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到底培养了我们什么能力?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图书订购:当当网搜索《哲学100问》 各位好,我是书杰。 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哲学100问》三季图书终于完整出版。很高兴这一路以来有大家的温情陪伴,也很感谢大家这几年来的不离不弃。 从2016年8月第1季音频课的上线,到2020年10月第3季图书的上市,整整历时4年多的时 间——49个月,216个星期,1500个日日夜夜。我为大家精心制作了300期哲学音频课程,撰写了三本图书,绘制了250张精美的逻辑思维导图。   这一路走来,我们一起系统梳理了从古希腊到后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领略了69位西方哲学家的思想魅力,聆听了跨越2500年人类文明的华彩乐章。 在攀登人类精神巅峰的探险中,我们时而紧张刺激,时而舒缓愉悦,时而痛苦绝望,时而又激情绽放。   在这里,我们要向先哲致敬——正因无数先哲的探索精神,才使得当下的我们能享受这场人类思想的顶级盛宴;其次,我们也要向能坚持学完哲学史的“自己”致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真正静下心阅读哲学史,这本身就是对自身修为的极大考验。 速写西方哲学简史 纵观《哲学100问》三季内容,每一季都各具特色。 第1季(从古希腊到黑格尔)带有传统而朴素的思辨色彩。哲学家通过探寻“逻各斯”从而完成“抽象建构”的任务——理性的建构、自我主体性的建构、人与世界关系的建构、人类生存内在秩序的建构; 第2季(现代西方哲学)则表现出多元、绚丽、开放和包容特征。各哲学流派百花齐放,逐渐显露出“反传统形而上学、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的倾向。但总体而言,其“反”的力度不够猛烈,还并未走向极端; 第3季(后现代西方哲学)则体现出极强的反叛性和摧毁性——拒绝同一性、拒绝本质主义、拒绝宏大的叙事,寻求“不确定”性、模糊性,寻求碎片性、多元性和差异性。 从第1季的“理性建构”,到第2季的“反理性”,再到第3季的“彻底解构”——在这趟哲学之旅中,我们感知到了人类思想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刻、从单一都多元的整个过程。 学习哲学史 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哲学100问》三季学完了,或许你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学习哲学史,我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我认为,我们学到的最为核心的一点,可归结为“批判性的思维模式”。所谓“批判”,并不是指你遇到问题时对其进行的“否定与指责”,而是站在理性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的“重新审视”——澄清问题的前提,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思维素养,恰恰是你通过哲学史的学习而被逐渐培养起来的:你要搞清楚哲学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理论,其提出如此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即“澄清前提”;而后再去弄清楚哲学家从哪些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全新理论,其理论和其他理论之间的差别又是什么,哲学家是如何解决其遇到的问题的,即“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系统学习哲学史,你便能逐渐培养出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当你面对实实在在的生活难题时,你便会对其多一些冷静的审视和思考,少一些无畏的抱怨和指责。 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哲学史的最大收获。 哲学的永恒魅力 一直以来,我都向大家传递一个理念:哲学与生活绝对不能脱节。 普通大众学习哲学并非为搞学术研究,而是提升思考力以更加从容、淡定的姿态去生活。唯有如此,晦涩的哲学理论才能“鲜活”起来,才能与每个人的生命体验合而为一,哲学因此才能绽放出永恒的魅力。 哲学本身是冷峻的,因为它是对生活本质
More Episodes
微信公众号: @听哲学  @听人文 (每日推送优质文章,欢迎关注)
Published 05/12/22
Published 05/12/22
微信公众号: @听哲学  @听人文 (每日推送优质文章,欢迎关注)
Published 0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