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作家向陽 本集繼上集介紹陳育虹、張寶云、葉覓覓三位女詩人寫的「想念」的詩之後,為聽眾介紹三位男詩人寫的「想念」。 鄭愁予作品〈天窗〉,描寫一個人睡前透過天窗,仰看天上繁星,想念朋友的心情,賦予「天窗」美麗、浪漫的感覺和想像,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想念之情寫得相當動人。「天窗」被轉喻為「好深的井」,讓想像之深更加圖像化,生動活潑。其次,詩人以冬去春來,表現季節輪替的無法抵擋,也凸顯了欣見愛情的的雀躍。最點出在夢中響著的「名字」,「自在得如流水」,更見「想念」的潺潺不絕。 蘇紹連作品〈問劉十九變奏曲〉,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詩〈問劉十九〉並加以變奏,以解構重組法,添增了白詩沒有說出(或想要說出)的想念之情,讓整首詩充滿現代感,產生新感覺。全詩十行都用「好嗎」作為結尾,讓寒天邀請對方共聚的想念之情更加濃稠;又以綠色象徵的寧靜和紅色象徵的溫暖,互相渲染,表現互相繾綣、相互取暖,以及對對方的企盼之殷。 李勤岸寫的台語詩〈寫字〉,是一首表現手法高超的詩。詩題「寫字」不是真的寫字,而是寫心情、寫心事,寫人的想與念,具有深刻的哲思。詩只有兩段,第一段寫人與人之間的「傷」、「害」與「恨」,該用甚麼態度回應...
Published 07/27/22
作家向陽詩從日常生活中來,日常生活中有一種聲音經常浮現我們腦海,早起推窗看天空、走過街道小巷、晚上睡覺前,總會有某種聲音在我們耳朵旁迴盪,那就是「想念」。本集介紹三位女詩人寫的和「想念」有關的詩。陳育虹寫的名詩〈我告訴過你〉,只有八行,但每行都使用長句,讀來有著纏綿悱惻、細密委婉的感覺,營造了不能止…
Published 07/21/22
本集繼前四集主題,介紹以下三位新世代女性詩人及其作品。 廖亮羽的作品〈看不見的房間〉,寫年輕世代面對的苦悶與焦慮、追尋與迷惑,相當動人。她以一對戀人的日常生活切入,從瀏覽臉書到日常的困頓,以及對於人生前途的迷惘。最後收攏於「進入彼此看不見的房間」,卻「在鏡子裡看見父母的陰影」、「在水漥裡看見自己/ 由泥淖的表情誕生/...
Published 07/14/22
本集繼前三集主題,介紹以下三位新世代詩人及其作品。蘇家立作品〈子午線後〉,以超現實手法,透過對鏡的景象凸顯世間人事物的荒謬,相當深刻。詩人以「子午線後」為題,寫出在人造的時間界域之中,地理上的東方與西方、時間上的昨天與今天、白日與晚上,就像一個人對鏡,看到鏡中的我,比較鏡外的我,正忙著找一頂不上不下…
Published 07/07/22
本集繼前兩集主題,介紹以下三位新世代詩人及其作品。馬華詩人周天派的二行小詩〈基礎生活II〉,以8首語言明淨、簡約的詩作,從日常語言中錘鍊雋永的警句,扭轉讀者對於日常用語的慣性思維,在驚訝、錯愕與會心的多重翻轉中,體悟語言的新感覺而有所啟發,既幽默又機警,且富有深刻的內涵。他的小詩並不說教,卻能寫出讓人深思的人生課題,寓言性強,道理留給讀者自己去想。
Published 06/30/22
作家向陽繼上集介紹《新世紀新世代詩選》及原住民詩人沙力浪詩作之後,本集繼續介紹以下三位新世代詩人及其作品。曾琮琇寫的詩〈模擬十四行〉,以「模擬」為題,嘗試探討現實世界和模擬實境之間真假難分,一開頭用豢養於動物園裏的「斑馬」,明「內在的滄桑」,就如同莊子用夢中的「蝴蝶」來比喻醒後的「莊子」一樣,都有人生如夢、心境滄桑的喻意。最後一段說:「終於牠累了。適時/ 回到黑暗裏/ 背對我/ 把我留下」──寫得真好,馬累了,回到黑暗中;我卻被留下來,就算再累,也必須獨自面對人生的疲累,繼續前行,隱喻人必須面對現實才能找到自我。 夏夏的詩作〈成為叛徒〉,寫的是寧可走自己的路,摸索自己的終點的決心。詩作以沿路可能面對的險境,必須斷然拒絕昔日「流連之處」,把「恐懼」當成益友。最後一段,點出生命必須在不斷挫敗、不斷死去、不斷復活的過程中完成,就算「成為人們口中的叛徒」也甘之如飴。這首詩頗有美國詩人佛洛斯特(Robert Frost)〈未竟之路〉的哲理和境界。 蔡琳森的詩作〈關於認識恐懼─給Abbas...
Published 06/23/22
從本集起,將為聽眾介紹台灣新世代詩人及其作品。作品取自向陽主編,蕭蕭、白靈、陳義芝、焦桐擔任編委的《新世紀新世代詩選》。這部詩選以現年20-40歲的年輕詩人為主,總共收入52家詩作,總體展現了21世紀第一個20年台灣青年詩人的創作成果。他們有各自的風格、不同的聲腔和台步,已經和20世紀前行世代的詩風大有不同。
Published 06/16/22
本集繼21集之後,繼續介紹有關北海岸的詩作。 隱匿的詩〈渡輪〉,以來往於淡水─八里的渡輪為主題,寫搭渡輪的心境,相當細膩且深刻。詩作從啟程寫到終程,旅程中的陰晴不定(隨時可能降雨、隨時可能看到從雲層中撒下的陽光)、河面水紋的形狀變化(從菱形的水紋到晃蕩的同心圓),隱喻人生旅程難免的陰晴圓缺、聚散離合,有蘇東坡《前赤壁賦》所說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的通透意境。 林柏維的詩〈潮騷〉,寫北海岸石門老梅的綠石槽海岸,詩人以「薄霧褪去紗籠」、「裸露的沙灘在潮汐裡戲水」、「風仍然不斷向海岸索吻」狀寫海潮襲打沙灘、海風吹過海岸的情景,一方面形容海潮的騷動狀態,一方面也隱喻情人纏綿的情境,相當有趣而動人,既寫綠藻石槽的自然生態之美,也隱喻纏綿情愛的喜悅。 李東霖的詩〈凝聽──寫野柳〉,主要聚焦於女王頭,將歷經萬年方始形成的自然奇觀,巧妙轉譯成老舊朝廷垂簾聽政的太后,別具想像力。最後一段「一盞盞燭台石上的燈被點明」,將在地理位置上和女王頭隔著海岬相望的燭狀石地景帶入,也寫入夜後野柳的美麗勝景,有王勃《滕王閣序》「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的蕭瑟之感。
Published 06/09/22
本集播出適逢端午節前夕,端午之日也是詩人節,因此本集就以「詩和詩人」為主題介紹詩人詩作。席慕蓉的〈以詩之名〉,寫的是詩人中年之後寫詩的心路,描述她從浪漫抒情到為故鄉蒙古發聲、用詩寫出蒙古歷史,重返父祖故鄉的心境,相當細膩。全詩除了表達她的蒙古認同之外,也寄寓她要以詩之名、重塑記憶的心願。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了席慕蓉用詩作和蒙古原鄉相遇,透過詩召喚祖靈、重建蒙古認同的深厚愛情。
Published 06/02/22
作家 向陽延續前幾集介紹東海岸、宜蘭,本集我們為聽眾介紹詩人筆下的北海岸:向明詩作〈富貴角之晨〉,寫於1962年某日所看到的富貴角海景及心境,不僅寫海的風景,也寫1960年代反共時期的詭譎氣氛。第一段鋪陳當年富貴角早晨的清新氣息;第二段、三段,分別以「伸右手出去」看到的太平洋、「引頸向西」看到的台灣…
Published 05/26/22
延續第17集、19集介紹東海岸詩作,本集要以詩繼續帶領聽眾北上,讀詩人為宜蘭寫的詩,分別是:小說家、詩人黃春明寫的〈龜山島〉、宜蘭在地詩人黃智溶寫的〈巨木與長河〉以及本節目主持人向陽寫的〈冬山河夕照〉。
Published 05/19/22
本集延續第17集來去東海岸之詩作:夐虹〈東部〉、楊牧〈帶你回花蓮〉、胡德夫〈太平洋的風〉等,繼續介紹詩人方群的〈左手是海 右手是山〉、陳義芝的〈我們去找我們的海──台東之歌〉,和詹澈的〈坐觀都蘭山麒麟岩棺〉。
Published 05/12/22
本集播出適逢母親節前夕,母親是詩人經常處理的題材,無論古典或現代,詩或歌都有很多佳作。本集為您介紹波戈拉、洪淑苓、陳謙、李進文四位詩人的作品。
Published 05/05/22
疫情緊張,讓我們接觸大自然風光的機會變少,幸好還有詩,本週節目就通過詩為您介紹當代詩人筆下的東海岸。
Published 04/28/22
提到春天的歌,我們較熟悉的多半是台灣民謠或流行歌,如「河邊春風寒,怎樣阮孤單」(《河邊春夢》)、「春風他吹上了我的臉,告訴我現在是春天」(《春風吻上我的臉》)、「別忘了山谷裡寂寞的角落裡,野百合也有春天」(《野百合也有春天》)……等。現代詩中有關春天的歌,也有不少,其中又以台語詩為多。本集介紹王昶雄寫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莊柏林的〈苦楝若開花〉、路寒袖的〈春天的花蕊〉和向陽寫的〈寫予春天的批〉。
Published 04/21/22
春天有各種風貌,不同的詩人筆下的春天,傳達不同的感覺:或者充滿熱情,就像春雷擂動天地;或者滿溢希望,就像含苞待放的花蕊;或者洋溢著歡樂,就像潺潺流動的春水。
Published 04/14/22
清明剛過,本集以清明節為主題,介紹台灣詩人有關清明節的詩作。
Published 04/07/22
三月之後,台灣就進入春天了,各個景點百花齊放,爭奇鬥艷,本集為你介紹台灣詩人寫的跟春天有關的詩,且看詩人如何想像春天?
Published 03/31/22
作家 向陽老師本集延續上一集〈如果遠方有戰爭〉,繼續介紹戰爭詩,分別是洛夫的〈石室之死亡〉、商禽的〈逃亡的天空〉、陳黎的〈戰爭交響曲〉、廖之韻的〈烽火連三月──悼戰爭中的兒童〉以及向陽的〈戰歌〉。洛夫寫作〈石室之死亡〉始於1959年八二三炮戰期間,在金門的戰備坑道之中,炮戰帶來的死亡和生命威脅,讓他…
Published 03/24/22
第11集:如果遠方有戰爭/作家向陽
Published 03/17/22
作家向陽老師說:跨入2000年後,新世紀來臨,一代新人換舊人,新的世代崛起,也帶來新的美學和表現方式。為數眾多的新世代詩人,繁花開遍,眾星閃爍,他們擁有新的思維,新的世界觀,展現了和前一個世紀不一樣的風貌。
Published 03/10/22
作家向陽老師說:進入1990年代後,台灣踏入後現代社會,出現較諸於「後工業」社會更快速變遷的「資訊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網路詩」也在此時應運而生,部分詩人開始把網路當成稿紙,透過電腦,運用多媒體表現手法,在網路世界中發揮詩的想像,創作網路詩。
Published 03/03/22
向陽老師說:女鯨詩社追求的,也是這兩大意象的主體性,首先是女性詩人的主體,其次是以鯨魚為意象的台灣主體,女鯨詩社成立於1998年11月1日,同時出版該社詩人的第一本詩選《詩在女鯨躍身擊浪時》,收入王麗華、江文瑜、李元貞、利玉芳、沈花末、杜潘芳格、海瑩(張瓊文)、陳玉玲、張芳慈、劉毓秀、蕭泰、顏艾琳等12位同仁的詩作。這批詩人中,迄今仍在創作、較具代表性的是江文瑜、利玉芳、張芳慈和顏艾琳。因此,今天就以她們四位的詩作,來探看1990年代具有女性意識的女性詩的身影,了解她們的作品和作品背後潛藏的時代意義。
Published 02/24/22
在今天節目中,作家向陽老師談從1980年代起,原住民詩人就出現在臺灣詩壇,比如泰雅族的瓦歷斯‧諾幹、排灣族的莫那能、溫奇,都以當時原住民族群的艱難處境為題材,寫出了不少動人的好詩,傳達出原住民的臺灣想像。瓦歷斯‧諾幹尤其是箇中翹尺,他從年輕寫到今天,從未中斷,得過很多大獎,詩作也收入高國中國文課本。瓦歷斯‧諾幹曾主持台灣原住民文化運動刊物《獵人文化》及「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是最早推動原住民文化運動的作家。他的寫作範圍寬廣,涵蓋詩、散文、評論和報導文學,進入1990年代後,他在各項重要文學獎中大有斬獲,頻頻得獎,光是現代詩,就曾連獲時報文學獎三次,小說也曾勇奪聯合文學獎和聯合報文學獎,可以說是一位多方位的詩人作家,這使他不僅在原住民詩人中頭角崢嶸,在同代的台灣作家之中也一樣燦燿奪目。他的詩作擅長運用原住民族的歌謠和韻律,展現出異於漢族詩人的想像和聲韻;他的詩,最長觸及台灣原住民族共同的命運,以及族群認同的問題。
Published 02/17/22
作家向陽老師談到1970年代的台灣新詩,主要有五個特色:一是反身傳統,重建民族詩風;二是回饋社會,關懷現實生活;三是擁抱大地,肯認本土意識;四是尊重世俗,反映大眾心聲;五是崇尚自由,鼓勵多元思想。
Published 0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