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分析家勒庞第三节 群体心理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式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提要] 群体有和个体完全不同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式,他们冲动、易变,而且轻信传言并受其刺激。轻信往往使他们产生集体幻觉,因被幻觉支配,所以行为格外偏执,不容怀疑。他们的思考要力求简单,所信奉的观念往往用口号表达。群体基本没有推理能力,所以最容易被政客和野心家利用。 问:上次你谈到群众心理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有共同诉求的人聚合成群体时,造成个体人格的变化。那么可不可以把群体也理解成一个人格,把它的种种表现看作群体人格的表现? 答:你问得很有意思,我们今天就来梳理一下群体人格的情感方式和思考方式。你说的对,当无数个体形成群体之后,他们实际上已经无意识地放弃了自己的人格,这个我们上次已经谈到过。一个公司白领和一个清洁工在群体中流露同样的情感,这就是说群体会形成一个新人格,所以勒庞的分析实际上是把群体当作一个完成对象来分析。在分析中,他不再注意组成群体的个人,曾经有什么样的人格。好,我们下面看一看个人人格变成群体人格的表现。在勒庞看来,这首先表现为情感上多变,一个人本来意志坚定,目标执著,但他融入群体之后,可能会变成全无主见,只依从群体的情感指向。我们常说,随大流,就是指这种无定见,随波逐流的情况。勒庞举1789年8月4日法国贵族投票,同意放弃特权的事儿为例子。他说:“法国的贵族一时激情澎拜,毅然投票放弃了自己的特权。他们如果单独地考虑这件事儿,没有一个人会表示同意”。所以在群体中,个人之所以会随大流,那是因为群体中的行为,从来不是事先规划好的、深思熟虑的行为。他们往往是受即时事件的刺激,比如勒庞所举的1789年的这个例子,米涅在他的名著《法国革命史》中说:“等级不存在了,专横跋扈被打掉了,伴随他们的不平等也应当取消。这些工作只用了8月4日一个夜晚就完成了”。事实是,法国最古老的家族诺阿耶公爵提议废除封建特权。当时在场的贵族们争先恐后地同意,以表现他们的爱国心。结果几个小时之后,贵族特权就被宣布永久废除。这就是当贵族们齐聚制宪会议会场,和所有其他等级,主要是第三等级,混成一个巨大的群体时,他们的行动完全是一哄而起,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准备这样做,纯粹是受当时会场气氛的暗示和烘托。他们根本没想到这个举动是自掘坟墓。勒庞形象地说,“他们就像被风暴卷起的树叶,飞向四面八方,然后又落到地上”。 问:这种情况确实很常见,因为反应是情绪性的,而情绪会互相影响。 答:对。这就引出了群体情感的第二种表现,轻信,也就是不顾事实。中国有个成语“三人成虎”,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群体情绪作出反应时,不会有人问,真的吗?魏国大臣庞聪问魏王,如果第三个人也对你说,大街上来了老虎,你会信吗?魏王说,三个人都说街上有老虎,“寡人信之矣”。只因为说的人多,再荒谬的传言,也能让人信以为真。群体心理中不存在探究真相的要求,而且跟着而来的就是第三种特点,夸张。凡是群体对某一事件反应激烈时,一定会有情绪夸张的成份,因为事实会被夸张到远离真相。一件事儿传的人越多,越要小心它离谱太远。所以勒庞说,“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必须出言不逊,信誓旦旦,夸大其辞,言之凿凿,不断重复,
More Episodes
[提要] 班达指出,推崇秩序至上的知识人,其本质是反民主的。因为民主制度中的公民平等原则,已经否定了秩序等级,否定了所谓有着历史合理性的不平等。班达认为,民主制不仅有其历史的正当性,而且有道德上的正当性。
Published 04/17/19
[提要] 在德雷福斯事件和随后的一次世界大战中,班达看到当时法国知识界泛滥的一股思潮,那就是以政治激情的指向,来判定何为价值,何为道德上的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政治正确。但问题在于,遵循政治激情的指向,是知识人的正确选择吗?
Published 04/08/19
[提要] 随着德雷福斯事件的进展,法国知识界日益分裂。一些著名的文人,面对这起冤案的铁的事实,竟然闭目不看。在他们心中,正义真理、个人尊严与自由,这些价值远远比不上陆军荣誉、国家脸面来得重要,因为前者太抽象,属于不实用的价值,后者却反映现实的政治正确。
Published 03/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