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彌賽亞,打造台灣保種方舟 Ft.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研究員 董景生博士
Listen now
Description
你聽過羅山腹水草、台東火刺木嗎? 葛瑪蘭芭蕉生長在何處?對它做保種的重大意義在哪裡?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在2020年以前,全球至少應有75%受威脅植物必須獲得妥善保存,人類的未來才能綿延永續。自然界動植物與人類的關係相依相存,植物更是人類高度依賴的糧食、藥品來源,如果有一天植物不見了,我們有可能透過保種的方式,讓珍貴的瀕危植物在適合的時機重新回到棲地嗎?台灣有多少種植物?保種行動的成果如何? 2019年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正式啟動,結合國內保育研究主管行政單位與民間機構共同努力,為台灣九百多種受威脅的植物進行系統性保種。本集特別邀請到長期實地投入「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董景生博士,分享全台植物園如何因應各地氣候特性、歷史脈絡肩負保育重責,讓整座島嶼成為植物的綠色方舟?面臨人為開發與全球暖化等因素,植物面臨哪些生存挑戰?植物方舟如何成為瀕危植物暫時的家?這些得來不易的珍貴物種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台灣的瀕危植物,舉例來說,有哪些可愛的物種?一般民眾可以如何了解這些植物,並為植物保種、保育做出一份貢獻呢?歡迎收聽!
More Episodes
回顧當年,台灣限塑政策啟動,生物可分解塑膠PLA成為產業明星。經過多年檢討,我國環境部卻於2023年8月起,正式禁止8大類場所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PLA免洗餐具! 為什麼明星產品「可分解塑膠」反被禁用?PLA有哪些優點不該抹煞,但所謂的「可分解」有哪些限制?配套措施不足,反而造成回收上的哪些問題?PLA已經出局嗎?或有其他未來發展可能? 為何對於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如免洗餐具、包裝盒等,環保團體不斷強調,鼓勵民眾使用「可循環利用」的產品,才是真正解方? 對於PLA的困境,台灣更在科技上提出新的觀點,不只幫助台灣,甚至可能影響全球!中山大學環工所副教授張耿崚,提出不需要在工業堆肥環境中,即...
Published 0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