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的分析家勒庞第四节: 群体行动背后的观念
Listen now
Description
[提要] 群体之采取行动,从表面上看往往是突然发动,迅速蔓延的。但他们之所以能够行动,背后有观念力量的推动。这个力量是隐藏在群体心理中的。经过漫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在某一具体事件的触发下,突然爆发为具体的事变,变做群体的直接行动。 问:前几次我们谈到群体行动的各种特征,但我们还想知道,是什么因素在背后促进行动呢? 答:前几次我们所谈的,确实是群体行动的表面特征。但是你如果仔细想一想,人的任何一种行动都是由大脑支配的,哪怕是乌合之众。他们的行动也要受某种观念的支配,或者说要实现某种想法,比如我们前次提到的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小摊贩瓦吉吉的死,激起的大规模群体运动,其背后隐藏的观念,其实是个正义原则,是突尼斯民众认为政府警察对他的处置是不公正的。这种不公正导致了一个年轻人的死亡。大多数突尼斯人可能并未察觉这里有个正义的原则,甚至他们根本不知道正义这个观念的复杂性,却人人心中都感觉这件事政府错了。他们心中想的是,要分个是非,其实衡量这个是非的标准,就是个公正正义的观念。勒庞把这个群体行为之后的观念因素,分为间接因素与直接因素。所谓间接因素,是指一些被群体接受的信条,也就是一些标志着时代特点的新思想。在勒庞看来,法国大革命之前的那些启蒙哲人的著作,就属于这种间接因素。我们在前面介绍启蒙哲人时,已经提到过这些思想。听友们应该能记住卢梭对平等的论述,伏尔泰对宗教的批判,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探讨,狄德罗对科学发展、知识普及的呼吁。这些观念性的东西在人们心中渐渐积淀,可能一时未发觉它已经改变了人的某些传统观念,但当革命爆发时,你会发现全社会对这些看起来很抽象的观念很熟悉,很认同。而直接因素则指能让群体行动起来去实行上述观念的事件。这两种因素无疑对研究群体心理和行为有重要意义。依我个人看,弗洛伊德对勒庞的群体心理学的解读,完全忽略了这些因素。他只提勒庞群体心理学中对无意识行为的关注,却忽略了勒庞群体心理学中的社会历史要素。因为弗洛伊德从人的性本能出发来发现群体心理,所以他的研究偏重个体心理的动力,如何汇成群体心理的动力,而不大关注社会历史对群体的影响,我想这是一个缺失。 问:社会历史因素一定会影响到个体聚集成群体的过程。 答:是这样的。我觉得勒庞最聪明的地方,是他花了很多的篇幅去研究这些观念怎么样在群体中起作用,怎么样引起群体的心理反应。他注意到群体最容易引起直接反应的是一些语言形式。他把它们归结为形象描述词语和套话,他说:“我们在研究群体的想象力时已经看到,它特别易于被形象产生的印象所左右。这些形象不一定随时都有,但是可以 利用一些词语和套话巧妙地把它们激活”。比如,在文革中,最易激起群体革命斗志的词,恐怕就是阶级敌人。只要给某人贴上这个标签,他就成了阶级敌人的形象代表。群体对阶级敌人作斗争,是可以六亲不认的。我们这些人在文革中也参加过那些所谓批斗会。只要押几个人上台,挂上牌子,带上高帽,说他是阶级敌人,你看台下广大革命群众咬牙跺脚、振臂高呼,恨不能把台上的阶级敌人撕成碎片。如果你是一个自我意识足够坚强清醒的人,你的理性强大到不受群体情绪的影响,你会很奇怪周围人哪来的这么大仇恨
More Episodes
[提要] 班达指出,推崇秩序至上的知识人,其本质是反民主的。因为民主制度中的公民平等原则,已经否定了秩序等级,否定了所谓有着历史合理性的不平等。班达认为,民主制不仅有其历史的正当性,而且有道德上的正当性。
Published 04/17/19
[提要] 在德雷福斯事件和随后的一次世界大战中,班达看到当时法国知识界泛滥的一股思潮,那就是以政治激情的指向,来判定何为价值,何为道德上的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政治正确。但问题在于,遵循政治激情的指向,是知识人的正确选择吗?
Published 04/08/19
[提要] 随着德雷福斯事件的进展,法国知识界日益分裂。一些著名的文人,面对这起冤案的铁的事实,竟然闭目不看。在他们心中,正义真理、个人尊严与自由,这些价值远远比不上陆军荣誉、国家脸面来得重要,因为前者太抽象,属于不实用的价值,后者却反映现实的政治正确。
Published 03/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