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中日甲午战争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中日甲午战争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异常迅速,工业生产的扩大则更为显著,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国际地位也日渐提升。此时,日本在军事上早已开始准备,并伺机侵占朝鲜。 自公元1888年,沙俄和朝鲜订立陆路通商章程后,日本便计划以武力解决朝鲜问题。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清朝乞援,日本乘机也派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的名义出兵朝鲜,并且立即通知清政府,否认朝鲜是中国的“属邦”。 此时的清政府方面,主战派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暗中与把持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的“后党”相互对抗。而真正具有决定清政府对外政策权力的,是“后党”,“帝党”只能利用光绪帝的“上谕”和朝廷请议,督促李鸿章出战。而李鸿章在对外问题上的方针是“避战求和”。因此,李鸿章希望求得英国和俄国政府的干涉,利用英、俄的影响力劝阻日本进兵。但是,国际干涉最终未能实现,日本要求朝鲜政府速令清军退出朝鲜,同时废除中朝间3个通商章程,以便为日本独占朝鲜扫清障碍。1894年7月,日本派兵占领朝鲜王宫,同时日本海军在牙山湾外,突然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那一年慈禧太后六十岁,她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间还不敢公然主和。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平壤之战发生于9月15日,是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旗鼓相当。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其一为大同江南岸战场。晨三时,日军第九混成旅团在大岛义昌少将的指挥下,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崐督队英勇抗击,日军官兵死伤惨重,无力再战,大岛义昌负伤,只得下令退却。其二为玄武门外战场。玄武门为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优势兵力,由立见尚文少将的第十旅团(又称朔宁支队)和佐藤正大佐的第十八联队(又称元山支队)担任主攻。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登玄武门指挥,亲燃大炮轰敌,官兵感奋,英勇杀敌。激战中,左宝贵不幸中炮牺牲,其部下三位营官也先后阵亡。午后二时,玄武门遂被日军攻陷。日军企图向城内推进,遭到清军阻击,只得退守玄武门。其三为城西南战场。晨七时,野津道贯中将亲率日本第五师团本队,从平壤西南用炮火掩护步兵冲锋,清军马队进行反击。至中午,野津道贯见难以得手,下令暂停攻击,退回驻地。此时对清军来说,战事尚有可为,但清军总统(总指挥)叶志超贪生怕死,于午后四时树白旗停止抵抗,并下令全军撤退。六天里,清军狂奔五百里,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黄海海战发生于9月17日 ,是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发生于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北洋舰队参加战斗的军舰为10艘,日本海军投入战斗的军舰则有12艘。中午开战后,北洋舰队重创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诸舰。但北洋舰队中致远舰亦受重伤,管带邓世
More Episodes
后记:中国历史概况 远古时期与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发现于云南元谋的猿人化石表明,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近60万年前居住在北京周口店一带的“北京人”,能直立行走,能制造、使用简单的工具,并知道了用火。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中国各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和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了人工栽培的稻谷和粟粒及农耕工具。    最古老的王朝夏朝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其势力和影响已达...
Published 04/13/20
Published 04/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