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隨順覺性(四)
覺性本具
能不做夢就是菩薩,到達最高的境界,就是佛。達到不做夢,我們心就清淨了,這念心就能產生智慧,這念覺性是本具的,像鏡子般,可以照天照地,什麼來什麼現,任何境界經過鏡子一照,從鏡子裡通通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而且鏡子雖然能照外面的境界,但是它裡面什麼都沒有,是畢竟空。這不是空空洞洞,也不是虛空的空,而是真空、妙有。
這念覺性本具,本具的智慧不是學來的,是由於心當中平靜、煩惱漏盡所自然顯現的。到達一個最高的境界,就能知過去、知未來,這種智慧是無窮盡的。
這念清淨心是本具的,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法爾如是。佛經裡講:無始無終、不生不滅,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指我們這念清淨心、無為心、不動心、平等心、覺性、真空妙有這念心,這就是我們的本具法身。
一般人天天都在用這念心,卻不知道這念心的微妙,不知道這念心有無量功德、這念心是我們的真生命,如同儒家所說「百姓日用而不知」。我們現在來學佛修行,如果還不知道這念心,還在外面東尋西找,那就糊塗了,對不起自己。所以《六祖壇經》云:「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離開我們這個覺性、菩提心、清淨心,在外面去尋道,道就不在了;不敢直下承擔這念本具的覺性,不知道檢討反省、在這裡來安住,想要在外面去找,始終是找不到的;想要在外面去求佛,佛早就離我們很遠了。
有些人雖然這裡拜佛、那裡朝山,心卻跑到外面去了,自己有個自性佛卻不知道去拜,自己有個自性靈山卻不知道要朝。我們的覺性就是自性天真佛,要懂得去親近,時時刻刻念念分明,有了過失,馬上檢討、反省、改進,隨順覺性,清淨六根,這就是親近自性佛。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拚命心外去求佛、拜佛,到最後只是一無所得。
《舊雜譬喻經.卷第二(四十七)》
從前有一位國王,放棄了尊榮的王位,出家修行。
國王出家後,於山林裡過著樸實的生活,居住在以茅草搭建的屋室中,將草蓆鋪蓋為床。他在草屋裡精勤用功,靜坐思惟佛法的義理,感到前所未有的歡喜和滿足,不禁開懷暢笑著說:「快樂啊!實在是太快樂了!」附近的修道者聽到這位比丘的話,便好奇地問:「你說自己很快樂,現在你獨自在山中修行,有什麼快樂的呢?」
比丘回答:「我過去貴為一國之君,雖然社稷百姓都歸屬於我,但我卻不快樂,因為心中擔憂的事情很多─我擔心鄰國來侵犯國土,也害怕有人來劫奪財物、或向我謀取利益;我也常憂慮屬下不知何時會叛亂造反、或竊取國庫中的寶物……」
比丘繼續歡喜地說:「現在我出家了,成為一個修行人,人們不會來貪圖我的財物或謀取種種利益,我不再終日擔憂,心也能得到平靜,這種歡喜難以言喻,所以我說實在非常快樂啊!」
世人總是汲汲營營,希望獲得更多的財富、名聲、權勢……,如同故事中的國王,擁有全國的人民和財寶,卻始終活在憂慮當中,失去了心中的平靜和快樂。
佛法教導我們,以智慧心看清萬法虛妄的本質,捨去心中的貪求和牽掛,學習放下執著、提起覺性。當我們不再向外追求,而是向內返照自心,就能息滅煩惱、執著,本具的清淨心朗朗現前,方是人生真正的快樂。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