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这两年在字节、小米、理想汽车等标杆企业的带动下,国内越来越多企业实践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工作法,引发新一代管理范式变革。
在查阅相关文章时,用关键词“KPI”检索,显示结果寥寥,但是搜“OKR”,屏幕刷一下跳出几十篇文章。不过OKR 看起来火热,我们发现很多企业却根本推行不下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没有正确处理OKR和绩效评估的关系。
一、用好OKR,警惕两个“误区”
整体而言,企业在实践OKR这个目标管理工具时,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惯性地把OKR作为绩效考核工具,一种是OKR和考核完全分开,绩效仍旧沿用传统KPI。
误区1:把OKR视为绩效考核工具
为什么你的企业用不好OKR?首当其冲是很多人惯用KPI思维,甚至把OKR当作KPI的“变种”。
试想一下,如果将OKR作为绩效考核的达成标准会发生什么?
我们假设经理A制定了一个特别有挑战性的目标,年终完成了75%;相比之下,经理B通过跟上级谈判,降低了目标难度和任务量,在考核周期结束后,达到了100%的目标完成率。
那么经理B应该获得比经理A更多奖金吗?
大部分企业按制度规定走,选择把更高的奖金给经理B,因为这是考核办法里面写了的,这才能算“公平”。而要给经理A更高的奖金,上级领导就难办了,因为考核制度不支持。即使经理A做出了更多贡献,待遇上却不如B,这样他以后还会努力吗,或者因此选择离职。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中的蹊跷——这种评价方式只看到了目标的完成与否,没有尊重实际贡献。
这是很多企业在实施OKR中存在的考核问题,你期待员工设置挑战性目标,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但在绩效考核时却鼓励保守的行为,挫伤员工积极性。所以主流的OKR实践中,员工OKR的完成程度,和薪酬并不直接挂钩。
谷歌公司董事约翰·杜尔在《这就是OKR》书中写道:“OKR系统就好比给你一块秒表,让你随时可以诊断自己的表现。但它不是一份绩效评估的手段。”
我们熟知的谷歌、脸书、领英等企业,都不是基于OKR进行绩效评估,而是基于员工所取得的成就、贡献及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即:不是基于目标完成率,而是基于实际贡献进行评估。
2013年,谷歌内部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5%的人认为绩效管理流程令人满意,引发员工对考核公平性的担忧。此后,谷歌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设计,侧重impact(影响、贡献),衡量员工为谷歌做出了多大的impact,不是工作量,也不是完成了老板布置的任务。
而且谷歌在考评时引入了“校准”环节,数量指标之外还有“质量指标”:综合评估,确保公平性和可信度。
这也是现在谷歌员工对考评体系满意度是其他公司两倍的主要原因。
误区2:OKR和KPI“两张皮”
很多国内企业采用的策略是用OKR做过程管理,季度、半年、年终考核沿用KPI考评制度。
据2019《第一届中国企业OKR管理实践调研报告》统计,“使用OKR之后,企业并未完全放弃KPI。当下,78%的企业继续使用KPI。”
有种观点认为,OKR和KPI是黄金搭档,可以搭配使用。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两张皮”的绩效管理方式,能否给企业带来价值呢?
飞书绩效负责人告诉我们:“对于相对传统、稳定的业务来说,KPI仍有它的价值;对于不确定性强、迭代较快的业务来说,KPI的局限性就很明显了。”
当我们追求执行力的时候,KPI好用。但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行业会面临不确定性这个问题,一个企业和团队更需要大家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