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1905年科举废止后,现代大学教育开始在中国发展。辛亥之后,大学的命运更是与国家、社会的整体前进方向紧紧捆绑在一起。
社会思潮汹涌,中西观念,传统与现代的文明相互激荡,使中国的学人群体,乃至大学文脉一分为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将其概括为现代大学的两个学统。
其中一方,是自1917年蔡元培聘请陈独秀、胡适进入北京大学始,北大师生引发了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浪潮。另一方,是1922年1月《学衡》创刊,以及东南大学反对北京大学新文化—新文学的势力。学分南北,形成了不同的文学立场和学术范式。
以北大为代表的革新一派,实际还包括了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联大等。他们的师资有明显的内在关联,特别是北大文科教授群体,向其他学校流动,同时也带来了求新、求变的学风。
另一方面,保守一派以东南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为代表,属同一学统的还有浙江大学、中正大学、中华文化大学等。东南大学是“学衡派”的大本营,以新人文主义、民族主义作为思想资源和发散途径。在确立中央大学的地位后,更具有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
两种文脉,正是激进与保守的文化姿态在大学校园的呈现。
然而细致观察两个宗旨迥异的学统,可发现二者在中国现代转型过程中显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相互对立、牵扯、制衡,也有互相渗透和转化。如钱锺书在《谈艺录》中所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若贴近历史资料,细心考察,可发现两种学脉之间存在的诸多微妙联系。
2024年8月16日下午,岭南·文化新讲在楠枫书院举办《随笔》杂志四十五周年讲座,邀请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沈卫威先生开设讲座,由资深媒体人、文史学者罗韬先生担任主持。活动将以沈教授的多年研究为基础,与观众一同漫谈近代学脉与文脉的格局与传承。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