肆张之”。在茶 馆张贴寻猫启事,这与今天发寻猫微 博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反映宋代 市井生活的志怪小说《鬼董》中,有 一则秀才樊生的故事,樊生托王老娘 为他介绍相亲对象。于是这位王老娘, 就到自己时常出入的茶肆中帮其物色。 在这里,宋代茶馆又扮演了【我们才不会打广告呢】之类的婚恋网站的角色。 北宋汴梁城里还有卖 茶的游商。他们走东串西,也成了信息 的传播者。显然,这些“提茶瓶之人”扮演 了“包打听”的角色。以讹传讹,甚至 搬弄是非都有可能。 如今刷微博的既有大V,也有平民百 姓。宋朝去泡茶馆的人,也是鱼龙混 杂。有一种特定行业聚会的茶馆,多是 贩夫走卒出入。这种茶 馆,是寻觅专业人才的好去处。从性质 上说,非常接近于今天的专业劳务市场 或是招聘网站。 也有一种茶馆,去的多是有头有 脸的文人墨客。就像今天的文化沙龙一样,不 定期会有艺术界大咖光临。 有一路茶馆,倒可以说是“雅俗 共赏”的地方。他们挂着羊头卖狗肉, 打着茶的名义干着色情行业。在宋朝, 这种茶肆被称为花茶坊与水茶坊。在 南宋杭州城,这样的买卖还不在少数。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人中,眠娼宿 妓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这五处茶坊 倒是因为“多有吵闹”,因此才被给了 差评。若是环境优雅的花茶坊,想必 君子们肯定会流连忘返。 至于

    • 9 min
    【夜读】茶史:天水一朝香茗事 | 投稿:柚子

    【夜读】茶史:天水一朝香茗事 | 投稿:柚子

    介绍: 天明。成百上千的茶农聚集在茶山之下,备好锣鼓,抬着祭品;随着官员们一声令下,鼓声大作,茶农们齐声喊:“茶发芽!茶发芽!”。伴随着茶农们的阵阵喊声惊发的茶叶,成为了两宋人最钟爱的饮料。两宋茶风,就从这惊天动地的鼓声和喊声中开始。建州茶农采茶前为何要喊山?这与建州的特殊性有关。建州是北宋贡茶北苑茶的出产地,这一带从古至今都是名优茶叶的产地。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当地人将茶叶进贡给官府了。宋太宗酷爱饮茶,喜好搜罗天下名茶,所以他在统一南唐故地,建州被划入疆土范围之后,派专员前往建州的北苑督造“团茶”,并将之定为贡茶。北苑贡茶的茶形,是在唐宋间流行的饼茶基础上精加工成型的,它使用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来压制茶饼,而用这种模具制成的茶,被称为“龙凤团茶”。仁宗朝,龙凤团茶被进一步压缩为精致小团茶——“小龙凤团茶”。此茶一出便立刻受到朝野追捧,苏东坡在惠山品尝过小龙团后,甚至把这种茶比作天上的明月:“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徽宗时期,北苑团茶工艺到达了顶峰。出现了精品团茶“龙团胜雪”,它是用新茶的茶尖,蒸熟后再将茶芽外部剔去,只留取最里边像银线般的一缕细芽,用清泉浸润,最后再制成团茶。这“龙团胜雪”的团茶表面,一条小龙蜿蜒欲上,煞是喜人,成为时人竞相追逐的对象。北苑茶走的是不惜成本,只求上乘的路线。据记载,北苑茶的制造要经过六道复杂的工序,分别是:采茶、拣茶、蒸茶、研茶、造茶和焙茶。采茶是第一道工序。唐宋的上品茶,都讲究一个“新”字,时人认为只有鲜嫩的茶叶才有茶香。分批送至京城的贡茶中最精的一批“头纲”,是在惊蛰前数日即开始采摘的。此时,即使是温暖的福建地区,茶树也不过刚刚萌芽,茶产量很低,这种新茶被认为品质最好。进贡的头纲团茶送入汴京的时候,甚至还不到春分时节。采摘北苑茶的最佳时刻是“须是侵晨,不可见日。”这是因为清晨露水未干时采的茶更加肥润,日出后茶芽积累的养分会渐渐消耗,口味不佳。茶叶的采摘手法同样要求严格, “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因为用指甲掐下茶芽不会造成损伤,而指头上的汗水会影响茶叶的清洁。采到的茶叶还要进行筛选,去掉黄叶和老芽,选出最精致的茶芽嫩芯进行蒸制、研磨。比如“龙团”茶,就要经过16次研磨,形成极细的茶粉,再掺杂以香料,用模具塑造成型,经过炭火细心的焙烤,才算大功告成。这样精工细作,无怪乎会比黄金还要珍贵难得了。团茶虽然精致华贵,但工序太过复杂,价格也十分昂贵,无法满足民间需求。这时,工艺简单的散茶应运而生。散茶又称草茶,是直接采下茶叶后以原形加工的茶。相较于团茶需碾碎调稠,不断搅拌的冲泡方式,散茶的饮用也简单得多。大部分散茶采取煎饮的方式,程序便捷,易于推广。散茶还更好地保留了茶叶原本的香味,而团茶除了加水研磨以外,还加入香料,这样虽然香气更重,但未免太过刻意。散茶凭借保持本色的优势,吸引了许多高水平的茶客。所以发轫于江浙一带的散茶很快就流行起来。在散茶的挑战下,宋初风靡天下的团茶渐渐失去了市场,元朝时团茶便“惟充贡茶,民间罕见之”。到了明初,朱元璋干脆停止了龙凤团茶的生产,所有茶饮都改为散茶。我们今天喝到的茶,基本上都是散茶,究其根源,也与宋代大有关系。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主要以牛羊肉和奶为饮食主体,

    • 8 min
    【夜读】在宋代,他们这样喝茶(下) | 投稿:她放慢步调

    【夜读】在宋代,他们这样喝茶(下) | 投稿:她放慢步调

    介绍: ——茶之“战争”斗茶并非起始于宋,在唐朝时建安就有,当时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评比新茶品序的一项比赛活动。只不过,在宋代乘着贡茶兴盛的东风,斗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大诗人苏东坡有诗云:“武夷溪边粟sù粒芽,前丁后蔡相龙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这场茶之战争虽没硝烟,倒也激烈——碾茶的碾子边 飞舞着绿色的尘土,茶盏中堆起翠涛般的泡沫。人们聚在一起,斗茶味斗茶香,味道最佳的茶胜过醍醐,最香的茶比兰芷还要香三分。《茶录》中,蔡襄说得明白:“汤上盏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简单点说,斗色斗浮是宋代斗茶的关键。茶色宋时以白为贵,这好理解,那“浮”呢?浮,即按照点茶法,用茶匙或茶筅击拂出的泡沫。泡沫在斗茶人看来是一种诗情画意,在两宋颇多雅称,诸如:琼花、雪殴、云脚。泡沫贴在茶碗壁上,称为“咬盏”,咬盏越长久而不显现出水痕,便是胜者。茶水,怎么能击拂出如此多且稳定的泡沫呢?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茶汤中能产生泡沫的成分有:茶皂zào素、蛋白质、水溶性果胶、高分子网状结构物质、憎水性固体粉末。而宋朝斗茶所用的研膏茶,茶皂素含量0.8%左右,极易形成稳定的泡沫。《茶录》中写到,点茶之前要先将瓷碗用火炙热,不然茶不浮。这说的是温度。茶汤温度越高,茶叶的水浸出物越多,越容易产生泡沫。除此之外器具和水也很重要,宋代文人江休复的《江邻几杂志》中讲了一个故事:诗人苏舜元和蔡襄斗茶。蔡襄的茶好,且准备了惠山泉水点茶。苏舜元没有这么好的茶,他想了个奇招,用竹沥水来点茶,最终居然赢得了比试。上一期中提及的那位大败徽宗的飘须长者,也正是拿出了秘密武器——传承了四代人的天然露水。说起斗茶,还有一样物件,很值得一提,那就是建盏,斗茶的绝佳器皿。盏,指较浅的小碗。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建盏中有一类设计有“束口”。所谓束口,是建窑窑工在烧造时,特意在盏的内壁刻画的一条凸棱,这不是为了美观,而是点茶时注汤的标准线,类似于如今容器上的刻度标识。如果注汤至此,恰恰是斗茶所要求的至茶盏容量约十分之六。此外,点茶是从高处往盏中注水,水从一壁落下,在重力势能作用下会沿着碗底往另一壁继续行进,这道棱的存在,会截断水流并形成一个回旋,更有利于汤花形成。话说到这,不禁让人疑问陆游诗中所提到的分茶,到底是何物呢?它与点茶是一回事吗?除了陆游的诗,史料上不乏分茶的记载。北宋初年的陶谷写了一本《清异录》,书中提到了一个名为福全的和尚。福全和尚能分茶,每个茶盏里能分出一句诗来,用四个碗,便是一首绝句。大家听闻之后,都纷纷到庙里去观摩福全的表演。福全也很是得意,作诗自咏:“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功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也正是在陶谷的这本书中,有一条关于分茶的解释,只不过陶谷将其呼为“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通读下来,分茶或茶百戏,似乎就是在茶中写字、画画,须臾散灭,真像是魔术一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宋代点茶法最终消失在了中国茶艺里,其高昂的制作成本,是阻碍其流传的原因之一。诸如北苑贡茶,动辄要用

    • 8 min
    【夜读】在宋代,他们这样喝茶(上) | 投稿:半夏临溪

    【夜读】在宋代,他们这样喝茶(上) | 投稿:半夏临溪

    介绍: 点茶之风诗人陆游曾在今天的杭州、南宋时的临安城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其中两句是这样写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1958年,钱钟书先生为《宋诗选注》作注解时,将诗中“分”字注为“鉴别”。不料,语言学家蒋礼鸿先生看到这条注解,认为“钱先生所解,恐未免出于望文”。于是,他专程写了一篇短文《“分茶”小记》,旁征博引,言明陆游诗中的“分茶”其实是宋代一种点茶技艺。也许是看了蒋先生的文章,1982年再版的《宋诗选注》上,钱先生将注释改为:“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那么,曾让大学者钱钟书都弄错的“分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宋朝,人们是如何饮茶呢?宋朝之前,茶叶在中国已经有了漫长的发展史。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一书中记录了这种茶羹的做法:将茶末放在瓷器中,倒上水,用葱、姜熬成羹。据说,这是很好的醒酒汤,喝了后会彻夜不眠。似羹似饮,能解渴,还能充饥,这样的茶在唐宋之前都很流行。唐朝茶圣陆羽不能忍受此种“吃”茶法,在《茶经》中他将其比作“沟渠间弃水”,压根儿就不能喝。而自唐朝而始的单煮茶叶的方法被茶圣大加赞赏,即:用锅煎煮碾好的茶末,只加少许盐调味,再分装到茶盏中待客,是为“煎煮法”。宋代诗词中有关茶事的诗不胜枚举,但名满天下的宋代诗词中,弥漫的却不是“煎茶法”,而是另一种茶香,一种精致、闲适的气息——点茶。何谓点茶?其实,一个点字,就道出了关键所在。水烧好,点茶开始。将茶末置于温好的茶盏中,注汤,调成膏状,然后边注水边用茶匙或者茶筅击拂。茶筅,是点茶的专门工具,一般以竹制成,一端劈成数条,有助于茶汤产生泡沫。这些步骤,都记录在宋朝蔡襄所写的《茶录》中。在其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又有了更为详尽的论述。点茶在宋朝的兴盛,与一个人有关,那便是蔡襄。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35岁的蔡襄自福州知府调任福建路转运使。转运使是负责朝廷岁贡、物贡的官员。而蔡襄所负责的福建路,在宋代基本沿着唐代驿道由开封(当时称东京)至福州,再至泉州。这条路上有一个尤为关键的地点——建安。建安在福建路的南端,位于福建北部,也被称之为“北苑”。自宋太宗初年,北苑茶园就给宋朝皇室贡茶。宋代赵汝砺所著《北苑别录》中记载,茶叶要先蒸,淋洗过后,“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接着,还要对榨好的茶叶加水进行研磨。在精致上面,宋人可谓卯足了劲儿,由于当时认为茶末越细品质越高,一般的状况需要磨12次,而最顶级的“龙团胜雪”居然要磨16次。研茶的水,也非同小可,是颇有灵性的金沙泉水,能识贵贱。研好的茶,填入特别的模子里,压制成型,再焙干即可。模子有圆、有方、有花,不过宋代贡茶所用模大都刻有龙凤图案,因而也被称为龙凤团茶。徽宗赵佶比蔡襄小70岁,他即位时蔡襄已经去世33年了。他写成的《大观茶论》 其细致、全面令人叹为观止。徽宗对点茶的热衷,在一些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大抵是他经常亲自点茶,一人乐不如众人乐,还会赐给群臣饮用。圣上的喜好,极大刺激了宋代茶事的发展。那些主持贡茶的地方官员竞相争宠贡新,采茶的时间越来越早,所谓“萌芽先社雨,采掇带春冰”。徽宗宣和年

    • 9 min
    【夜读】与妻书 | 特邀:浅简轩

    【夜读】与妻书 | 特邀:浅简轩

    介绍: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新浪微博:@中华遗产杂志。感谢你的聆听。

    • 8 min
    【夜读】捉妖记(二)妖之道 | 投稿:聆落

    【夜读】捉妖记(二)妖之道 | 投稿:聆落

    介绍: 捉妖记之妖之道我们的祖先闭上双眼,任由想象在灿烂的星汉之下,在丰饶的华夏土地之上驰骋。神,有神的立场,妖,有妖的无奈,而人类的视角,击碎了种族的壁垒。有一本古书记载了各类妖怪的名称,形貌以及祛qū除方法,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白泽图》。相传,轩辕黄帝在海边遇到了名为白泽的神兽,白泽通晓万物之事,将天下的11520种妖怪统统告诉了黄帝,这才有了《白泽图》。也正因白泽对妖怪鬼神之事如此通晓,日本的妖怪学家水木茂认为,白泽是中国妖怪的领袖。在妖怪中拥有很高地位的白泽,被人们看作帮助人们驱妖伏鬼的瑞兽,纷纷在家挂起白泽画像。直到唐代还有记载韦皇后的妹妹用“白泽枕以辟魅”。 《白泽图》如今已经散佚,但这本书可是真实存在过的。据说诸葛恪就依据《白泽图》辨认过名为“傒囊”的妖怪。今天,人们仍然可以从其他古书或是遗迹中获得一些有关该书的相关内容。敦煌写本保留了经过加工后的几页《白泽精怪图》,虽非原本,但仍然有极大的参考价 值。这几页《白泽精怪图》记载了几种妖怪以及对付它们的方法。比如山上的妖怪“善人”、 水中的妖怪“庆忌”、泽中的妖怪“委蛇”等等,想要不受它们的伤害,就要高喊他们的名字。这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为的是克服人们对这些妖怪的恐惧。一旦人们不再害怕这些妖怪,这些妖怪也就不会出来伤人了。 不过话说回来,喊名字这一招也会被妖怪利用来害人。有不少妖怪喜欢喊人的名字,只要一回答就会着了它的道。鲁迅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里也写了通过喊名字来确认目标,夜里来吃人的妖怪“美女蛇”的故事。可见,不管是人是妖,都要保持一点神秘性。 而另有一些妖怪,它们的诞生和人类自身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些妖怪的克星, 就与人类自身有关。 鲁迅曾向他的老师问询过汉武帝遇到“怪哉”的事情。在其他版本的传说中,汉武帝遇 到的妖怪名叫“患”。无论是“患”还是“怪哉”, 它们的克星都是酒。东方朔对此的解释是:这妖怪是由囚犯的怨气凝聚而成。因酒能解忧,所以一壶酒灌下去,妖怪就消失了。这正是人类自身“借酒浇愁”的一种具象化。 不过在降妖界有一个著名的法律漏洞,妖怪一定要除掉吗? 《子不语》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家人的女儿被狐妖所魇,一位邹姓神将斩了狐妖。狐狸们聚众报仇,这位神将让百姓为自己助威,一口气杀掉了数十只狐妖。结果狐妖们的头头狐祖师不干了,去向圣帝申 诉。有位秀才责骂狐祖师,说它纵容狐妖淫人妇女还敢来说情,罪该万斩。狐祖师反诘道,人类犯下通奸罪也就是杖刑,就算妖怪要罪加一等,也不过是充军发配,凭什么杀了这么多狐妖。结局是这位邹姓神将被调职罚俸,算是给了狐妖们一个交代。 那么,降妖者们捉了妖怪,到底当如何处置?就如狐祖师所说,人间有人间的律法,降妖界也总该有个章程吧?如果想去寻找降妖界对妖怪处置的规律,就会发现,实在是白费力气了。降妖者们或许会沉吟片刻,讳莫如深的告诉你:“只在一念间。”翻译一下,其实就是:不好意思,我们都是看心情的啦。 事实上,自明以后,妖怪的形象就已经与从前大不相同了。唐之前,妖怪虽然也会变化害人,但主要还是作为灾祸的征兆出现。宋元时期妖怪的“征兆”功能已经淡化,而本身的危害性却在增大。尤其是元代《西游记平话》中,各式各样的妖怪,在三藏法师的取经路上进行阻碍,搞

    • 8 min

Customer Reviews

5.0 out of 5
1 Rating

1 Rating

石田越 ,

表白阿老师和边江老师!!!

我爱杰大和边大!!!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The Interview
The New York Times
Inconceivable Truth
Wavland
Everything Happens with Kate Bowler
Everything Happens Studios
Shawn Ryan Show
Shawn Ryan | Cumulus Podcast Network
This American Life
This American Life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You Might Also Like

More by 荔枝FM精选

十点读书官方播客
十点读书官方播客
加州101
加州101
跑火车电台
跑火车电台
闲白儿播客
闲白儿播客
好妹妹
好妹妹
AR_LIVE
AR_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