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生活中有一类朋友,问什么都说还好,不怎么提要求,也不主动做决定。
他们总是很好说话,脸上总是挂着和气的笑。
但在遭受指责的时候,他们会陷入极度自责、不安、崩溃的情绪中。
为了避免负面情绪,他们开始避免冲突和批评。
而这样的行为指向了一种状态叫回避型人格。
在普通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很正常,领导长辈都觉得他是谦让的、懂事的、友善的。
但他们其实都有隐秘脆弱的一面。个中辛酸只有自己知道。
怕遭到评价,不愿意让别人看自己的生活,微博上不行,朋友圈也不行,况且点开朋友圈也不知道要说什么。看着别人生活的分享打发自己每一个孤独的夜晚。
被人@评论或者夸赞时,其实并不想接话。尽量减少自己的存在感,用回避型社交来应对自己面对的事情。
能捕捉到别人态度中的微妙变化,很怕让别人失望。比如打车时司机先到了,让司机等心里非常愧疚;小组合作时同伴先做好了,看着自己还未完成的部分,焦虑感不断上升。
害怕被嘲笑或拒绝,不愿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小时候看到想要的东西,支支吾吾不吭声。只能远远地望着自己想要的玩具,回头对着询问自己的大人笑笑违着心说“走吧,我什么也不需要。”
长大了有机会总会让别人先选,最后留给自己的并不好,难过却又觉得理所应当。
小时候和大人买东西,不敢挑贵的;长大了自己买了贵的东西,也不太好意思给人说,支支吾吾,搪塞过去。
在职场上、感情里,他们都不太会表达自己的苦衷,真的到了无法调节的时候,总是想着 离职或是分手一切就会变好了。
职场上别人有意无意踩他一脚,也不傻,也知道也厌恶,可最后还是随他去,选择把委屈和反抗全部咽在肚子里。
对批评和指责非常警惕,常常会把中立的评价理解为负面的,情绪甚至会变得激动
遇到困难他们很少开口求助,因为困难而麻烦别人可比解决困难麻烦多了。
面对喜欢的人,对方靠近一点就会跑掉。在生活里有时会觉得一些同事/朋友很可爱,但觉得归觉得,也并不想跟对方交朋友。
被问问题,慌。被问自己不熟悉的问题,更慌。最后解答不只能说不知道的时候,超级慌。
平常喜欢自己一个人独处,特别享受不主动找别人,别人也不主动找你的状态。
小时候喜欢的东西得不到,被大人冠上懂事、独立的标签,觉得向人“要”是不好的,争抢、索取都是坏品质。
就这样长期潜移默化,不该要就成了自己处事的准则,自己也认为大家都应该遵循这个准则,我不找你麻烦,你也别找我。
他们比一般人能忍,实在忍不住了,会在别的小事上爆发,随后遭到指责,于是今后变得更能忍了。
很多时候,他们嘴上不说,其实心里非常反感自大的家伙
表达愤怒主要靠行为不靠沟通,能动手就不动口。
看电影动漫,对温柔、细腻、大度、善良的主人公代入感极强,觉得这才应该是主流性格,后来发现不是。
道理都懂,也会认真反省自己,但是到头来还是没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自己呢?
或许是对合群的渴望,对被认同的渴望,太把别人当回事了,太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没有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愤怒不满委屈和难过都没能发泄,最后却只把迁就和妥协带进了日常里。
“人不该过度自省,会使他变得软弱”
当发现过分体谅不是主流,那就收起一些体谅,你要知道,对世界的善意,是可以因人而异的。难过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吧。
生活明朗,但也有
有网友这么留言:
和深深在意的人联络,倘若他迟迟不回消息,我便会删了那个对话框。
因为不想看见自己卑微讨好的模样,也不想体会那种满盘皆输的失望。
深以为然。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给一个人发了消息,迟迟不见回复,便开始各种假设:
是我太冒昧了?他根本不想理我吧?或许我不该这么主动。
想着想着,那个未见回复的对话框,变得格外扎眼。
而自说自话的聊天记录,更像是伸出去的手,被人冷落在了半空。
于是,忍不住悄悄删掉了对话框,连同聊天记录一并消失,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可内心深处,分明还是觉得不甘。
大概是有这种小心思的人太多,微信最近推出一项很贴心的新功能——“不显示...
Published 11/22/20
有网友这么留言:
和深深在意的人联络,倘若他迟迟不回消息,我便会删了那个对话框。
因为不想看见自己卑微讨好的模样,也不想体会那种满盘皆输的失望。
深以为然。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给一个人发了消息,迟迟不见回复,便开始各种假设:
是我太冒昧了?他根本不想理我吧?或许我不该这么主动。
想着想着,那个未见回复的对话框,变得格外扎眼。
而自说自话的聊天记录,更像是伸出去的手,被人冷落在了半空。
于是,忍不住悄悄删掉了对话框,连同聊天记录一并消失,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可内心深处,分明还是觉得不甘。
大概是有这种小心思的人太多,微信最近推出一项很贴心的新功能——“不显示...
Published 11/22/20
有网友这么留言:
和深深在意的人联络,倘若他迟迟不回消息,我便会删了那个对话框。
因为不想看见自己卑微讨好的模样,也不想体会那种满盘皆输的失望。
深以为然。
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给一个人发了消息,迟迟不见回复,便开始各种假设:
是我太冒昧了?他根本不想理我吧?或许我不该这么主动。
想着想着,那个未见回复的对话框,变得格外扎眼。
而自说自话的聊天记录,更像是伸出去的手,被人冷落在了半空。
于是,忍不住悄悄删掉了对话框,连同聊天记录一并消失,假装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可内心深处,分明还是觉得不甘。
大概是有这种小心思的人太多,微信最近推出一项很贴心的新功能——“不显示...
Published 11/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