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从泥土到餐桌,江南饮食有滋有味,但甚少有人从史料出发来考察江南民间饮食的状貌和流变。借《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百年民间饮食》新书上市的机会,我请来该书作者邹赜韬一起来聊聊《江南烟火》背后的饮食史和乡愁之味。
嘉宾:邹赜韬,上海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中国食品行业智库专家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31 与食物结缘的过程
06:51 近代巨变下的人口迁移、现代科技的进步对江南饮食产生了什么影响
14:41 食物的乡愁之味
20:40 百年前上海人是怎么吃的东海海鲜的
27:49 为什么这么多外国友人也对中国美食留下了大量的记录和评价
36:15 一起来做饮食史:吃播探店vlog和层出不穷的美食纪录片可以传承饮食文化吗?
41:53 邹赜韬关于食物的私人书单和电影推荐
节目中提到的影片和图书
影视:《孤独的美食家》、《晚酌的流派》、《风味人间》、《鲜生史》
书目:《饮食与中国文化》、《明清饮食》、《亲爱的味道》、《烟火三十六味》、《中国食物:水果史话》、《食日谈:餐桌上的中国故事》
“食可语”译丛(已出版:《罐头:一部美国公众的食品安全史》、《从咖啡到珈琲 :...
Published 08/18/23
前段时间,看到猫老师在即刻上回忆一家她常去的咖啡厅关门了。她说,“喜欢它不是因为咖啡有多好喝”,而是“Vesh Coffee是我的福地,陪我度过一个又一个考试,在我做无业游民的尴尬时期陪伴我,说也奇怪,虽然身边有很多人打电话、餐厅也放bgm,但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工作,在这里特别能静下心。”
这个夏天,猫老师也即将离开上海,出国留学。借这个机会,猫老师在本期节目中分享了她大学至今在上海印象深刻的饭馆和玩乐之地,那些可能还来不及告别的地方。
嘉宾:猫老师,公众号:东八区案内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28 猫老师从大学至今在上海的历程
02:21 大学时的周末常去的街市和酒吧
澳门路清真市集(暂未恢复开放)、浦东清真寺前烧烤摊
仙霞路日料和居酒屋、Windows酒吧(已闭店)、celia(已闭店)、DADA Shanghai
c's bar
12:10 实习和工作地点周边的觅食去处
14:14 南京西路周边:
Masala Art Indian Cuisine(大沽路店)、花纹 深夜食堂、vanca's ribs & BBQ 保加利亚
17:00...
Published 08/11/23
从人满为患、高峰期发车间隔可以达到40秒一班的公交车,到在各大新城和现有骨干公交廊道落地的有轨电车系统,上海的中运量公交体系一直在不断迭代中。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曾参与上海电车节目的宋文超,我们将从不久前刚刚停运的张江有轨电车聊起,介绍何为中运量公交以及上海和各地中运量交通工具的乘坐体验,另外,也将会借此机会畅想未来的城市出行。
嘉宾:宋文超,电车迷,微博@电粉wing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1:31 上海公交从发车间隔40秒一辆的电车到中运量的变迁
03:31 何为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
08:10 上海各中运量公交体验:
前中运量时期的尝试:张江有轨电车
传统公交廊道转化:71路
效仿大巴黎:松江有轨电车线
承载市区动迁居民生活习惯的连接器:奉浦快线
30:05 未来上海中运量公交畅想:部分公交廊道并线?利用数据去设计和区分干线和支线?
33:18 大连、长春等东北城市市井味浓厚的有轨电车系统能延续至今,源自它和后续城区和交通规划的融合
38:24 国内其他城市的有轨电车大多是先有新城,再有线路:苏州高新区、沈阳浑南新区
41:42...
Published 08/04/23
2021年,曾在永嘉路口袋公园里偶遇过「美好的书」公共艺术项目,让书在路人心中开出一朵小花。2022年,在一个不同寻常的春天之后,我又去到世纪汇广场,专程看了「Chair Up」项目,用椅子来孕育温暖和希望,一份送给城市的礼物。7月27日,「Chair Up」续章「Grow Up」也即将开启。
这期节目,我请到了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场景体验策展人梁亮老师,她不仅将结合过往经历来聊聊如何用策展去打动人心,也将介绍新展「Grow Up」,这是一个关于上海城市精神的微观呈现,33组来自合作伙伴、艺术家和普通大众的作品将分布在ROOT、SEED和TREE三大展区,展示这座城市无限的活力和生命力,也带来他们关于“生活的不同解法”。
嘉宾:梁亮,场景体验策展人,公共艺术项目「美好的书」发起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2:35 40岁是人生的分水岭,之前是突破自我,之后更想打动人心
05:42 用「美好的书」来营造一个场域,去连接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产生新的涟漪
20:44 筹备2022年世纪汇「Chair Up」展演项目的过程更难忘
28:10...
Published 07/26/23
曾经做客城记播客的老顾(上海花鸟市场往事、从冷面到鸡头米来自夏末秋初的馈赠)返场,这次他来聊的是自己的家乡吴淞。
吴淞是港城,从渔港、军港、商港到今天的邮轮港,因港兴市,成就了曾经吴淞的繁华,这期节目老顾不仅回忆了吴淞老街淞兴路上曾经的各类商铺,也首次在播客中讲述了自家的传奇店铺宝丰鱼行是如何变为《51号兵站》原型的。
嘉宾:顾家明,土生土长上海人,偶尔下厨做法,会唱几段京剧,热爱美食的时装从业者,社交媒体搜索“老顾懂”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56 吴淞概况:码头、炮台、三家水和开埠后的工商业重镇
03:08 吴淞人的身份认同
09:02 吴淞老街淞兴路漫游:原为日本宪兵营房的淞兴路第一小学、
13:46 爷爷家的宝丰鱼行是51号兵站的原型
22:25 淞兴路老街美食:合兴馆、小广东、砂锅馄饨和烧锅炉的顾顺章
31:01 曾经在吴淞工人俱乐部看录像片、逛二手邮票交易市场
34:33 为了“解决”炼钢厂男员工后顾之忧的纺织厂
36:15 宝山人终将离开宝山?
40:33 想念曾经吹着江风,吃井下打上来的冰西瓜的日子
Published 07/14/23
除了山和水之外,北京还有自然吗?
北京的“绿”到底在哪里?
借《京城绘·山川风物》新近出版的机会,我邀请到“帝都绘”联合创始人,也是本书主创李明扬做客。我们不仅聊了聊“帝都绘”的城市图解方法论,也就上述问题展开了讨论。当然,这本书的内容不止这些,“帝都绘”还在其中呈现了诸如“动物园演化论”、“一颗白菜的旅程”等等自然与人以及与城市的有趣议题。
时间线:
00:28 始自国庆50周年手抄报的城市观察爱好
03:32 从地理和城市的角度去讨论自然,而非自然学或博物学视角
08:16 众包模式下的北京自然探索指南
16:06 好的数据源会隐藏在各类看似无关的海量信息中
27:15 北京的“绿”到底在哪里?
34:58 极易被忽视的北京私家园林
40:44 动物园变迁史和白菜供应流程中的自然
46:56 北京不止于六环
51:43 “帝都绘”各个产品线的分工
57:45 规划师更偏向顶层设计,“帝都绘”更从人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1:01:26...
Published 07/03/23
今年4月底,口述史展览《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开幕。展览以上海玻璃仪器一厂前工厂员工和老厂长作为访录对象,用视频、图文等形式开展口述实录,以此来呈现上海生产转移和城市转型背后的普通人故事。
于这些曾在此奋斗的工厂员工来说,他们有了一次讲述自己故事,被大家看见的机会,于走入第12个年头的上海玻璃博物馆来说,这是告别也是再次出发。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再见,长江西路301号》展览策展人、上海玻璃博物馆学术研究经理阳昕,一起来聊聊这档颇有厚度的口述史展览以及由此展览引发的关于代际、在地历史挖掘、老龄化等话题的讨论。
*欢迎对上海玻璃产业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到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在地历史挖掘和公众教育项目
嘉宾/阳昕
历史学硕士,上海玻璃博物馆学术研究经理。201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理论与管理。2014年6月起至今工作于上海玻璃博物馆,负责博物馆学术研究、展览策划、教育活动以及艺术项目。
主持/制作
王越洲
时间线
00:45 阳昕第一次去上海玻璃博物馆差点迷路
03:59...
Published 06/22/23
到底是我们被城市改变,还是我们有机会去改变城市?
本期播客是一期“串台”,我和城市有意思的两位主播锐裘和丁猫,一起邀请到了大鱼营造的金静,以“3个上海土著+1个来沪7年的成都人”的配置,聊聊作为个体与这个城市的联结性。
金静和锐裘分别在南市区和杨浦的弄堂长大,而她们各自社区在千禧年后的不同命运,间接影响着她们对弄堂生活的不同理解,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探索。
王越洲的儿时生活是在长宁仙霞路,正是我们录播客的地方「闲下来合作社」所在的区域,因为对城市的喜好,在2019年便开始尝试用播客记录下来,直到今天。
成都人丁猫很小就对上海充满了幻想,而她从7年前的初来乍到,到今天接受并理解她的多面性,也因此反过来重新审视着自己家乡在当下发展状态。
时间线
00:54 三个上海人和一个成都人之间的对话
11:39 城市变迁带来的失落感能靠记录弥补回来一些,但到了一定阶段会更丧
15:37 金静在尚贤坊调研受挫后到日本打开了新的视角
19:48 世博会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也促成了锐裘现在的商业观察工作
29:01 社区营造是如何参与到上海城市更新进程中去的
34:38...
Published 04/21/23
摘要:从香港巴塞尔、M+、大馆、CHAT六厂、ParaSite空间、AAA、Asia Society HK,到深水埗、黄竹坑与火炭的独立空间、画廊、书店与工作室——日行千里的「看展铁腿」十日游。
4月初,我邀请到刚结束香港艺术“定向越野”的阿毛和Val来聊聊这座我们阔别已久的城市。日行千里的阿毛和Val不仅分享了香港巴塞尔、M+、大馆和CHAT六厂等公众机构的动人之处,也剧透了深藏于香港「楼上」「楼下」的独立艺术空间与书店。
本期节目的上半期在「城记播客」播出,下半期在「一叶障目」和「一树闲谈」播出。感谢各位关注收听、收藏转发,希望它也能成为一份你接下来香港之行的攻略宝典。
参与聊天的人
王越洲:「城记播客」主理人
阿毛:资深艺术作者、译者,「一叶障目」主播
Val:「一树ARBRE」艺术空间主理人,「一叶障目+一树闲谈」主播
节目提及的展览和空间
上半期:「城记播客」
Art Basel HK 香港巴塞尔艺博会
中环海滨空间
CHAT六厂
M+西九龙视觉文化博物馆
Tai Kwun Contemporary...
Published 04/16/23
又是一年清明时。时隔一年之后,我再次邀请到《另一个上海:死亡的仪式、效率和商品化》节目的嘉宾唐沈琦,一起来聊聊丧葬和城市的关系。这期节目我们将会从她近期在医院的田野见闻聊起,结合《葬之以礼:香港殡仪文化初探》,比较沪港两地的丧葬文化变迁,特别是在当代城市社会中,与丧葬有关的生死观念、职业选择之中的暧昧、多元和禁忌。
时间线
02:41 过去一年嘉宾在医院太平间的田野见闻
15:15 《葬之以礼》:香港和上海殡葬文化的比较
21:18 香港的殡仪馆不会过分展示自己的宗教信仰
23:27 新式葬法背后的土地产权问题
34:03 公寓里的骨灰盒:当代社会生死秩序的暧昧和多元
39:31 礼生作为殡葬文化的传承者
48:17 殡葬行业是刚需,但流动性也大,职业存在一定禁忌之处
53:35 近期读书推荐
嘉宾/唐沈琦,复旦大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主播/制作/ 王越洲
推荐书籍
《葬之以礼:香港殡仪文化初探》 周子峰 著
《王先生的葬礼:城镇化中国的生死与灵魂》 任柯安 著
《人间冥烟》 高峰(Chris Gaul) 著
《儒家身体观》杨儒宾 著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Published 04/05/23
今年是建筑师童寯逝世40周年和他重要的学术著作《江南园林志》出版60周年,借着《西行画录·东南园墅——建筑师童寯(1900-1983)特展》展览机会,我们有幸一睹1930年代的童寯,试图找寻这位特立独行隐士的思想脉络。
这期节目我邀请到建筑师童寯特展的策展团队成员黄潇颖和张琪,结合赖德霖老师文章,一起来聊聊这位既让人熟悉又让人陌生的建筑家。
时间线
00:39 在进入UNO团队前后,对于童寯先生的认识
09:50 三个展览的缘起、关系以及建议参观顺序
17:46 童寯先生对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关注
26:07 兼容并蓄的世界主义建筑师
34:30 《江南园林志》:不仅是史料记录,也为造园搭建了一个系统性的理论和评价体系
41:54 《江南园林志》的语言问题
45:15 《东南园墅》展厅的设计
56:25...
Published 03/31/23
2019年,我们曾上线过一期名为《街头小事》的节目,我采访了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的合伙人、策展人王懿泉,邀请他来聊聊在新天地街头发生的空间行动以及他们关于城市空间的观点。
彼时,“活络”刚成立一年。
四年过去,“活络”不仅和我们一样走过了三年疫情,也通过“送你花”、“摆摊头”、“DayDayDay”等项目形成了独特的设计方法论,影响力也逐年提升。
本期节目,我再次邀请到王懿泉和他的搭档吴佳音来详解“活络”(acts and pathways),以及他们所理解的空间设计(to make)、社会设计(to connect)、地方营造(to activate)、城市策展(to curate)、以及设计应用(to...
Published 03/17/23
龙虎山有着是香港面积最小但最丰富历史元素和多元生态的郊野公园。公园中,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所在的小白屋原为1890年为薄扶林水塘而兴建的滤水池配套建筑,经过活化后依然保留着历史和自然的氛围。
15年前,香港大学和环保署合作,将小白屋变成一个推广环境教育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导赏和跨界展览的举行,中心逐步为外人所知,也让自然教育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有了另一种答案。
2023年3月10日中心休馆后,何日重开、如何重开尚未可知。
本期节目,我将结合2019年我探访此地和采访的内容,聊聊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的缘起、区位以及环境教育方式的转变。
希望这只是中心的暂别。
本期内容
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的区位
香港环境教育缘起
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理解的自然教育
艺术能为自然教育带来什么?
《感知西半山——就是自然》书影
教育中心的防蚊液
生态速查的成果之一《昆虫标本》
小白屋
陈丽同作品《想象·城界》
参考资料
艺术与社群|香港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催化社区环保意识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273502
龙虎山环境教育中心官网
htt...
Published 03/11/23
这期节目是我和顾灵关于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下半期节目。我们从深圳特有的“双年展”现象出发,回顾了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间:位于广州番禺的镜花园和深圳园岭的一树Arbre。
嘉宾:顾灵,资深艺术作者、译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本期节目提及的地点
蛇口·华洋酒楼
深圳·春满园
番禺·镜花园
园岭·一树Arbre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Published 02/23/23
作为全球唯一一个以“城市\建筑”为名称 、以“城市”为固定主题的双年展,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不仅是作品展示和活动发生的平台,它也游牧式地为深圳激活了不少城市公共空间,诸如闲置厂房、市政广场、公园、街道等等。
本期节目,恰逢第九届深双在金威啤酒厂旧址进行,我邀请到资深艺术作者顾灵,来聊聊她眼中的深圳和深双。顾灵从2015年起,作为设计互联创始团队的一员,在深圳工作和生活,可以说是见证和参与了深圳这几年的变化。
本期节目是关于深双的上半期节目,下半期节目中,我和顾灵将会聊聊深圳特别的双年展现象,以及扎根在园岭的一树和番禺的镜花园这两处特别的艺术空间。欢迎到时收听。
嘉宾:顾灵,资深艺术作者、译者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21 在粤港艺术生态里待的时间最长的上海人
02:14 广深的艺术生态非常野生
03:01 深圳像一块在加工厂的石头,从城市到文化大部分都来自自上而下的规划
07:59 UABB往届回顾:浮法玻璃厂、大成面粉厂、南头古城、福田交通枢纽
31:02 建筑、城市和艺术如何被体验?
34:19...
Published 02/18/23
去年夏天,因为偶然的机缘接触到了粤剧主题阅读式桌游《花田戏事》,在手上捧读的瞬间就被各类型的游戏配件以及精致的手工书所折服。虽说粤剧也是有着大美艺术之称的非遗,但跟着游戏中丁婉芳、李景秋、白云珊三人一步步走下去之后,反倒是让我更加好奇现场粤剧的观感,以及有着粤剧百科全书之称的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
这期播客也就由此诞生,借着去到广州的机会,我邀请到了《花田戏事》的主创,来自屎坑计工作室的三位广州人PT、Swing、阿桦来一起聊聊他们为什么会入坑粤剧、在探索粤剧的过程中,他们的苦与乐又分别是什么?
有限的游戏讲究斗争,无限的游戏鼓励创造。《花田戏事》更多的是鼓励大家和屎坑计工作室一起去探索未知。这也是屎坑计发起《嚣闻》项目的初衷。
嘉宾:来自屎坑计工作室的PT、Swing、阿桦
主持/制作:王越洲
时间线
00:10 初识《花田戏事》
01:52 粤剧是什么?
03:41 创作者:来自屎坑计工作室的PT、Swing和阿桦
04:10 三位主创的粤剧入坑记:因为演员、剧目和武戏
10:03 在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想到:进入粤剧的坎到底难在哪?
12:06...
Published 02/09/23
2022年双十一期间,我去到杭州,参与了由铜场T-Project等艺术行动者联合发起的以城市为规模的艺术展演活动。内容涉及“交个朋友”双个展艺术展群、物流游戏——平行实境大冒险、“杭三鲜”艺术小组联动计划、铜场磁场等泛艺术项目,展演空间也从传统的白盒子空间延伸至替代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等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游策”计划通过联合在地性的生产力量,进行了一次以杭州城市生活为方法的艺术尝试。
本期节目,我邀请到游策计划的成员陈天琪、啥空间的主理人宋瑶、cusp.的主理人葛睿璟、以及在游策漫游的过程中,我遇到的一个很喜欢的公共项目“窗户项目”的发起人常旖轩一起来聊聊城市游策以及她们的工作和生活。
就像天琪在节目中所说,我们的书本已经翻到最后一页了,甚至已经在看番外了,到了现实才发觉也许连开头的摘要都没开始。
时间轴
嘉宾自我介绍
00:54 城市游策成员陈天琪
02:08 何为铜场
02:53 啥空间主理人宋瑶
05:07 cusp.主理人葛睿璟
08:39 窗户项目联合发起人常旖轩
本职与“业余项目”之间
11:00 陈天琪:如何处理学术与周遭世界的关系是个很纠结的问题
15:19...
Published 12/30/22
上图东馆、城规馆、苏河湾万象天地、张园...今年下半年,上海井喷式地开放了不少公共建筑和商业空间。这期节目,我邀请到建筑和艺术自媒体“建筑师小姐姐的日常”主理人Joy,她将结合多次踩盘后的感受,分享她在设计和运营上的思考,也会和我们聊聊为何这些空间吸引着她一去再去。
时间线
00:57 嘉宾介绍自媒体“建筑师小姐姐的日常”
05:01 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曾经的课堂该如何与市民讲述城市的故事
15:58 上海图书馆东馆:不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是一个获取新知的地方
23:59 苏河湾万象天地:边界模糊的公园型商业
29:10 武夷路MIX320和M+马利园区:螺蛳壳里做道场
38:15 卷中卷的南京西路街区:室外能打90分的中信泰富和高难度改造的锦沧文华
46:12 刚开的张园和未来的华贸地块
嘉宾:Joy,建筑师,艺术爱好者,微信公众号建筑师小姐姐的日常主理人
主持/制作:王越洲
配乐:明天会更好
微信/微博:城记播客
Published 12/15/22
记得第一次和本期播客的嘉宾01见面,是01在多抓鱼的last day,阳光、可爱、向往自由的01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我对她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她导演了一部关于艺术家葛宇路的纪录短片、业余时间不仅会去面包店兼职,还为一些品牌和媒体摄制内容。入职泡泡骚后,01的生活也愈加丰富,除了运营自己的播客和newsletter,还为《IDEAT理想家》等媒体写作专栏,另外时不时还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项目。
“不花钱过周末”系列项目就起源于今年上半年01参与的线上共创,在历经数月的线上讨论和线下工作坊后,《不花钱独处》zine正式上线,也同时诞生了“The Gratis 走地鸡”社群。
本期节目我就会和01聊聊到底不花钱怎么过周末?一个不依靠金钱来激励的组织是如何运营和维系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建构起自己和城市关系的。
时间线:
00:27 一位跨媒介创作者的自我介绍
02:22 保持精力旺盛的秘诀在于了解频率
06:55 全职工作就是把八小时内的工作好好做完
11:38 不花钱过周末项目缘起和走地
16:38 一个和利润无关的项目如何组织大家一起做事?
25:41...
Published 12/08/22
香港的公共街市不仅是本地人日常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场所,也是不少游客到访香港的必游之地。在岭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徐颂雯的新书《香港街市》中,她不仅将香港街市建筑变迁史和香港史联系起来,还考据到1920-1930年代上海现代菜市场建筑对于香港街市建筑设计的影响。
作为受上海现代街市影响的例证之一,第四代中环街市历经数年保育和活化后,在去年8月开放后重新成为中环地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本期节目,我邀请到了曾经参与到中环街市改造项目的建筑师孙莞瑶和保护者说创办者冯立老师,一起来聊聊那个既远又近的香港。
时间线
01:21 香港公共街市初印象:社区中心、嵌入城市的捷径、活化后成为新闻博物馆的街市
09:46 香港兴建公共街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
11:24 中环街市变迁史
17:23 从现代上海街市汲取灵感
20:16 中环街市的保育和活化:从吃精致法餐到吃港式早茶
41:13 依靠天桥系统连接起来的大馆、半山、中环街市和中环码头
48:42 目前留存的其他香港街市现状
51:50 上海目前的空间上有特点的菜场:虹珠市场(长宁支线)、浦东泾东市场(填河而建)
58:15...
Published 12/01/22
今年国庆,我和一些朋友们来到位于秦岭南麓的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
这是一个以足球闻名的陕南小城,不到5万人口,几年间却涌现出师晓敏、邹梦瑶、赵欣悦、刘晓乐等多位女足国脚,每年还有几十个孩子凭借足球圆了大学梦。去年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中国女足也选择留坝作为集训的第一站。这也是一个避世休闲胜地。秦岭徒步、沿河栈道,还有滑雪和牧场。我甚至觉得,这里的栈道徒步,一点也不亚于福州的福道还有厦门的山海步道。
把足球作为方法。这期节目,我邀请到了和我同行的翻转体育主播hualun,一起来聊聊这个秦岭腹地的小城留坝,也聊聊小镇运动家们的乐与愁。
时间线
01:10 留坝在哪?
05:09 出门即达的森林氧吧和秦岭步道
10:16 四川元素丰富的日常饮食
16:02 回归初心的足球教育,首先是保持身心健康和拓展视野,其次再是把足球作为升学的方式
41:17 足球的基础是人口和产业
50:14 hualun曾亲赴西班牙埃瓦尔考察那支被虎扑球迷集资入股的球队
55:44 小镇运动家们的乐与愁
1:05:45...
Published 11/03/22
在上一期关于定海桥地区的节目中,我们从空间的角度来聊了聊449弄居民是如何守卫生活的。这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作家路明,他曾经用这四个短句形容定海桥:灰扑扑的定海桥,工人阶级的定海桥,煤烟与机油味的定海桥,上海暗藏的脊梁。那么这期节目,他也将从自己的采访和写作出发,聊聊定海桥这个江湖。
时间线
00:46 路明的多重身份和出小镇记
05:57 既熟悉又陌生的定海桥唤起了路明的童年记忆
08:20 和自己的狗讲的也是苏北话
13:53 上海足球看杨浦、杨浦足球看定海
19:36 生活在时间缝隙里的人
31:52 杨浦的知青特别能打
41:02 定海桥更接近于民间江湖,有自己的行事规则
59:22...
Published 10/27/22
这期节目我们将从历史和空间的角度来关注上海杨浦区的定海路449弄。
定海路 449 弄是上世纪日资企业裕丰纱厂投资建造的专供该厂中国工人及家属居住的工人宿舍。最早这里一间60平米左右的两层工房,最多要挤25个工人,建国前工厂依据工人家庭的人数不同,将一个通间拆分给两户甚至更多人家居住。但不到10㎡的半间房子很难装得下一家人的吃喝拉撒。
为了提升生活质量,449弄的居民们从民国起就对工房进行改造,从室内搭阁楼,到封天井、加屋顶、搭晒台。80年代“房改”之后,居民开始“大肆”占用公共空间进行非正规建造,有的占用弄堂,有的抬高屋顶,有的直接加建一层,“百花齐放”,好不生猛。
本期节目的嘉宾杨闻博从2020年开始对定海桥片区进行调研,记录了定海路449弄工人宿舍十几种典型的加建空间形态,更重要的是,他还深入到部分居民家中,结合口述史去回溯那些自发建造背后的社会因素。当然,伴随着征收的进程,这个曾经的穷街、充满自发营造野性的定海桥片区日渐消失了。
时间线
00:26 嘉宾自我介绍和项目介绍
01:26 选择定海桥449弄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04:21...
Published 10/20/22
今年年初,一场以南头古城为背景的实地声音漫游在深圳举行。本期节目我们将以这场声音漫游为例,聊聊场所实践这个概念以及如何运用场所叙事去重新构建一个场所。从日新月异的深圳出发聊地方记忆的承载,意义还是有些不同。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罗森是声音漫游《从九街出发》的创作者之一,佩瑶也实地体验过这场声音漫游,他们各自也与深圳的渊源颇深。
时间线
01:03 嘉宾自我介绍
05:42 深圳给罗森留下的印象:少有长久的东西,不断在变化
07:17 佩瑶关于南头古城的观感:现当代的生活方式叠加在一个传统的古村落里
10:18 《从九街出发》的情节设定:如何存储关于南头古城真实记忆的承载
17:36 何为场所实践?(场所实践和国际情境主义的比较)
23:11 以《从九街出发》为例,场所实践中创作者经验漫谈:场所感知、观众和现场交互、技术延伸运用
33:22 场所实践中的日常性和技术赋予的在场感能让参与者更完整的体验在地人生
44:14 场所实践和角色体验类游戏的比较
50:23 场所叙事:佩瑶关于家乡白银和深圳的场所实践作品
54:05...
Published 09/04/22
今天夏天的上海酷暑难当。这期节目我邀请到曾经做客过我们节目的「Lemonia喫柠」联合创始人小王,一起聊聊爽口的柠檬茶、柠檬茶店的近况,以及和酸有关的地域和食物。
时间线
01:43 疫情期间清晨5点的柠檬茶店和步行跨区去看店的老板
02:54 阴差阳错研发出来的花花草草柠檬茶
05:54 柠檬的酸更尖锐明亮
06:49 饮料要好喝,糖粉少不了
09:30 酸味和地域:沿海地区用醋去腥,内陆把醋作为盐的替代品提鲜
18:23 酸是葡萄酒的骨架,也是评判咖啡品质的重要维度
23:31 疫情期间的气泡水+咖啡特调
嘉宾:小王,「Lemonia喫柠」联合创始人(努力坚持的副业),正职也跟食物有关
主播:王越洲
制作:junno
相关信息
书籍《酸食志》
纪录片《盐,脂肪,酸与热量》
屋有鲜汤包馆
微博/微信:城记播客
Published 08/2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