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老症:當我的人生,像一輛漸漸開不快的車子 ft.鍾宜伶【趙慈慧|你的心理師上線中S02EP10】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只熬夜一天就要補三天、辦公室坐久了就容易覺得累,身邊年輕人的話題也漸漸跟不上了.......。你會感覺到自己開始會不停被「老」提醒,並且感到焦慮、擔心嗎?    「恐老症」指的是慢慢侵蝕自己生命掌控性跟價值感的歷程。根據艾瑞克森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人們在中年時期的發展任務是生產力,但如果當你開始覺察到自己有老化症狀而過度焦慮、自我批評,就會讓生產力發展產生問題,變成停滯、過度調整反而失衡的狀態。    恐老症是怎麼來的呢?它背後的深層恐懼是什麼?心理師又會建議我們如何面對這樣的生命關卡?    【心理學小知識】    常常會聽到身邊的人說「我老了」。恐老症是發生在什麼年齡層或人生階段?年輕人會有嗎?其實,恐老症通常是發生在 40-60 歲的中年階段,包含面臨身體健康狀態的下降、長輩離開、要不要退休的生涯選擇、快要被時代淘汰的自我焦慮等,是面臨自我生命重新整理的歷程。    本集重點:    02:05 生命的掌控性逐漸流失:恐老症是什麼?  05:50 從生理、心理到社會角度,人為什麼會有恐老症?  10:15 害怕變老的深層恐懼是什麼?  17:52 心理師建議,如何面對恐老症?
More Episodes
在印尼的爪哇與峇厘島,一組由銅鑼與銅片琴編織成的樂音,千年來從未間斷,這就是甘美朗。這種充滿異國色彩的音樂,不僅超越了西方的十二平均律,還以獨特的調音方式和循環結構,讓德布西等作曲大師驚嘆「宛如打開了全新的宇宙」!   為什麼每套甘美朗樂器都有自己的「個性」?爪哇的宮廷音樂與峇厘島的祭典樂舞有何不同?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數十位樂手如何達到絕妙和諧?為何這套傳統音樂能打動西方作曲家,甚至影響了現代音樂的發展?甘美朗音樂中的「交織」概念,又為何能帶給現代人全新的音樂視野?   來賓介紹 王櫻芬: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教授 劉亦修: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本集重...
Published 11/20/24
Published 11/20/24
歐洲劇場大師米洛勞的新作《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即將在兩廳院上演。這部聚焦巴西亞馬遜雨林附近農民抗爭的作品,將遠在南美的「無土地農民運動」(MST)這場重要社會運動帶到台灣觀眾眼前。   MST是如何對抗資本主義的?他們從被視為「暴民」到獲得國際認可,背後有什麼故事?為什麼連跨國企業都對他們忌憚三分?MST堅持土地共有、生態農業和食物捐贈,他們的理念如何挑戰了現代農業的遊戲規則?對藝術工作者有什麼啟發?藝術家是否也能跨界合作,將藝術能量化為滋養社會的土壤?本集邀請到拉美文化專家石雅如教授,帶我們走進巴西,一起來深入了解這場改變世界的農民革命!   來賓介紹 石雅如:慈濟大學外文系教授...
Published 1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