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台灣海域附近的沉船,有哪些秘密?意外沈沒的貨輪、軍艦人工魚礁、漁船人工魚礁,遍及台灣北部海域以及各離島,平常絕對看不到的水下風景,如今已經揭開神秘面紗! 沉船是海洋生物的家,也是生物最容易聚集的地方,然而在台灣周邊的沉船,卻看到一片荒蕪景象!為什麼台灣潛水員常說,台灣的海洋已推入加護病房?今天為您邀請到為了記錄海洋生態,親身潛入海中,以影像作見證的來賓,《沉睡的水下巨人》影集導演兼製作人李景白,聽聽他如何呈現台灣海洋的美與真相! 《沉睡的水下巨人》的水下攝影,挑戰台灣拍攝深度新紀錄!團隊曾面臨哪些危機與挑戰?這項珍貴的影像生態記錄,對台灣海洋的意義是什麼?從民眾的角度,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成為搶救海洋生態的助力?歡迎收聽!
Published 03/24/24
永續已是當代全球共識,如何將資源妥善運用發揮最大效益,甚至達到資源循環成為各國與企業努力的方向。 本集特別邀請長期投入循環經濟實務,台灣少數可提供企業循環經濟顧問服務的REnato lab執行長歐陽藹寧,分享什麼是循環經濟?全球的進程如何?更有新的顧問觀點,不是顧問教企業怎麼做,而是企業開發出自己獨有的循環經濟模式! 從個人生活、企業戰略到國家政策,循環經濟除了將廢棄物回收,再生產、再利用之外,從源頭檢視,甚至以維修延長產品壽命等,也是循環經濟的重點!不同類型企業對循環經濟有不同的需求與解方,觀察當前台灣社會與歐盟等先進國家趨勢,能打動企業投入的經濟誘因何在?面對當代的永續共識,年輕人想讓自己成為跨領域的循環經濟人才,又要如何準備自己?歡迎收聽!
Published 03/17/24
鶯歌陶瓷與米其林餐廳、餐飲點心名店聯名合作,開創那些可能? 鶯歌陶瓷重鎮裡,為何年輕人變多了?設計力在當中扮演哪些角色? 產地見學,可以讓我們看見什麼?如何引進超過200萬人參觀?怎麼讓互相競爭的業者邁向合作? 客製、彈性、品質優良,MIT(Made in Taiwan)過去一直讓台灣產業引以為傲,然而要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則需往BIT(Brand in Taiwan)邁進,也就是發展品牌,這也使得許多地方產業在面臨新世代的挑戰時舉步維艱,甚至逐漸凋零。 為了振興地方發展,台灣設計研究院提出「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透過深入蹲點挖掘產業痛點,並以精準的設計力為地方產業提出解方。 本集特別邀請到T22計畫主持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艾淑婷帶來精采分享。T22計畫由鶯歌出發,如何藉由引進顧問、台日合作、Co-Branding等策略,催化昔日陶瓷重鎮蛻變,將細膩的陶瓷工藝呈現給大眾?鶯歌的成功經驗給我們哪些啟發?歡迎收聽!
Published 03/10/24
你居住的城市,是否變美了?還有哪些努力空間? 民眾在IG、FB上Tag「台灣設計研究院」,為什麼?許下哪些願望? 更美的居住環境、更友善的公家機關服務流程,對產業、經濟、人才的意義為何? 2011年行政院定為「台灣設計年」,接下來數年間以各縣市政府為首的設計相關展演,如2016年由台北主辦的「世界設計之都」、2018年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以及每年的各地燈會等,都讓國人眼睛一亮。 本集特別邀請台灣設計研究院張基義院長,從城市美學更新舉例,談到公路運輸、台鐵、高鐵,以及藍色公路「海想要玩TAIWAN HI」,設計已不只是美的展演,背後更涉及產業發展更新,以及城市、公共設施意象的塑造! 越來越多縣市希望走出自己的特色,設計力如何成為改變的關鍵?衛生所、地方法院等等,原本民眾只想「快進快出」,無意逗留的衙門,能引進哪些更好的服務動線、更美更明亮的設計美學?設計甚至能幫助滅火器更好用,助益公共安全?如何做到?當美學由上而下融入日常生活,設計力還會帶來哪些周邊效益?歡迎收聽!
Published 03/03/24
深坑大火導致的空汙與民眾健康問題,如何從科學新聞的角度來解讀?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如何成為科學家與大眾媒體的橋樑,並與國際接軌? 在錯誤資訊、假訊息氾濫的現代社會,科學相關的新聞報導能否反映有根據的科學知識,建立大眾對科學的理解,對新聞的信任,可能是當前最具挑戰性的難題之一。 本集邀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台灣科學媒體協會秘書長陳璽尹博士,分享他們如何了解科學家與媒體記者雙方面的工作、立場與難處。新聞記者受限於專業領域和急迫的時效性,對於科學新聞的報導能否周延?該怎麼做比較好?科技媒體中心如何與近千位科學家,以及大眾媒體協作,在有限的時間內,針對「爭議科學新聞」提供民眾亟需的資訊? 從突發大火、食安蛋荒,到疫情與醫療、能源與環境,科學新聞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公益組織扮演媒體與科學家之間的橋樑角色,促進媒體做正確、負責任的科學報導,是可行的嗎?請聽本集為您分享。
Published 02/25/24
您的家,也能發綠電嗎? 家戶綠電吸引的是純環保理念的支持者,或是財務投資導向的投資人? 2019年台灣發出第一張綠能售電執照,由陽光伏特家取得,本集邀請陽光伏特家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馮嘯儒,分享他們深入社區、走入家戶架設太陽能板的經驗。如何以類似「團購」的方式,讓人人能參與綠電的發電與售電,讓原本遙不可及的綠電成為大眾參與中的進行式? 如何讓閒置的屋頂能養出綠金,減碳、賣電甚至能夠收取租金?甚且,真正吸引屋主提供屋頂的理由,並非租金,而是其他的好處? 陽光伏特家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在用電、發電網扮演怎樣的角色?他們的模式在哪些環境容易實踐?與社區、企業ESG連結的最新發展,又有哪些重要的案例?歡迎收聽!
Published 02/18/24
本集節目首播的時間是大年初三,大年初五晚上重播,在這裡跟聽眾賀年,恭賀新喜!   新年新氣象,與您分享不一樣的新創設計概念:電控玻璃。 用玻璃取代隔間牆,真的能夠讓室內空間更大、採光更好?優缺點有哪些? 女性創業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如何取得國際的資源與Knowhow? 根據政府最新發佈的「2023中小企業白皮書」中的調查資料顯示,在台灣,女性老闆已經高達38%,接近四成。2023年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的「AWE科技女創印太高峰會」,也肯定台灣女性的創業表現。 今天節目的青年創業,介紹一位女性創業家,明星電控科技創辦人鍾菀婷,這家公司的電控玻璃「科技隔間」的技術,如何結合科技與美學,實現節省空間、建材,甚至讓室內美感更多元的商業模式?鍾菀婷也是科技女創高峰會的台灣代表之一,她如何連結女性創業學院AWE與各項資源,讓女性創業得道多助?歡迎收聽!
Published 02/11/24
台灣已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預估至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都在長照需求上一一體現,幫助人類的「機器人」也因而被寄予厚望。 就在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上,來自台灣的照顧機器人AEO兼具照護、消毒、運送、監控等四大功能,活潑俏皮的應對成為全場焦點! 本集特別邀請研發AEO機器人的AI專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王聖智,與第一線研發及產業實務經驗豐富的全智通機器人公司產品經理王兆祥,分享照顧用機器人的發展點滴。從展示的理想狀態進到實際落地應用,長照機器人可能碰到哪些困難? 大眾印象中,機器人應該有手臂,但在業界實況,有手臂是少數!看看餐廳的送餐機器人就知道了。而AEO機器人卻是有手的,請聽它重現人類「雙手萬能」的特色,解決現場困難,達成消毒、物流、替醫護人員巡房等任務! 然而,對AI機器人的過度期待,認為它「無所不能」,仍可能為產業現場帶來哪些困境?如何更實際地把機器人定位成「協助人類照顧」而獲得成功?在可期的未來,機器人如何協助醫療院所與每一個照護家庭?歡迎收聽!
Published 02/04/24
「移動」與「交通」是一般人最熟悉的生活場景,上下班通勤、購物、旅遊,都是移動。但您知道嗎?台灣還有許多地方、許多人,因為「可見」與「不可見」的障礙,讓「移動」面臨困難。 例如計程車司機往往不敢載老人,因為害怕老人家從計程車上摔下來。尤其是輪椅族,他們更不敢載!可是經過訓練,運匠大哥卻成為載送偏鄉老人交通最熱心的天使,也讓司機收入獲得保障。這就是「移動平權」的一個案例! 那麼,如果我們自己或家人有類似的需要,可以上哪搜尋相關服務呢? 本集特別邀請「最懂計程車司機的教授」,逢甲大學特聘教授侯勝宗,也是台灣微光行動協會的理事長,分享他們如何與政府共同建立類似「長照Uber」的新模式,解決台灣偏鄉交通困境,也讓城鄉年長者、身心障礙特殊族群交通不便的難題,得到紓解。歡迎收聽!
Published 01/28/24
面對全球氣溫升高,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簡稱COP28),於2023年12月13日終於決議,首次承諾「轉型脫離所有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 all fossil fuels)」,包括煤炭、石油與天然氣。這是一個好消息嗎? 本集特別邀請長期研究氣候變遷與相關科學的專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博士為您分析。回顧這場COP28,在全球十大石油生產國之一阿聯舉辦,大會主席賈柏是石油企業的CEO,而且化石燃料的說客達到上一屆的四倍,多達2500人,都受到批評。 但是最後的結論「轉型脫離所有化石燃料」,卻被認為是歷屆COP都無法達成的突破。然而,這項決議的未來如何?要面對哪些挑戰?台灣從政府到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如何因應? 化石燃料是產油國、產煤國的重大收入來源,想要這些國家主動支持「轉型脫離」,恐怕相當悲觀,汪中和博士的看法如何?未來的希望何在?從全球各國與年輕世代的觀點,讓「轉型脫離化石燃料」、「2050淨零碳排」實現的重要驅動力,可能來自哪裡?歡迎收聽!
Published 01/21/24
從混跡街頭到走上舞台,曾經的「問題孩子」、「頭痛人物」蛻變成為最溫柔的牧羊人。這是逆風劇團創辦人成瑋盛的人生寫照,也是他與無數迷途青少年生命交會的路口。 本集邀請到成瑋盛分享,他與兩位志同道合的夥伴邱奕醇、陳韋志在2015年成立逆風劇團,從舞台、藝術到成立社會企業,帶非行少年找到方向,培育足以謀生的一技之長。成瑋盛與夥伴都曾是「社工帶大的孩子」,如何從接受幫助轉換身分,到成為提供幫助的人?他們的人生經歷如何帶一群非行少年一起逆風飛翔? 在夜裡、在街頭,逆風劇團把迷途青少年從危險中搶救出來的經歷,令人動容!如何讓社會安全網絡找到被遺漏的困頓靈魂,及時伸出援手給予幫助?未來逆風劇團延伸的社會企業願景又是什麼?歡迎收聽!
Published 01/14/24
食農教育近年來逐漸成為熱門話題,英語俗諺「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不僅如此,在糧食種類、生產方式、是否浪費的議題,與全球減碳息息相關的今日,甚至可以說,我們對食物的偏好也形塑了世界。 受到疫情與俄烏戰爭影響全球供應鏈重組,使各國重新思考糧食自給問題,食農教育的概念,是否恰好成為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本集特別邀請食農教育專家,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分享,隨著食農教育法的鼓勵,食農教育的意義與現況為何? 每天的吃食決定了我們世界的樣貌,你知道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影響力嗎?如果從食物的選擇就能幫助到個人、社區、產業與環境,如何讓更多人能夠加入此一行列?在學校、企業、個人等層面,分別有哪些新的轉變,或我們可以採取的行動呢?歡迎收聽!
Published 01/07/24
垃圾,或說廢棄物,是讓人頭痛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根據環境部資料統計,全台每年產出廢棄物總量約3000萬公噸,其中一般廢棄物在2021年首度突破千萬噸。雖然一般廢棄物回收率達62.5%、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率達85%,然而,回收的廢棄物是否都能順利進入循環再利用的體系?受到許多人關注。 環團擔心回收率與實際的再利用率存在落差,當回收物無法去化時,或許又會變成垃圾。此外,按目前的現況,來不及消化的垃圾量更是只能進入掩埋、暫存與焚化。 台灣自2005年起推動垃圾強制分類,十多年來我們都熟悉並落實了垃圾分類嗎?本集特別邀請前環評委員,親力親為推動社區廢棄物「細分類」有成的專家,國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劉炯錫教授,分享廢棄物再利用的關鍵。環境永續全賴你我的每一個行動與選擇,如果多一步驟做更精細的垃圾分類,能大大減少焚燒垃圾產生的毒性物質,提升回收率與再利用率,您願意貢獻舉手之勞嗎?台東最大國宅東海社區居民自發性做到了,我們能如何借鏡他們的經驗?歡迎收聽!
Published 12/31/23
曾經混跡幫派的謝智謀,翻轉人生,成為師鐸獎得主,投身冒險教育! 亞斯伯格、自閉的孩子,或遭性侵、家暴的受傷心靈,在戶外冒險中如何改變並療癒? 冒險教育顧名思義,透過一系列的冒險與挑戰,將一次次不可能、不敢想的任務,透過穩紮穩打的訓練與計畫,給參與課程的學員勇敢向前的力量。幾十年來謝智謀帶著學生上山下海走天涯,探索世界、尋找生命的價值。什麼樣的孩子、青少年受到幫助?有何成果? 然而誨人無數的謝智謀也有段充滿挫折的人生經歷,童年時的家暴陰影、青少年時混跡街頭,走過人生幽谷,因而懂得失落的徬徨。面對種種人生挫折,他如何轉化這些經驗成為引導學生的養分?什麼是冒險教育?現今在台灣的各級學校已經導入嗎?如何培育相關人才?冒險教育能帶來哪些一生受用的學習與成長?歡迎收聽!
Published 12/24/23
繁華熱鬧的台北信義區世貿中心,每年舉行各式各樣的大型展覽,更有全台最重要的國際書展,爆滿的人潮在尋求知識。然而時任世貿二館館長的黃金山,看著眼前的繁榮景象,心裡總放不下對故鄉的牽掛。因為在當年的民雄,書店以販賣參考書、文具、繡學號為主要業務,堪稱「知識交換平台」的書店,一家也沒有。 2009-10年,黃金山回到故鄉嘉義民雄創辦薪傳二手書店,卻發現贈送二手書都沒有人讀,這才醒悟,要翻轉當地孩子的人生,必須從教育和建立成就感做起,於是他毅然成立課輔班。黃金山曾經遭遇那些挑戰與挫敗?如何找到對弱勢孩子的一對一教學成功模式,進而大規模開辦?這項公益行動,至今何以為繼? 薪傳二手書店成立至今,用知識的力量影響超過2000名學子,更陸續成立水上、大林與高雄分部。黃金山的使命感從何而來?過去策展連接上下游,現在開書店連接師生,黃金山如何在薪傳創造環境,翻轉孩子們的命運?他們創造哪些不可思議的奇蹟,與課輔的高成功率?歡迎收聽!
Published 12/17/23
淨零碳排是當今全球最重要的環保議題,可是如何達到淨零?光從能源角度努力,顯然是不夠的,國家的淨零政策也不能單單偏重於再生能源的開發。 依據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2019年針對「全球性減碳策略」的研究,發現包括提高能源效率、使用再生能源、低碳運具等能源策略,約可減少總碳排55%。剩下45%的減碳缺口,必須相當程度倚重循環經濟才能補上。 本集特別邀請再生綠建材產業推動聯盟召集人,也是政府的綠建材標章評定委員陳文卿博士,分享綠建材是什麼?為何「再生綠建材」在循環經濟中,角色最為吃重? 然而,再生綠建材的推動遇到困難,不只民間建商的採用意願上有挑戰,連政府標案都如此!原因何在?這些「卡關」的現象是否有改善?改變的契機在哪裡?與當今淨零碳排、ESG趨勢有何關聯? 台灣在再生綠建材的生產與認證上,有哪些「現在進行式」的新案例?可望在淨零碳排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歡迎收聽!
Published 12/10/23
台灣的剩食問題嚴重,每年等於15000座台北101! 為什麼推動天然醃漬跟發酵?因為提倡買當季蔬菜,價格便宜,買得多,吃不完可能會浪費產生剩食,醃漬與發酵就是最好的保存方法之一! 無添加、健康的飲食方式,可以讓家人和孩子吃得更健康!有哪些值得參考的食譜呢? 「吃飽沒?」是台灣最常見的問候,俗語「吃飯皇帝大」也體現飲食在文化中的重要性。然而現代社會步調緊張繁忙,方便、快速與高CP值往往是人們消費的首要考量,每天不可或缺的「吃」也經常草草帶過,我們真的了解吃下肚的每一口食物嗎? 初為人母的蔡靜如曾經也面臨同樣問題,因為在乎家人健康而投入飲食教育推廣,酸女孩傳遞「真食知識」的使命也就此展開。從季節認識食材特性推出季刊食譜,到製作天然食品、推出實體烹飪教室,酸女孩的食育金三角如何吸引消費者甘心為內容付費?自覺飲食有哪些優點?掌握哪些重點就能開啟自覺飲食的第一步? 酸女孩的自覺飲食女性創業,獲得非常木蘭的支持,卻在面對消費者時遭遇挑戰,如何溝通與克服?歡迎收聽!
Published 12/03/23
科技進步,社會環境迅速變遷,學校教育的內涵與方式,需要不斷創新! 因應108課綱的素養導向目標,為啟發學生的潛能與競爭力,教育部國教署舉辦創新教學獎,以高中為徵選對象。今年獲得大獎團體組金質大獎的團隊,是台南的國立新化高中四位老師蔡淑錚、莊蕙瑄、李紀箴、楊雅玲,以多元選修課「校園實境解謎設計」獲得大獎。 本集特別為您連線台南新化高中,訪問獲獎團隊成員:生物科莊蕙瑄老師、公民科楊雅玲老師,帶來第一手經驗分享。國文科、生物科、生活科技科與公民科,來自不同領域的老師如何組成校園實境教學團隊?藉由專業領域分工創造哪些優勢?如何帶學生一起設計遊戲,並透過實境解謎,讓新生認識校園? 「校園實境解謎設計」透過手機App進行,居然沒有外包,而是老師自學,再與學生共創!結合AR、MR等科技,帶來高中創新教育的哪些可能?未來除了認識校園,還可能結合哪些跨領域學習,開拓新化高中自己的「新化學」?歡迎收聽!      
Published 11/26/23
記憶中的溪流不再清澈、點點螢火消失於黑夜,葉家豪曾經美好的童年畫面,一度只留下滿山滿谷的垃圾與嘆息。在區域發展重心轉移後,曾經繁華的石碇礦村面臨人口外移與產業凋零的困境。 不捨童年美景不再,2016年葉家豪回到石碇,開始他的礦村蛻變計畫——從撿垃圾開始。 2017年,他創辦螢火蟲書屋,竟然受到颱風侵襲,連屋頂都沒了!葉家豪如何與一千多名志工們協力,開發新的能力與商業模式,讓礦村蛻變計畫得以永續?不僅如此,後來更獲得文化部首屆社區營造獎肯定! 從一個人、一群人到整個社區,葉家豪如何翻轉家鄉?青年返鄉是眾望所歸,但這條返鄉的路充滿挑戰,葉家豪如何在垃圾堆中找到信念與希望?歡迎收聽!
Published 11/19/23
從2018年開始,每年AI職缺都以15%左右成長,2023年人力銀行提出台灣的AI職缺達到2~3萬,確實指出了目前對AI人才的強烈需求。 AI在各種行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從製造業、醫療、金融到娛樂業等,都在積極探索和應用AI技術。這意味著需要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才來開發、應用和管理這些技術。台灣在AI領域的人才需求持續增長,供給夠嗎?是否面臨人才荒? 本集特別邀請這些年致力培育台灣AI人才的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蔡明順校務長,為您分析產業界需要哪幾類的AI人才,人才缺口問題如何解決? 除了高度專業的AI技術專家、與資訊相關科系人才必然稀缺,文科生或其他領域的年輕人,也能掌握AI的契機嗎?該怎麼做?廣義的中年就業者,包括二度回到職場的人,在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校友占比高達四成!這些人的著眼點又在哪裡?歡迎收聽!
Published 11/12/23
男性是否願意共同照顧兒女,與能否找到對象有關? 台灣職缺比人多,為何中高齡就業不易?致命傷在哪裡? 友善職場的企業有增加嗎?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彈性工作機制,如何設計? 今年勞動部發表分析,2021年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51.5%,低於日、韓,可能跟日、韓女性在50歲左右,偏好再就業並進行「部分工時」工作有關。國發會官員指出,其他國家的女性勞參率同樣會因為照顧家庭而下降,但過幾年會重回勞動市場,但台灣女性在25至29歲達高峰後,就一路下滑,而且下滑態勢比其他國家更陡峭。 然而,由臺大王麗容名譽教授和得人資源整合公司研究團隊發表,臺灣第一次針對職場友善育兒議題的跨產業、大規模研究,卻發現:各種「友善職場」措施都有助於提升員工的組織承諾感跟個人幸福感。最關鍵的是主管支持、彈性工作、育兒資訊、支持團體及企業托兒。 職涯發展的選擇,不只影響台灣競爭力,更直接攸關個人與家庭的幸福。本集特別邀請得人資源整合有限公司創辦人蔡淯鈴,深度分享這家社會企業幫助中高齡就業,與求職者職涯兼顧家庭的第一手經驗。台灣的友善職場現況如何?將會如何影響台灣女性的就業參與?為何倡議「友善職場」在台灣比推動「部...
Published 11/05/23
眼前雖然只有微弱的光,但不妨礙他們前進的步伐。 視障者因身體限制,在就業與求職路上往往選擇有限,本集特別邀請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藝文推廣協會秘書長 朱萬花,分享他們如何從視障音樂工作者如蕭煌奇、黃裕翔等的巡迴表演出發,不斷努力,替具備音樂、表演藝術才華與專業的身心障礙者,包括新世代的年輕人才,開拓平等的演出與工作機會。 朱萬花出身南投中寮,從小發現自己對歌唱的熱愛,積極精進歌唱實力,被譽為民歌三十年後新自然美聲,更成為長榮交響樂團唯一指定長期合作之女高音。本集聚焦身心障礙者藝術工作的「消除不平等」議題,並請朱秘書長帶來專業演唱。 朱萬花如何一步步從清寒出身走上專屬於她的舞台?圓夢不只是一個人,更要把舞台與掌聲分享給更多與她同樣有天賦的人,她如何克服種種的不便與不可能,帶更多人一起實踐?又如何在面對生命挫折、考驗時堅定自己的信念?歡迎收聽!
Published 10/29/23
以巴戰火爆發。自從10月7號,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造成重大傷亡並擄走人質之後,以色列隨即發動嚴厲的報復攻擊,誓言殲滅哈瑪斯。為何哈瑪斯明知以色列會報復,仍採取激烈而殘忍的突襲手段?為何以色列的反擊行動同樣受到譴責? 人質解救有哪些機會?困難何在?為何各方期待透過埃及開放關口,人道支援加薩走廊難民?埃及的立場是什麼?以巴的和平曙光為何遲遲不能到來? 本集特別邀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的嚴震生教授連線分析,美國的立場迅速、堅決倒向以色列,原因何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相互承認」與巴勒斯坦建國,為何困難重重?伊朗可能介入,導致更大規模的區域戰爭,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戰嗎?台灣位於地緣政治高度敏感的地區,在烏俄戰爭、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之後,台海情勢備受國際矚目,如何避免戰爭風險?歡迎收聽!
Published 10/22/23
核汙水、核廢水、含氚廢水,日本福島核電廠最近排放的是什麼水? 為何強調是含氚廢水?除了氚以外的其他放射性同位素,如何處理? 因應日本福島核電廠今年8月24號開始排放核汙水,核安會(舊稱原能會,112年9月27日更名)在109年,也就是日方110年宣布將要排放之前,展開跨部會評估,差不多從三年前就開始啟動,並到日本考察。面對民眾疑慮,福島核電廠排放點距離國人常吃的秋刀魚魚場僅有700公里,對漁業、食安與民眾健康,我國如何因應? 本集特別邀請核安會熟悉各項跨部會監測、防範作業,以及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等公開資訊的核安會輻射防護組簡任技正林貞絢,從科普角度帶來目前的監測結果,以及後續長期追蹤並公開資訊的方式。 面對環團質疑,為何日方宣稱核廢水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只有「氚」這一種?其他的放射性同位素能夠妥善去除嗎?日方的「多核種去除設備(ALPS)」為何獨獨對「氚」無可奈何?如果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或我國的後續監測發現問題,在哪些條件下,日方必須停止排放?歡迎收聽!
Published 1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