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力而行或倾尽所有——佛教的布施与理财观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财富,是功德的另一种外在显化。对生存在欲界的人而言,功德主要是为了减轻和资助这个色身存活的成本。 然而,对许多仍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来说,财富往往仅能维系基本生存,这是因为他们过往所累积的布施功德,尚不足以支撑超越基本生存之外的奢求与感官享乐。 值得注意的是,财富本身并非幸福之源,它们也只不过是块冰冷的金属、石头或纸张,无法产生滋养生命的优质食生色法,或被用来御寒、解暑、防害和治病等功能。 在人间,功德常需借由财富之手,才能达成温饱、活命所需或欲望之适度满足。 天神则不同,其功德能随心所欲地直接转化为感官喜悦,或由其他神代为实现,无需外界财富作为桥梁,幸福和受惠者之间少了一个媒介,更显直接而纯粹。 有人疑惑,为什么有些佛教盛行的国家,经济状况常显简朴贫苦?这是因为许多佛教徒将功德用于解脱轮回,而非追求物质富足,只要能维持生命和修行所需,便已足够。功德只服务一件事:动用一切有形无形的资源与力量令其导向证悟涅槃。 再者,随着在人间的生活成本的攀升,若布施者的心态素质不够殊胜,以及接受者的素质普遍有所下滑,功德的效力也相对减弱,在成本增加而收益减少的双重效应下,抵消了功德余额,才导致生活显得有些清寒。 这种现象就像甜味在海水与淡水中的差异。在海水中需更浓稠的甜度才能彰显其味,而在淡水中,只需一般浓度就能品尝到甜美。 关键在于,我们是将这份“甜”视为生命刚需的血糖,还是用于让自己沉溺于嗜甜之欲海;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利于甜味之充分释放与展现。 只要功德不太差,其实作为活命的养分,且少欲与知足下,生活还是可以过得写意与安乐的。 至于布施多少才够,常见的建议是量力而行:一部分种子用于自身温饱,一部分备不时之需,另一部分则播种于福田,为未来耕耘。 还有一种极为罕见的做法,即“晒sái 烂lān”全部——宁可自己挨饿,甚至饿死,也要将所有布施出去。手里的种子全都撒在福田里,不留给自己续命。 而这种特殊的combo:极强的信念+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最肥沃的福田,只能说可遇不可求的。 当然,其回报之丰厚,往往超越常人想象,且持续甚久。 无论选择哪种布施方式,没有对错,都是善业,若能遇到适当的因缘,就会带来相应的果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道酬勤,至为公平。 在这五分钟的佛法短开示中,吉祥尊者将与大家一同探讨佛教的理财观。欢迎恭听。☸
More Episodes
🎙️佛陀在《大念处经》里指的唯一的道路是什么?在佛经里不是有八万四千法门的证悟方法吗?唯一的道路和八万四千法门有没有矛盾?什么是解脱的底层逻辑?什么是顿悟和渐悟?欢迎恭听吉祥尊者为大家分享有关四圣谛、四念处、修行法门与悟相关的课题。☸️
Published 11/24/24
📻人类性格如万花筒般多样性,大致可笼统归为外向与内向两种倾向。 虽然不是绝对性,但是孤字在这两大个性群里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意境。 外向者天生具备社交魅力,热衷于群体活动,享受万众瞩目; 内向者则偏爱独处时光,在热闹场合常感不适,倾向远离人群与聚光灯。 有些看似阳光开朗的外向者,有时在独处时也可能体会到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感; 而常被误解为孤僻的内向者,他们有的却往往能在独处中享受孤独,并寻得内心世界的自在。 「从事交际便有诸多爱执,这苦追随爱执而生,觉察着爱执所生的过患,他应当独自游行,像犀牛角一样。《经集•犀牛角经》」 「独坐与独住者,...
Published 11/22/24
Published 1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