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秘密建储
Listen now
Description
秘密建储 清代从康熙朝开始,继续沿用中原各王朝立嫡长子的做法,来确定皇位继承人。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康熙下诏册立嫡长子胤礽为皇太子。康熙一生有很多的子女,在位时间又长,而过早地公开册立太子,造成了皇帝和太子之间、太子和诸皇子之间的诸多矛盾和纷争。后来矛盾竟然激化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致使皇权受到了威胁,政局也因此动荡不宁,因此,康熙帝不得已两次废黜皇太子胤礽。 到了康熙晚年的时候,诸皇子们为了储君之位,展开了残酷的争夺,甚至到了手足相残的地步。这不但严重影响了政局的稳定,也让康熙本人心力交瘁,痛心不已。实际上,册立储君和皇位继承权的问题,一直都是历朝历代,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一个最大的矛盾。本身经历过储位之争的雍正帝,为了避免骨肉相残的悲剧再次发生,便决定寻求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历史性难题。 雍正在登基后不久,便在乾清宫召集各王公大臣,一起来商议立储的新办法。雍正对众大臣说,想当年父皇因为储位的事情,太子立了又废,废了又立,弄得心神憔悴。朕认为立储乃是关系到朝廷长治久安的大事,终归要有个预先安排,列位臣工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大臣们都不敢对如此重大的事情随意发表意见,雍正只好说出了自己的办法,那就是把继位的储君名字写入密封,藏在匣内,然后匣子放在乾清宫正中、世祖皇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里是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这样一来,建储已设,人心安定。就算以后情况有变,到时也可以再拿下来重新修改。 大臣们听后一致赞同,雍正随后便将一份自己亲手写好的继位诏书放进匣中,又命侍卫当众将锦匣封好,放在匾额的后面。另外,还有一份同样内容的继位诏书则由雍正自己随身携带,在死后才能打开。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秘密建储。从此以后,“正大光明”这块匾便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匾下的那个锦匣子更是让皇子们日思夜想,魂牵梦绕,因为大家虽然知道皇太子已经确定,但彼此之间并不知道谁有这份幸运。更重要的是,立储之后还是可以更换人选的,这就加剧并延长了彼此间的竞争。各皇子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约束自己,这样才有机会成为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秘密建储制度采取一种两相对证的契约式密诏之后,避免了有人从中捣鬼,或一些权贵大臣暗中插手,对于缓和皇权斗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秘密建储”也是皇位继承制度上的一个有特色的突破,它否定了两千多年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扩大了选任范围,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争权过程中的骨肉相残,有利于皇族内部的稳定,便于更好地管理家天下,也巩固了当时的统治和全国的政局,这种立储方式被清朝统治者奉为“建储家法”。 公元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驾崩,按照秘密建储的制度,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于同年九月初三顺利登基,次年,改年号乾隆。而弘历就是清高宗乾隆皇帝。 档案No.77 正大光明匾额:原为顺治帝所书,康熙摹勒上石,原迹藏于故宫御书处,乾清宫悬挂的是乾隆摹拓的。后来,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雍正时期,建立秘密建储制度后,在这个匾的背后,藏有决定储君人选的“建储匣”。
More Episodes
后记: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与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
Published 04/13/20
Published 04/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