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分析家勒庞第二节: 什么是群体的特点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提要] 一群人聚在一起并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只是人群。形成群体心理,首先要使这群人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和共同诉求。这种认同往往是短暂的,甚至只是在群体互相感染的时刻形成的,分散之后这种认同就消失了,所以这种群体又称乌合之众。 问:上次你讲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群体性的社会,那么群体的特点是什么呢? 答:群体这个概念还很有点儿特殊,不是说一群人聚在一块儿就是群体。一条大街上人群汹涌,但各自匆匆走路,这不是群体。出了个交通事故,不少人往前凑,伸头看看,这叫围观扎堆儿,也不是群体。群体的概念是指一部分人具有相同的价值认同,相同的要求,对同一个事件,对面对的同一个问题有相同的反应,这些人很可能根本没在一块儿,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但他们共同的心理反应就是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比如,法国足球队对克罗地亚队决赛的时候,全法国各个角落的人,大致都会盼望法国队赢。在巴黎市政广场大屏幕前聚集的人群,是人同此心,可远隔重洋的Reunion (留尼旺)也是人同此心。在比赛的进程中,这些人的心理变化,就是群体心理变化。当然,面对比赛的心理是很简单的,但是尽管如此,比赛前各处都会加强警力,以防胜负的结局会引起骚乱。这就是对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心理的可能反应所做的预估。而且在可以形成群体心理反应的人群中,会出现打破社会阶层,打破种族区别的现象。一个西装革履的白领,会和一个清洁工一起狂呼乱叫,但这种认同是很短暂的,可能一场球完了之后,两人各奔东西,今后就是碰见了也视同路人。为什么呢?因为在两个人一起狂呼的时候,是一种平时受到压抑的无意识在起作用,这个无意识中的心理能量,在正常情况下是被不同阶层的教养限制着,而在群体中,这种限制可能被完全打破。在勒庞看来,群体所爆发出来的反应,一般说来都不会有很高的智力水平,甚至会低于单个人所做的决定,所以他断定:“如果整个世界指的是一个群体,那就根本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整个世界要比伏尔泰聪明,倒不妨说,伏尔泰比整个世界聪明”。 问:那么一个个体进入群体之后,他心理上会有什么变化呢? 答:勒庞给出了几种变化,首先就是当个人深陷群体中时,他对自身的力量会有超出实际的感觉,使他敢于表现出自己一个人时不会加以表现的冲动。勒庞说:“独自一个人时,他必须对这些欲望加以克制,但是到了群体中,他会感觉群体是个无名无姓的人,因此不必承担责任,这样一来,总是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便彻底消失了”。这有点像我们常说的“法不责众”。其次,勒庞认为,群体中的情绪是会传染的,这个我想大家很容易体会。人们去参加一个葬礼,本来死者和他关系并不那么亲密,感情并不那么深厚。他之所以去完全是出于礼仪的需要,结果当参加葬礼的群体中,有人伤痛欲绝,痛哭失声时,这个人往往就会随着伤感流泪,这就是群体中情绪的传染性。再有,勒庞认为,群体心理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易于接受暗示。 问:那勒庞为什么认为接受暗示是最重要的群体心理特点呢? 答:这就要回顾一下十九世纪末叶,在巴黎很流行的通灵术。当时在一些沙龙里很时兴表演通灵术。一群人聚在一起,由一个号称能与不可见的世界沟通的通灵人引导某位夫人和她的已故的丈夫对话,做出种种似乎真
More Episodes
[提要] 班达指出,推崇秩序至上的知识人,其本质是反民主的。因为民主制度中的公民平等原则,已经否定了秩序等级,否定了所谓有着历史合理性的不平等。班达认为,民主制不仅有其历史的正当性,而且有道德上的正当性。
Published 04/17/19
[提要] 在德雷福斯事件和随后的一次世界大战中,班达看到当时法国知识界泛滥的一股思潮,那就是以政治激情的指向,来判定何为价值,何为道德上的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政治正确。但问题在于,遵循政治激情的指向,是知识人的正确选择吗?
Published 04/08/19
[提要] 随着德雷福斯事件的进展,法国知识界日益分裂。一些著名的文人,面对这起冤案的铁的事实,竟然闭目不看。在他们心中,正义真理、个人尊严与自由,这些价值远远比不上陆军荣誉、国家脸面来得重要,因为前者太抽象,属于不实用的价值,后者却反映现实的政治正确。
Published 03/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