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总是期待天才?姜萍事件与后真相焦虑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学服装设计的17岁中专女生姜萍,闯进了全球数学竞赛12强,持续引发关注,支持者和质疑者的口水仗延续至今。但我们今天不想讨论事情本身的真假,也无意在各种“证据”里当网络的法官,我们要抽离出来,讨论这件事背后体现着的“后真相时代”的一些特征。后真相时代,不是说没有真相,也不是说不需要真相,而是真相可以自定义,从情绪需求出发,真相被批量生产,人人都有自己的真相,真相成了叙事。真相贬值了,通胀了,但这不是说真相就不重要了,相反,真相成了手机一样的必备品,我们依赖“真相”,正如我们依赖手机。从猫一杯、胖猫等事件走来,类似的反转故事层出不穷,在无厘头的信息爆炸里,社会的舆论和注意力疲于奔命,最后往往一地鸡毛,等待着下一个热点的翻炒。本期试图提供一种对待信息热点的思维应对策略,不让个人的精神生活被社会的浪潮裹挟,减少内耗。|谈话人蛋妞,小盒子|时间轴02:02 我们热衷于寻找“逆袭的天才”叙事,无论是选择相信还是质疑06:50 质疑的伦理:学术性规范与传播学特性混杂交织,常常模糊了焦点11:14 观点的分歧在于对“小概率事件”的接受程度,更像对各自世界观的信任与捍卫17:50 翻译海德格尔的农民工VS数学竞赛拿名次的中专生,谁的冲击更大?20:00 后真相时代,带来了一种“后真相焦虑”:真相可以自定义,虽然贬值,却不能没有28:55 事实的澄清与挖掘成了奢望,贡献情绪和叙事成了流量的宠儿36:40 为什么我们渴望在“逆袭天才”身上投射自己的寄托和希望?40:10 文化背景和制度因素影响着关注的原动力
More Episodes
Published 07/01/24
人格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标识。你曾经思考过自己是谁吗?要如何弄清自己的人格?风靡当下的MBTI测试是什么?它到底准不准?本次我们伴随《我们何以不同》一书,一起探讨人格测试与自我认知的迷思,并分享我们各自的MBTI结果。 (小盒子的结果竟然出乎意料?) MBTI不仅是一种测试,更是通达自我认知的钥匙。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其实也是对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何而来,你到哪里去”的心理学回答。不过人格测试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格可以发生变化,而人也并不能简单定义,真正重要的,仍然是认识你自己。 |谈话人蛋妞,小盒子|时间轴01:34 回忆一次心理学课堂上的人格测试06:32...
Published 11/21/23
这是一个敏感的社会。生活中有太多的「政治正确」,似乎人人都感觉被冒犯,都说要共情,但也常常「玻璃心」。是我们太脆弱,还是社会对我们太不宽容?在过度刺激和强调距离的过去与当下,如何找回得体感,思考敏感性与韧性的辩证关系,成了现代人迫切的需要。 本期我们借助《敏感与自我》一书,尝试来探讨「敏感」与「冒犯」的边界。敏感的人活得更幸福还是更痛苦?为什么我们难以在共情上达成共识?不冒犯任何人的「纯洁语言」是可能的吗?共情又是何以可能的?希望这些内容能对你有所启发。 |谈话人蛋妞,小盒子|时间轴05:57 人类是如何变得敏感的?变得敏感,是一件好事吗?14:54...
Published 0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