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今天要聊的话题,会有点沉重。
源自最近网上的一个热点新闻——大连理工学生自杀。
10月13日,大连理工一名研三的学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生命。
凌晨2:00,自杀之前,他在微博发了一封长长的遗书,以及一张照片,那是他生命最终定格的地方:奋斗了几年,却令他绝望的实验室。
密密麻麻的仪器、堆放的纸箱、一只随意搭着的橡胶手套,完全可以想象他以前窝在这里采集数据的场景。唯一不和谐的是,一根麻绳。
这个大男孩,也许就是在又度过了平常的一天以后,像他遗书里写的一样,“一挂解千愁”了。
遗书中,他并没有太多死前的挣扎和激烈的控诉,只是语气平静地记录了一些琐碎又无奈的日常,比如:
● 实验设备经常崩溃,导致他的数据需要一遍遍地重来;
● 好不容易得出的实验结果,被老师全盘否定;
● 疫情耽误了几个月,来不及完成课题,没法如期毕业。
然而就是这些琐碎,一点点地击垮了他的自信,慢慢吞噬了他眼底的光。
一个25岁的成年男子尚且被学业压力逼上绝路,那些思想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的自戕,仿佛又显得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
其实这样的新闻,已经太多了。
就在一个月前,9月18日,武汉的一名中学男生,因为在学校打扑克被老师请了家长。在被妈妈扇了两耳光以后,他翻身从五楼跃下,当场身亡。
10月18日,又一个类似新闻上了头条。江西一名小学五年级女生,在被老师罚抄课文以后跳楼,造成了终身瘫痪,家长向学校索赔300万。
法院公布一审判决,称长期家庭教育不到位是主要原因,老师的惩戒是次要原因。
每次这类新闻出来,评论区都是众说纷纭。
● 有的心疼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有的责怪孩子心理太脆弱;
● 有的说自杀是自私的表现不考虑父母,有的指责家长不负责任把孩子逼上绝路;
● 有的怨学校老师过分施压,有的体谅在升学压力面前学校也有难处......
这是怎么了?
到底是什么无法承受之重,让这些尚未绽放的年轻生命,宁求一死?
在大连理工学生的新闻的一个热评里,似乎能够找到答案。
这个世界一直教我们成功与卓越,却没人教我们如何接受平庸。
曾经,我们的成功是多元化的。
在1990年出版的《标点符号使用法》里有一个例句: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时过境迁,我们经济越来越发达了,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对“成功”的定义却越来越狭窄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财富”、“地位”、“权力”成了定义成功的标准;“理想”、“爱好”、“情怀”成了只有在已经成功以后才配追求的奢侈品。
这些思想折射到教育上,成了无数家长焦虑的根源,孩子痛苦的祸首。
有些家长的逻辑实在有点夸张:
仿佛今天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少学了几个拼音,明天幼升小就要被刷下来;考不上重点小学,就考不上重点中学;考不上985、211,毕业就找不到好工作;升不了职加不了薪,就找不到好对象;买不起学区房,下一代也跟着完蛋了。
真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我们无法得知,那个跳楼的小姑娘,被老师惩罚以后,是不是觉得走投无路;也无法得知,那个被妈妈当众扇了两巴掌的男孩子,是不是觉得人生已无望。
我们也无法想象大连理工那个研究生下定决心的时候,脸上究竟是带着泪,还是带着笑。
但有一点很肯定:人没了,就什么都没了。成功不成功,都没有任何意
有网友这么留言:
和深深在意的人联络,倘若他迟迟不回消息,我便会删了那个对话框。
因为不想看见自己卑微讨好的模样,也不想体会那种满盘皆输的失望。
深以为然。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给一个人发了消息,迟迟不见回复,便开始各种假设:
是我太冒昧了?他根本不想理我吧?或许我不该这么主动。
想着想着,那个未见回复的对话框,变得格外扎眼。
而自说自话的聊天记录,更像是伸出去的手,被人冷落在了半空。
于是,忍不住悄悄删掉了对话框,连同聊天记录一并消失,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可内心深处,分明还是觉得不甘。
大概是有这种小心思的人太多,微信最近推出一项很贴心的新功能——“不显示...
Published 11/22/20
有网友这么留言:
和深深在意的人联络,倘若他迟迟不回消息,我便会删了那个对话框。
因为不想看见自己卑微讨好的模样,也不想体会那种满盘皆输的失望。
深以为然。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给一个人发了消息,迟迟不见回复,便开始各种假设:
是我太冒昧了?他根本不想理我吧?或许我不该这么主动。
想着想着,那个未见回复的对话框,变得格外扎眼。
而自说自话的聊天记录,更像是伸出去的手,被人冷落在了半空。
于是,忍不住悄悄删掉了对话框,连同聊天记录一并消失,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可内心深处,分明还是觉得不甘。
大概是有这种小心思的人太多,微信最近推出一项很贴心的新功能——“不显示...
Published 11/22/20
有网友这么留言:
和深深在意的人联络,倘若他迟迟不回消息,我便会删了那个对话框。
因为不想看见自己卑微讨好的模样,也不想体会那种满盘皆输的失望。
深以为然。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给一个人发了消息,迟迟不见回复,便开始各种假设:
是我太冒昧了?他根本不想理我吧?或许我不该这么主动。
想着想着,那个未见回复的对话框,变得格外扎眼。
而自说自话的聊天记录,更像是伸出去的手,被人冷落在了半空。
于是,忍不住悄悄删掉了对话框,连同聊天记录一并消失,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可内心深处,分明还是觉得不甘。
大概是有这种小心思的人太多,微信最近推出一项很贴心的新功能——“不显示...
Published 1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