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社科院研究员牛天去安吉的数字游民空间DNA做了一次田野调研,结束后有很多感想和收获,拉着我一起聊了聊在DNA生活的体验和观察。我们从各自在数字游民空间生活的真实感受出发,衍生聊到了:-城乡生活的差异-城市青年社交能力的退化-社区营造与社群观察-社群运营中,线上与线下的关系-自由职业者从个体到团队化运营的挑战
对任何一个板块感兴趣,都欢迎交流!【主播】
林安,自由会客厅发起人,一个不想当老板,间歇性摆烂的品牌主理人。常常立完flag就不见踪影,立志采访完100个不上班的人,至今仍在佛系填坑的内容创作者。微博/即刻/公众号/小红书/b站/Youtube/知乎:林安的会客厅【聊天的人】
牛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毕业,现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是一名科研人员/健身教练。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平台经济与青年职业。2017年至今,调查研究约200余斜杠青年、自由职业者。论文《嵌入、表达、认同:斜杠青年的自我实现研究》《在消解中反思:斜杠青年的自反性研究》《戴着镣铐跳舞:斜杠青年职业身份认同双重内卷化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青年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等核心期刊。【时间线】04:14 我们为什么想体验数字游民线下空间?06:00 城市青年去村里生活,是因为猎奇吗?10:54 数字游民空间适合Gap还是移居?14:15 在共居空间,从“社交稀缺”到“社交过度”17:33 恢复最原始的社交:没有人在乎你身上的标签23:39 通过空间设计与设施配置,让社交自然发生30:19 城市生活,萎缩了我们的社交能力34:56 社恐如何快速融入陌生圈子:找到引路人38:03 城市里的年轻人,已经开始筹备“孤独死”了?43:01 长期线上办公的自由职业者,更需要在线下建立真实的关系48:44 从社群运营的角度看线下社交的必要性52:36 线上社群和线下空间的“安全人数指数”58:03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数字游民?1:06:01 成为数字游民的隐形成本并不低1:15:42 问林安:独立内容创作和公司化社群运营,有什么不同?1:18:23 问林安:从个体走向组织,如何平衡失控感?1:25:42 自由一段时间后,从个人转向团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1:29:40 林安:做自由会客厅后,我作为内容创作者放弃了什么?1:33:00 为爱发电有生命周期,商业是为了可持续活下去【联系我】e-mail:
[email protected]加入「逆行人生」播客听友群:微信xtutux3,备注“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