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生成式AI的誕生除了在科技圈投下震撼彈,後續影響已逐漸觸及社會各個角落,從文案到圖像生成,再到策略的擬定與討論,AI成為超高效幫手,大幅降低許多領域的入場門檻,開創全新可能。
本集邀請到一位來賓,有一段特別的經歷。他從一個AI生手開始學習,大膽設定「用ChatGPT一百天賺到一百萬」的目標,不僅超額達標,藉AI之助,以生手之姿迅速接下商用的圖文生成案子,與業者雙贏獲利,而且後續在民間企業、機構、數位發展部、勞動部等都開課,他就是台灣高效能創新研究有限公司創辦人 黃博駿。
主持人沈春華請他分享,如何乘著這股AI浪潮,讓科技為你省時省力!黃博駿真的只靠ChatGPT就能達成目標?或他發現需要活用哪些AI工具?當AI給你的答案,你不滿意怎麼辦?掌握哪些訣竅能讓你更加善用AI?
還有一大關鍵,在這個AI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人」的價值在哪裡?歡迎收聽!
Published 06/02/24
每個迷路的垃圾,都有個丟錯的主人!
天天的生活,食衣住行總伴隨著廢棄物的產生,您是否想過手上的垃圾在丟棄後去了哪裡?它們是否被正確分類?是否有合宜的歸宿?
本集特別邀請RETHINK共同創辦人...
Published 05/26/24
ChatGPT 帶動生成式 AI 應用浪潮,許多國家及科技巨頭紛紛投注資源,發展所謂的「大型語言模型」。我們常說台灣是個小國,小國要有大戰略,我們不可能什麼都做,但是一些關鍵技術、基礎工業技術我們又不能缺席,如何取捨?
本集特別邀請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國科會可信任AI對話引擎TAIDE專案模型訓練組召集人蔡宗翰分享,為什麼台灣要有自己的GPT?或者說為何要發展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台灣自己的大型語言模型TAIDE是怎麼發展出來的?使用TAIDE跟使用OpenAI的ChatGPT或其他生成式AI,會有哪些差異?如果想要使用,要透過什麼方式來進行呢?
蔡教授本身為AI的熱愛者與推廣者,本集也帶來輕鬆的AI話題,他為了推廣大學生的AI CUP競賽,使用AI作曲,生成歌手圖像與聲音,進而完成一首歌曲MV,是怎麼做的?目前的AI工具有哪些優勢與局限,如何活用AI達成自己想要的效果?本集也將讓您先聽為快,歡迎收聽!
AI...
Published 05/19/24
回顧當年,台灣限塑政策啟動,生物可分解塑膠PLA成為產業明星。經過多年檢討,我國環境部卻於2023年8月起,正式禁止8大類場所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PLA免洗餐具!
為什麼明星產品「可分解塑膠」反被禁用?PLA有哪些優點不該抹煞,但所謂的「可分解」有哪些限制?配套措施不足,反而造成回收上的哪些問題?PLA已經出局嗎?或有其他未來發展可能?
為何對於一次性的塑膠製品如免洗餐具、包裝盒等,環保團體不斷強調,鼓勵民眾使用「可循環利用」的產品,才是真正解方?
對於PLA的困境,台灣更在科技上提出新的觀點,不只幫助台灣,甚至可能影響全球!中山大學環工所副教授張耿崚,提出不需要在工業堆肥環境中,即可快速分解的PLA塑膠技術,獲得2023年日本發明展的金牌大獎!它有哪些具潛力的應用場域,又面對哪些可能的挑戰與限制呢?讓我們一起連線高雄中山大學,來聽聽關於塑膠的這項永續解方,展望可分解塑膠的發展前景。
Published 05/12/24
什麼是永續金融?我們節目經常提到SDGs永續發展,或是企業ESG,對於永續金融這個主題,卻是第一次正式介紹。
永續金融或許是個相對陌生的名詞,然而有些財經新聞大家卻很熟悉,比如國內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的規模迅速增長,而在ETF的投資當中,境內ESG基金就扮演重要角色。ESG相關投資也吸引了許多千禧世代年輕人投入。
永續金融、ESG投資對環境、對企業有甚麼意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的影響力與風險呢?本集特別邀請到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博士為您解惑。
台灣企業ESG發展的現況如何,在國際上算是領先群嗎?什麼是永續轉型與議合,如何促使原本高汙染、被ESG投資排除的產業,願意投入永續轉型的行列?投資人在進行相關投資選擇的時候,又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地方?歡迎收聽!
══新綠金時代 (☞゚ヮ゚)☞ 永續金融專題══
當全球邁向淨零排放.綠色金融就是關鍵
IC之音推出永續金融專題,邀請金融與產業的專家學者,為您提供全方位的解答
想聽更多【新綠金時代-永續金融專題】請點選:https://www.digitimes.com.tw/seminar/...
Published 05/05/24
你聽過羅山腹水草、台東火刺木嗎?
葛瑪蘭芭蕉生長在何處?對它做保種的重大意義在哪裡?
根據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在2020年以前,全球至少應有75%受威脅植物必須獲得妥善保存,人類的未來才能綿延永續。自然界動植物與人類的關係相依相存,植物更是人類高度依賴的糧食、藥品來源,如果有一天植物不見了,我們有可能透過保種的方式,讓珍貴的瀕危植物在適合的時機重新回到棲地嗎?台灣有多少種植物?保種行動的成果如何?
2019年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正式啟動,結合國內保育研究主管行政單位與民間機構共同努力,為台灣九百多種受威脅的植物進行系統性保種。本集特別邀請到長期實地投入「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的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研究員董景生博士,分享全台植物園如何因應各地氣候特性、歷史脈絡肩負保育重責,讓整座島嶼成為植物的綠色方舟?面臨人為開發與全球暖化等因素,植物面臨哪些生存挑戰?植物方舟如何成為瀕危植物暫時的家?這些得來不易的珍貴物種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台灣的瀕危植物,舉例來說,有哪些可愛的物種?一般民眾可以如何了解這些植物,並為植物保種、保育做出一份貢獻呢?歡迎收聽!
Published 04/28/24
4月3日花蓮近海發生芮氏規模7.2級的強震,震撼全台。政府、軍方迅速投入救災,民間的愛心湧入受災區,醫療機構積極救治傷患,醫護人員幾乎是不眠不休地付出。以花蓮慈濟醫院為例,強震後立即啟動應變機制,收治100多名傷者。本集特別邀請長居花蓮服務的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陳宗鷹醫師帶來第一手資訊。花東地區十七家醫院如何共同合作與提升,做好預警和演練,當災情來臨即時啟動應變,相互支援?目前病患救治的狀況如何?
而從強震的救災看花東地區的醫療,也讓我們更關心人才培育的問題。陳宗鷹院長是臺灣第一位赴美學習「神經麻醉」的醫師,後來深耕花蓮的醫療服務,更走上醫學教育之路,開創出花東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談到人才培育的點點滴滴,確實有成果,也有挑戰,需要兼具情懷與知識的人才投入。其中,慈濟大學有哪一項人才培育資源獨步全台灣,甚至讓全球都來學習?落實在搶救人命,成果如何?
您可能想像不到,在醫療普及的今日,花東還存在著五個「無藥師鄉鎮」!台灣東部的醫師、護理師與藥師人才的缺乏有多嚴重?如何育才與留才?目前成果與未來的需求是什麼?都是值得我們關注的焦點。歡迎收聽!
Published 04/21/24
全球暖化,竟會讓奧萬大的楓葉出現「不紅」的時候,怎麼辦?
在原住民的土地,如果把樹砍了,廉價租給別人種高麗菜,為土地與集水區帶來什麼傷害?
為什麼在原民部落推動「果樹下養雞」,在增加部落收入的同時,可以保護森林與觀光資源?
奧萬大的楓葉遠近馳名,楓紅時的美景是地方觀光相當倚賴的天然資源。然而有一年楓葉不紅,讓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 森林育樂科科長 林國彰與團隊及原鄉部落傷透腦筋。此時,滿地放山跑的紅羽雞和鮮紅雞冠給了他們靈感,催生出「奧萬大楓紅雞」品牌(中興紅羽1982),代替楓葉成為最強地方發動「雞」!
本集特別邀請到人稱「最雞婆公務員」的林國彰科長,以及第一線養雞、為觀光客準備美味餐點的楓紅雞農場主人:土雞媽媽 何美欄,共同來到錄音現場分享。楓紅雞的特色有哪些?如何成為地方發展和部落環境永續的驅動力?在小小山間部落養雞,有哪些令人動容的故事與甘苦談?穿針引線的「雞婆公務員」,如何善用產官學與地方資源,讓部落走出自己的路?我們又可以透過哪些方式取得資訊,一同支持部落的永續觀光與產業呢?歡迎收聽!
Published 04/14/24
北市寶林茶室中毒案已造成2死、4例重症,30餘人出現不適症狀,多例個案驗出中毒元凶。全台首見的米酵菌酸,4/2寶林廚師手部樣本檢驗結果為陽性,引發部分民眾擔憂,避免購買米製品。
衛福部4/3舉行第2次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會後宣布,與會人員一致決議,米酵菌酸應該更名,改用音譯「邦克列酸」,以免民眾對米製品產生誤解,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米酵菌酸,或說「邦克列酸」,到底是什麼樣的毒素?為何毒性如此強烈?它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本集特別邀請到長期投入相關研究領域,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為您解惑。專家說邦客列酸「跟米有關,又不只跟米有關」該如何解釋?目前推測毒素可能來源包括粿條、醬料等,尚未得出確切結論,我們的日常飲食,要如何防範呢?
為何說民眾不該對米製品過度恐慌?真正的重點在哪裡?
除了擔心邦克列酸,是否還有人類已知可能存在食物中的其他細菌、毒素等,對人體威脅巨大,可能成為未爆彈?有哪些食品衛生、保存觀念,可以大幅降低包括邦克列酸在內的健康威脅?歡迎收聽參考!
本集感謝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協助。參考資訊與專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米酵菌酸(邦克列酸)與食安事件」專家意見
Published 04/07/24
在一家公司看到女性企業領袖,刻板印象往往是尊稱一聲老闆娘,但根據政府最新發佈的「2023中小企業白皮書」,台灣公司的女性老闆已經接近四成。下意識稱呼別人老闆娘,很可能會叫錯!
在雲端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的領域,有一家公司,在男性創業、製造業為主的台灣,開闢出一條不同的成功路徑。它以軟體、大數據來處理繁瑣的物流,以及複雜的供應鏈協作溝通,成為臺灣最大的物流雲平台,與數千家物流業配合,可望節省企業15%~30%的物流成本。
運籌網通,這是一家女性創業的公司,也是軟體公司,獲得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矽谷創業之神陳五福等重量級投資者支持。它的創辦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來賓:彭麗蓁執行長。以女性創辦人之姿,推動科技軟體創業,需要克服哪些挑戰?在家庭與事業之間,如何兼顧親子關係,彭執行長的秘訣是什麼?歡迎收聽!
Published 03/31/24
台灣海域附近的沉船,有哪些秘密?意外沈沒的貨輪、軍艦人工魚礁、漁船人工魚礁,遍及台灣北部海域以及各離島,平常絕對看不到的水下風景,如今已經揭開神秘面紗!
沉船是海洋生物的家,也是生物最容易聚集的地方,然而在台灣周邊的沉船,卻看到一片荒蕪景象!為什麼台灣潛水員常說,台灣的海洋已推入加護病房?今天為您邀請到為了記錄海洋生態,親身潛入海中,以影像作見證的來賓,《沉睡的水下巨人》影集導演兼製作人李景白,聽聽他如何呈現台灣海洋的美與真相!
《沉睡的水下巨人》的水下攝影,挑戰台灣拍攝深度新紀錄!團隊曾面臨哪些危機與挑戰?這項珍貴的影像生態記錄,對台灣海洋的意義是什麼?從民眾的角度,我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成為搶救海洋生態的助力?歡迎收聽!
Published 03/24/24
永續已是當代全球共識,如何將資源妥善運用發揮最大效益,甚至達到資源循環成為各國與企業努力的方向。
本集特別邀請長期投入循環經濟實務,台灣少數可提供企業循環經濟顧問服務的REnato lab執行長歐陽藹寧,分享什麼是循環經濟?全球的進程如何?更有新的顧問觀點,不是顧問教企業怎麼做,而是企業開發出自己獨有的循環經濟模式!
從個人生活、企業戰略到國家政策,循環經濟除了將廢棄物回收,再生產、再利用之外,從源頭檢視,甚至以維修延長產品壽命等,也是循環經濟的重點!不同類型企業對循環經濟有不同的需求與解方,觀察當前台灣社會與歐盟等先進國家趨勢,能打動企業投入的經濟誘因何在?面對當代的永續共識,年輕人想讓自己成為跨領域的循環經濟人才,又要如何準備自己?歡迎收聽!
Published 03/17/24
鶯歌陶瓷與米其林餐廳、餐飲點心名店聯名合作,開創那些可能?
鶯歌陶瓷重鎮裡,為何年輕人變多了?設計力在當中扮演哪些角色?
產地見學,可以讓我們看見什麼?如何引進超過200萬人參觀?怎麼讓互相競爭的業者邁向合作?
客製、彈性、品質優良,MIT(Made in Taiwan)過去一直讓台灣產業引以為傲,然而要帶動整體產業的發展與轉型則需往BIT(Brand in Taiwan)邁進,也就是發展品牌,這也使得許多地方產業在面臨新世代的挑戰時舉步維艱,甚至逐漸凋零。
為了振興地方發展,台灣設計研究院提出「T22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透過深入蹲點挖掘產業痛點,並以精準的設計力為地方產業提出解方。
本集特別邀請到T22計畫主持人、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艾淑婷帶來精采分享。T22計畫由鶯歌出發,如何藉由引進顧問、台日合作、Co-Branding等策略,催化昔日陶瓷重鎮蛻變,將細膩的陶瓷工藝呈現給大眾?鶯歌的成功經驗給我們哪些啟發?歡迎收聽!
Published 03/10/24
你居住的城市,是否變美了?還有哪些努力空間?
民眾在IG、FB上Tag「台灣設計研究院」,為什麼?許下哪些願望?
更美的居住環境、更友善的公家機關服務流程,對產業、經濟、人才的意義為何?
2011年行政院定為「台灣設計年」,接下來數年間以各縣市政府為首的設計相關展演,如2016年由台北主辦的「世界設計之都」、2018年台中世界花卉博覽會,以及每年的各地燈會等,都讓國人眼睛一亮。
本集特別邀請台灣設計研究院張基義院長,從城市美學更新舉例,談到公路運輸、台鐵、高鐵,以及藍色公路「海想要玩TAIWAN HI」,設計已不只是美的展演,背後更涉及產業發展更新,以及城市、公共設施意象的塑造!
越來越多縣市希望走出自己的特色,設計力如何成為改變的關鍵?衛生所、地方法院等等,原本民眾只想「快進快出」,無意逗留的衙門,能引進哪些更好的服務動線、更美更明亮的設計美學?設計甚至能幫助滅火器更好用,助益公共安全?如何做到?當美學由上而下融入日常生活,設計力還會帶來哪些周邊效益?歡迎收聽!
Published 03/03/24
深坑大火導致的空汙與民眾健康問題,如何從科學新聞的角度來解讀?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如何成為科學家與大眾媒體的橋樑,並與國際接軌?
在錯誤資訊、假訊息氾濫的現代社會,科學相關的新聞報導能否反映有根據的科學知識,建立大眾對科學的理解,對新聞的信任,可能是當前最具挑戰性的難題之一。
本集邀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台灣科學媒體協會秘書長陳璽尹博士,分享他們如何了解科學家與媒體記者雙方面的工作、立場與難處。新聞記者受限於專業領域和急迫的時效性,對於科學新聞的報導能否周延?該怎麼做比較好?科技媒體中心如何與近千位科學家,以及大眾媒體協作,在有限的時間內,針對「爭議科學新聞」提供民眾亟需的資訊?
從突發大火、食安蛋荒,到疫情與醫療、能源與環境,科學新聞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公益組織扮演媒體與科學家之間的橋樑角色,促進媒體做正確、負責任的科學報導,是可行的嗎?請聽本集為您分享。
Published 02/25/24
您的家,也能發綠電嗎?
家戶綠電吸引的是純環保理念的支持者,或是財務投資導向的投資人?
2019年台灣發出第一張綠能售電執照,由陽光伏特家取得,本集邀請陽光伏特家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馮嘯儒,分享他們深入社區、走入家戶架設太陽能板的經驗。如何以類似「團購」的方式,讓人人能參與綠電的發電與售電,讓原本遙不可及的綠電成為大眾參與中的進行式?
如何讓閒置的屋頂能養出綠金,減碳、賣電甚至能夠收取租金?甚且,真正吸引屋主提供屋頂的理由,並非租金,而是其他的好處?
陽光伏特家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在用電、發電網扮演怎樣的角色?他們的模式在哪些環境容易實踐?與社區、企業ESG連結的最新發展,又有哪些重要的案例?歡迎收聽!
Published 02/18/24
本集節目首播的時間是大年初三,大年初五晚上重播,在這裡跟聽眾賀年,恭賀新喜!
新年新氣象,與您分享不一樣的新創設計概念:電控玻璃。
用玻璃取代隔間牆,真的能夠讓室內空間更大、採光更好?優缺點有哪些?
女性創業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如何取得國際的資源與Knowhow?
根據政府最新發佈的「2023中小企業白皮書」中的調查資料顯示,在台灣,女性老闆已經高達38%,接近四成。2023年美國在台協會(AIT)舉辦的「AWE科技女創印太高峰會」,也肯定台灣女性的創業表現。
今天節目的青年創業,介紹一位女性創業家,明星電控科技創辦人鍾菀婷,這家公司的電控玻璃「科技隔間」的技術,如何結合科技與美學,實現節省空間、建材,甚至讓室內美感更多元的商業模式?鍾菀婷也是科技女創高峰會的台灣代表之一,她如何連結女性創業學院AWE與各項資源,讓女性創業得道多助?歡迎收聽!
Published 02/11/24
台灣已於2018年邁入高齡社會,預估至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等問題都在長照需求上一一體現,幫助人類的「機器人」也因而被寄予厚望。
就在美國消費性電子大展(CES)上,來自台灣的照顧機器人AEO兼具照護、消毒、運送、監控等四大功能,活潑俏皮的應對成為全場焦點!
本集特別邀請研發AEO機器人的AI專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特聘教授王聖智,與第一線研發及產業實務經驗豐富的全智通機器人公司產品經理王兆祥,分享照顧用機器人的發展點滴。從展示的理想狀態進到實際落地應用,長照機器人可能碰到哪些困難?
大眾印象中,機器人應該有手臂,但在業界實況,有手臂是少數!看看餐廳的送餐機器人就知道了。而AEO機器人卻是有手的,請聽它重現人類「雙手萬能」的特色,解決現場困難,達成消毒、物流、替醫護人員巡房等任務!
然而,對AI機器人的過度期待,認為它「無所不能」,仍可能為產業現場帶來哪些困境?如何更實際地把機器人定位成「協助人類照顧」而獲得成功?在可期的未來,機器人如何協助醫療院所與每一個照護家庭?歡迎收聽!
Published 02/04/24
「移動」與「交通」是一般人最熟悉的生活場景,上下班通勤、購物、旅遊,都是移動。但您知道嗎?台灣還有許多地方、許多人,因為「可見」與「不可見」的障礙,讓「移動」面臨困難。
例如計程車司機往往不敢載老人,因為害怕老人家從計程車上摔下來。尤其是輪椅族,他們更不敢載!可是經過訓練,運匠大哥卻成為載送偏鄉老人交通最熱心的天使,也讓司機收入獲得保障。這就是「移動平權」的一個案例!
那麼,如果我們自己或家人有類似的需要,可以上哪搜尋相關服務呢?
本集特別邀請「最懂計程車司機的教授」,逢甲大學特聘教授侯勝宗,也是台灣微光行動協會的理事長,分享他們如何與政府共同建立類似「長照Uber」的新模式,解決台灣偏鄉交通困境,也讓城鄉年長者、身心障礙特殊族群交通不便的難題,得到紓解。歡迎收聽!
Published 01/28/24
面對全球氣溫升高,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簡稱COP28),於2023年12月13日終於決議,首次承諾「轉型脫離所有化石燃料(Transition away from all fossil fuels)」,包括煤炭、石油與天然氣。這是一個好消息嗎?
本集特別邀請長期研究氣候變遷與相關科學的專家,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汪中和博士為您分析。回顧這場COP28,在全球十大石油生產國之一阿聯舉辦,大會主席賈柏是石油企業的CEO,而且化石燃料的說客達到上一屆的四倍,多達2500人,都受到批評。
但是最後的結論「轉型脫離所有化石燃料」,卻被認為是歷屆COP都無法達成的突破。然而,這項決議的未來如何?要面對哪些挑戰?台灣從政府到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如何因應?
化石燃料是產油國、產煤國的重大收入來源,想要這些國家主動支持「轉型脫離」,恐怕相當悲觀,汪中和博士的看法如何?未來的希望何在?從全球各國與年輕世代的觀點,讓「轉型脫離化石燃料」、「2050淨零碳排」實現的重要驅動力,可能來自哪裡?歡迎收聽!
Published 01/21/24
從混跡街頭到走上舞台,曾經的「問題孩子」、「頭痛人物」蛻變成為最溫柔的牧羊人。這是逆風劇團創辦人成瑋盛的人生寫照,也是他與無數迷途青少年生命交會的路口。
本集邀請到成瑋盛分享,他與兩位志同道合的夥伴邱奕醇、陳韋志在2015年成立逆風劇團,從舞台、藝術到成立社會企業,帶非行少年找到方向,培育足以謀生的一技之長。成瑋盛與夥伴都曾是「社工帶大的孩子」,如何從接受幫助轉換身分,到成為提供幫助的人?他們的人生經歷如何帶一群非行少年一起逆風飛翔?
在夜裡、在街頭,逆風劇團把迷途青少年從危險中搶救出來的經歷,令人動容!如何讓社會安全網絡找到被遺漏的困頓靈魂,及時伸出援手給予幫助?未來逆風劇團延伸的社會企業願景又是什麼?歡迎收聽!
Published 01/14/24
食農教育近年來逐漸成為熱門話題,英語俗諺「人如其食(You are what you eat)」,不僅如此,在糧食種類、生產方式、是否浪費的議題,與全球減碳息息相關的今日,甚至可以說,我們對食物的偏好也形塑了世界。
受到疫情與俄烏戰爭影響全球供應鏈重組,使各國重新思考糧食自給問題,食農教育的概念,是否恰好成為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本集特別邀請食農教育專家,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陳玠廷分享,隨著食農教育法的鼓勵,食農教育的意義與現況為何?
每天的吃食決定了我們世界的樣貌,你知道每一個選擇背後的影響力嗎?如果從食物的選擇就能幫助到個人、社區、產業與環境,如何讓更多人能夠加入此一行列?在學校、企業、個人等層面,分別有哪些新的轉變,或我們可以採取的行動呢?歡迎收聽!
Published 01/07/24
垃圾,或說廢棄物,是讓人頭痛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根據環境部資料統計,全台每年產出廢棄物總量約3000萬公噸,其中一般廢棄物在2021年首度突破千萬噸。雖然一般廢棄物回收率達62.5%、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率達85%,然而,回收的廢棄物是否都能順利進入循環再利用的體系?受到許多人關注。
環團擔心回收率與實際的再利用率存在落差,當回收物無法去化時,或許又會變成垃圾。此外,按目前的現況,來不及消化的垃圾量更是只能進入掩埋、暫存與焚化。
台灣自2005年起推動垃圾強制分類,十多年來我們都熟悉並落實了垃圾分類嗎?本集特別邀請前環評委員,親力親為推動社區廢棄物「細分類」有成的專家,國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劉炯錫教授,分享廢棄物再利用的關鍵。環境永續全賴你我的每一個行動與選擇,如果多一步驟做更精細的垃圾分類,能大大減少焚燒垃圾產生的毒性物質,提升回收率與再利用率,您願意貢獻舉手之勞嗎?台東最大國宅東海社區居民自發性做到了,我們能如何借鏡他們的經驗?歡迎收聽!
Published 12/31/23
曾經混跡幫派的謝智謀,翻轉人生,成為師鐸獎得主,投身冒險教育!
亞斯伯格、自閉的孩子,或遭性侵、家暴的受傷心靈,在戶外冒險中如何改變並療癒?
冒險教育顧名思義,透過一系列的冒險與挑戰,將一次次不可能、不敢想的任務,透過穩紮穩打的訓練與計畫,給參與課程的學員勇敢向前的力量。幾十年來謝智謀帶著學生上山下海走天涯,探索世界、尋找生命的價值。什麼樣的孩子、青少年受到幫助?有何成果?
然而誨人無數的謝智謀也有段充滿挫折的人生經歷,童年時的家暴陰影、青少年時混跡街頭,走過人生幽谷,因而懂得失落的徬徨。面對種種人生挫折,他如何轉化這些經驗成為引導學生的養分?什麼是冒險教育?現今在台灣的各級學校已經導入嗎?如何培育相關人才?冒險教育能帶來哪些一生受用的學習與成長?歡迎收聽!
Published 12/24/23
繁華熱鬧的台北信義區世貿中心,每年舉行各式各樣的大型展覽,更有全台最重要的國際書展,爆滿的人潮在尋求知識。然而時任世貿二館館長的黃金山,看著眼前的繁榮景象,心裡總放不下對故鄉的牽掛。因為在當年的民雄,書店以販賣參考書、文具、繡學號為主要業務,堪稱「知識交換平台」的書店,一家也沒有。
2009-10年,黃金山回到故鄉嘉義民雄創辦薪傳二手書店,卻發現贈送二手書都沒有人讀,這才醒悟,要翻轉當地孩子的人生,必須從教育和建立成就感做起,於是他毅然成立課輔班。黃金山曾經遭遇那些挑戰與挫敗?如何找到對弱勢孩子的一對一教學成功模式,進而大規模開辦?這項公益行動,至今何以為繼?
薪傳二手書店成立至今,用知識的力量影響超過2000名學子,更陸續成立水上、大林與高雄分部。黃金山的使命感從何而來?過去策展連接上下游,現在開書店連接師生,黃金山如何在薪傳創造環境,翻轉孩子們的命運?他們創造哪些不可思議的奇蹟,與課輔的高成功率?歡迎收聽!
Published 12/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