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范:从知县形象看明清基层政治生态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不必攔九遍 輸入【小黃搭九遍】享高達九趟共 500 元優步小黃首搭優惠 優惠條款及細則: https://fstry.pse.is/6jaa9n 所有行程由使用優步網際網路系統之合作車隊派遣車輛 —— 以上為 KKBOX 與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2020年7月7日5时,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王家范逝世,享年83岁。 2015年7月25日,由上海社联与文汇报社主办、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协办的“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历史与我们的未来”演讲季第七讲在威海路文新报业大厦举行。本场特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家范主讲“从知县形象看明清基层政治生态”,这也是历史演讲季收官之作,300余位听众赶到现场聆听了演讲。       演讲开场,王家范教授简要介绍了明清时期县官、县衙的背景资料。明清中国的行政系统分为省、府、县三级,县衙是当时国家行政机构的基本单位。全国的官员职称基本是九品十八级,除首都的知县是正六品外,其他知县都是正七品,因此知县就有了“七品芝麻官”这样的戏称。       王家范强调,虽然知县只是“七品芝麻官”,但是要做好知县却很不容易。明清时期只有进士才有资格当知县,而成为进士前需要先获得秀才、举人的身份,能够最终获得进士的人真可谓凤毛麟角。进士三甲,第一甲前三名可以进翰林院,而二甲和三甲大概有二、三百人还要参加考试,考试合格的人可以作为当时的后备干部在翰林院进修三年,三年后再次参加考试。明朝更是严格,规定只有翰林院出身的人才能出任内阁宰相。通过这样严格的选拔和培养,知县大都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政治素养。       王家范教授从朝廷考核、民间精英和普通百姓的评价三个角度还原知县形象。       第一个角度是朝廷的考核评价。考核制度是最能反映朝廷对知县好坏判断的窗口。王家范举例洪武皇帝在位时期,朱元璋确立了三年一考“朝觐”考核制度,要求知县三年一任,三年任期满之前,知县必须写出一份自我评价报告也就是功过册带到京城参加考核,之后还要得到逐级批示,要府、省、户部签署意见。同时还先后颁布《授职到任须知》与《责任条例》,作为考核知县是否完成职务要求的纲目(共计31目)。到了清代考评办法称为“四格”、“六法”。所谓四格,是才(长、平、短)、守(廉、平、贪)、政(勤、平、怠)、年(青、中、老)四者综合权衡,据此定出称职、勤职和供职三个等级,予以通过。所谓六法,是对不称职的,再细分为贪、酷、不谨、罢软无为、浮躁、才力不足、年老、有疾八种类型。除贪、酷依法治罪外,余者或革职,或平调,或降级(一至三级),或劝退。称职者中间又挑出一部分评为卓异(优秀),是要升迁重用的。       第二个角度是民间的地方精英、文化精英的评价。民间的地方精英、文化精英对知县的评价要严酷一些,分析其原因多为地方利益所致。元代末期,与许衡齐名的理学家吴澄《州县提纲》序:“(州县)近年多不择人,或贪黩,或残酷,或愚暗,或庸懦,往往惟利已是图,岂有一毫利民之心哉?呜呼,何辜斯民而使此辈鱼肉之也!”。另有,光绪四年杜贵墀为方大湜《平平言》作书序:“呜呼!吏治之在今日不可言……识不足以察民之情,术不足以卫民之命,惛然贸然木偶而被冠裳……然则士大夫饱食嬉遨废书不观之日,即小民衔冤负痛救死不赡之时。不学之祸,何其甚哉,何其甚哉!”。这些民间精英
More Episodes
张帆,男,汉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已卸任)、教授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Published 11/02/24
溯源講壇(第四十二講) 主讲人:高福顺 教授(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讲座题目:内聚性——辽宋夏金时代历史发展趋势的再思考 时 间:2022年12月3日(周六)19:00-21:00 讲座地点:腾讯会议号:120-666-557 讲座内容:...
Published 11/02/24
Published 11/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