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物細分類,由社區出發的資源循環力 Ft. 國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 劉炯錫教授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垃圾,或說廢棄物,是讓人頭痛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根據環境部資料統計,全台每年產出廢棄物總量約3000萬公噸,其中一般廢棄物在2021年首度突破千萬噸。雖然一般廢棄物回收率達62.5%、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率達85%,然而,回收的廢棄物是否都能順利進入循環再利用的體系?受到許多人關注。 環團擔心回收率與實際的再利用率存在落差,當回收物無法去化時,或許又會變成垃圾。此外,按目前的現況,來不及消化的垃圾量更是只能進入掩埋、暫存與焚化。 台灣自2005年起推動垃圾強制分類,十多年來我們都熟悉並落實了垃圾分類嗎?本集特別邀請前環評委員,親力親為推動社區廢棄物「細分類」有成的專家,國立台東大學生命科學系劉炯錫教授,分享廢棄物再利用的關鍵。環境永續全賴你我的每一個行動與選擇,如果多一步驟做更精細的垃圾分類,能大大減少焚燒垃圾產生的毒性物質,提升回收率與再利用率,您願意貢獻舉手之勞嗎?台東最大國宅東海社區居民自發性做到了,我們能如何借鏡他們的經驗?歡迎收聽!
More Episodes
AI浪潮幾乎影響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從產業升級、人工智慧應用,到職涯規劃、志願選填,人人都想搭著最新趨勢,找到更好的出發點。特別是今年在黃仁勳旋風訪台,也造成大學放榜出現「理工熱,人社冷」的現象,傳統文組強校出現缺額逾三成,人人都搶著念理工科系,文組學生該何去何從? 本集特別訪問到屢獲文學獎首獎,被譽為「最會教寫作的老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蔡淇華。其實就蔡老師的觀點,寫作不只是寫作,而是更廣義的文組訓練,對美感有體會,能夠知道什麼作品是好?什麼作品是壞?優缺點與Bug在哪裡?文組學生若能精熟這些能力,AI帶來的新浪潮就不是危機,而是轉機;AI不能取代人,而是人類極大的助力! 蔡淇華老師...
Published 11/17/24
台灣早年因林業經濟需求,大規模砍伐樹木,對山林的過度開發導致環境破壞,大大降低山林的韌性,每當自然災害降臨,往往造成嚴重災害與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來自屏東縣霧台鄉魯凱族的宋文生,眼看著熟悉的山林不再,三十多年前便將植樹視為畢生志業,不畏艱難、不計辛勞,與家人、族人一同把樹種回來,妻子勒斯樂絲也無怨無悔加入團隊。 以宋文生為首的種樹一家怎麼踏上植樹的旅程?謹遵祖輩教誨對樹木尊敬友愛,數十年來的投入讓山林有了哪些變化?種樹一家秉持原住民傳統的種樹理念,有哪些特別之處,對台灣山林水土保持、原生動植物生態有何影響?對種樹一家來說,他們最想留給下一代甚麼樣的觀念與環境?歡迎收聽!
Published 1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