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风流,千古妙谈》29(酒泉子、采桑子) 完
Listen now
Description
第三十五讲   酒泉子:来疑沧海尽成空 《酒泉子》,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高平调”。一般以温庭筠体为正格。 另有潘阆体《酒泉子》,又名《忆馀杭》。潘阆宋人,生年不详,卒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字逍遥,大名(今属河北省)人。曾在洛阳卖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以能诗受荐举。自制《忆余杭》多首,一时盛传,曾得苏东坡的欣赏,把它写在玉屏风上,石曼卿还使人照词意作过画。 词牌代表作 酒泉子 五代  温庭筠    花映柳条,闲向绿苹池上。   凭阑干,窥细浪,雨潇潇。   近来音信两疏索,洞房空寂寞。   掩银屏,垂翠箔,度春宵。    酒泉子 唐  司空图   买得杏花,十载归来方始坼。   假山西畔药栏东,满枝红。   旋开旋落旋成空。   白发多情人更惜,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    且看风清词作 酒泉子·四月将逝 不见尓来,空作淙淙差使。落花前,云掬字,绿相开。 别琴无恙闻先起,泉声无风意。不等人,空留字,只应该。 第三十六讲   采桑子:情知此后来无计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44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采桑子源于唐教坊的大曲《杨下采桑》,是兼有歌舞的大曲。唐代诗人张祜写到:“飞丝惹绿尘,软叶对孤轮。今朝入园去,物色强著人。”桑叶青翠欲滴,宽大有形,一棵棵,一排排,人处其间,被萦绕的绿色淹没。大曲是中国古代的大型音乐舞套曲。唐代的歌舞大曲是当时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通常分为散序、中序和破三部分。每部分又可分为若干段落。散序节奏自由,为器乐部分;中序也称歌头,较慢,歌唱为主,器乐伴奏;破也称为舞通,节奏渐快,以舞为主,器乐伴奏。中序的歌唱部分大多为抒情段落,入破以后的舞蹈渐趋高潮,结尾多炽烈激扬,有时也优雅飘逸。 大曲的盛行与唐代诗歌的盛行密切相关。《教坊记》多有记录。 据说,当时的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教坊在延政坊。右教坊大多善于歌曲,   左教坊大多善于舞蹈,歌舞之间,彼此都会相互练习。东京的话,两教坊都在明义坊,但是右教坊在南边,左教坊在北边。教坊的南四门外,就是苑东,里边有很大的水泊,俗称“月陂”,形状像偃月。看来是相当讲究的。开元十一年时候,制作歌曲《圣寿乐》,唐玄宗命令诸女穿上五方色衣,载歌载舞。宜春院的女子教上一日便可以上场了,但是搊弹家几个月都学不会,唐玄宗就会鼓励她们:“好好练习,不要辱没我了。”于是,唐玄宗命令宜春院的人站在首尾,搊弹家在中间,让搊弹家学举手。宜春院的也有笨拙的,唐玄宗就选择好一些的人站在首尾处。站在首处,需要领队,众人都会很关注,所以必须要挑选能力强的。歌舞将要完毕的时候,稍稍失队,剩二十多人。结束的时候,谓之“合杀”,更需要快健,所以站在尾处的,更需要能力强的。相信这种编排方式也会影响到当今的舞蹈编排。不光如此,唐玄宗还命令歌舞者穿的衣襟都要各绣一个洞,颜色和衣服的颜色一致。制作纯縵衣衫,下才及带,舞蹈的人先出来,紧接着音乐响起,都是縵衣舞。到第二叠的时候,相聚场中,站在众人中从衣领上抽去笼衫,各自放在各自的怀中。观者忽然见到众女都文绣炳焕,没有不感到惊异的。演出的效果特别好。 凡是要出戏的,一定要先定曲名。唐玄宗用墨钦点的,即舞,不点的,就不能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