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安妮弗兰克所写的《安妮日记》,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是一本纯粹的少女日记,书的封面上是一个大眼睛的犹太女孩和一段英文“The dairy of a young girl”。这本日记之所以能拥有如此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学意义,更重要的是她所处的时代和记叙的背景,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了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种族迫害,安妮的爸爸带着他们一家逃亡了荷兰阿姆斯特丹,进入了“秘密小屋”,开始了他们暗无天日的藏匿生活,而这本日记记录的就是在那些藏匿日子里的酸甜苦辣。
从安妮的13岁到15岁,我们通过日记窥见一个女孩在生活大动荡下的心事。事实上,这并不是一本用文学性征服读者的书,也并不因为在二战背景下从而拥有了多么宏大的叙事格局,我更想将它形容为一本“少女成长日记”,但的确因为这样的诡谲的生存背景,让这份成长非同寻常且颇有力量。
日记体是这本书的存在形式,我一直很倡导人们坚持写日记,因为日记不仅仅是生活的记录,我们在书写日记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对话、自我更新和自我思考,在反问和对话中日记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生活的幸福感,降低情绪的抑郁值,也能帮助我们去思索生活和人际,从而达成自我成长。之前观看一部TED演讲,speaker讲述了她在青春时代父亲因病逝世,而后她进入了一个冗长的抑郁期,不想和任何人说话,甚至和亲人都难以表达这种绝望和失落感,而这个时候,她的老师送给了她一本日记本,这本日记本成为了她最好的朋友,让她耐心和勇气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和他们和平相处。在演讲中有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他说:’Life is beautiful because itis fragile’。
在这本书里安妮把自己的日记本取名为基尼,在书写每一篇日记时,她都会将抬头和署名写好“亲爱的基尼:”“你的安妮”。神奇的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自己变成了基尼,从读者窥看少女日记的视角转变成为朋友基尼阅读安妮给我的来信的视角,安妮无心插柳,却构成了这种的精妙的叙事形式。
在正式阅读这本书之前,草草了解到这本书的故事背景是二战时期,但这并不是一本苦难文学,不同于余华、史铁生那种经受生活和命运疾苦,从枷锁中挣脱出生命感,安妮更像是在一种动荡中寻求温情,她的力量感是很个体化的,总体而言,在一篇篇日记里你总会被她的正能量所鼓舞和感动,
同样是战争题材的书胡赛尼的《灿烂千阳》是我早些年很喜欢的,很触动的一本。而现在我对那种刻意放大苦楚的叙事难以承受,可能是因为吃过不少苦,也看别人吃了一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共情心越来越强,年纪越长越喜欢平静叙事,在看《都灵之马》《东京物语》的时候,平静而冗长的叙事和长镜头,能让我潸然泪下的不是对大悲大苦的同情和痛苦,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感动。而在《安妮日记》中即便我们可以看到她们生活的艰难和拮据,那种反人性的生活:常年的藏匿、数不清的空袭和意外、争吵和恐惧围绕,但安妮从不去在日记中放大描绘生活的苦楚,而是尽可能地在寻找温柔和能量。我觉得是一种基于个体生命的尊严才能让安妮亦或 者贝拉塔尔、小津安二郎等等在创作的时候去平和的记述苦难,真正的触动并非刻意煽情留下的泪水,而是内心思索共情后的温存。
记得中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那篇课文的旁边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萧索的大门和成堆的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