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提要] 柏格森认为,真正的自我意识不是静止不变的,也不能被看作是一个个思绪的片段。它总是现在包含着过去,并趋向未来,而未来又可能返回过去的根源,所以它是分分秒秒在变异着,生成着,这就是绵延的实质。正是这个绵延使世界从内到外都活跃起来。这也就是生命的本质。
问:上次我们谈到音乐体验中的绵延,似乎话未说完。今天是不是接着谈?
答:是的,我们今天还要接着 上次的话题。我要告诉朋友们柏格森是怎么分析的。他认为,当我们听到一支曲子时,组成这支曲子的各个音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就构成一个有生命的音乐整体,这就是我们上次所说的那些写在五线谱上的各个音符,因为绵延才有了生命,才成了音乐。柏格森说,“即使这些音是一个一个发出的,但我们仍觉得他们互相渗透”。他举出的证明是,当一支曲子中某个音在该休止的时候,超过了这个休止符的时值,使曲子演奏拖拍了,那我们所感觉到的,不是某个音拖拍了,延长了,而是整个曲子变样了。有听音乐经验的朋友们会体会到柏格森这个说法是有经验根据的。同一支曲子,如果在演奏中改变速度,或者改变了某些音的节奏,这支曲子会从整体上变样,特别是在演奏肖邦作品,时常碰到的rubato(自由节奏),它就是要求演奏者故意延长或缩短某个音的节拍时值,使乐曲产生摇曳不定的感觉,使作品更美。这个意大利词rubato 的原意是“偷走一点”,也就是在某个音上偷一点时值,加给另一个音,但总的节拍时值不变。用演奏大师鲁宾斯坦的形象说法,像手指拉动一根橡皮筋儿,一抻一松,橡皮筋的总长度没有变化,但是张弛使它在某个时间段,长度发生了变化。这样的演奏感觉,只有在绵延之中实现。它所改变的就是人的时间感觉。所以柏格森会说:“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没有区别的陆续出现,并可以把它当作一堆音素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和共同组织,其中每个因素代表着整体,又只有抽象思想才能把每个因素跟整体辨别或分开。如果有这样一个人,他始终不变却又永久在变,并且他没有空间的观念,则这个人会说,这就是绵延”。
问:看起来,柏格森的绵延是一种意识状态。
答:可以说它首先是一种意识状态。它是自我意识的本质,这个自我意识的深层结构就是这样一个绵延。柏格森要通过对绵延的界说来定义生命,最终树立主体的自由。所以柏格森的哲学又被人称为生命哲学。这种哲学面对的是十八九世纪盛行的理性哲学,因为我们知道,理性主义,特别是在德国从康德到黑格尔,发展到极盛的理性主义哲学,都是用概念、范畴来建构体系。而自叔本华到尼采,已经开始不耐烦这种把人消解于观念的学说体系。尼采讲强力意志,叔本华更认为世界就是人的意志和表象。柏格森也是站在这一阵营中的人,所以罗素把他归成非理性哲学家。但其实,柏格森对实证主义,对心理学,对科学发展都相当了解。他是要换一种方式来考虑存在问题,就像我们在一开始所说的,他要换个方法来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即存在是什么。只是他把存在这个最抽象的概念,落实到活生生的人身上。从人所想、所感、所思来构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为了建立这种哲学,柏格森立足于直接性,他的博士论文题目就叫《论意识的直接材料》(Essai sur donnee immediate de la conscience),这个能够接纳直接材料的意识,就是主体,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