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17:愛上體育課|姜義村教授談適應體育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身心障礙的候選人。」 「在臺灣,100多萬的身心障礙人口中,百分之七十的身心障礙者是後天造成的,隨著關節老化、視力退化或意外受傷,有一天我們都可能會走上身體部分功能喪失的路程,但現在的我們有沒有為身心障礙族群思考過呢?」臺師大特教系系主任姜義村憂心地說著。 運動是追求將人的身體能力發揮到極限,但在運動場上追求極致表現的同時,卻可能將身體與大多數人不同的運動員遺落在後。何謂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它早期也稱作是特殊體育,原指的是,為了特殊族群而進行調整、改變設計的運動,但隨著108課綱與體育觀念的轉變,適應體育在設計上是一種以包容學習為主的體育態度,目的是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公平的享受體育。 本周日全國廣播《空中荃運會》邀請到臺灣在「適應體育」方面的權威學者姜義村教授,來到節目現場與聽眾朋友分享什麼是適應體育,以及他所接觸到適應體育在國內外的案例現況,和相關領域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適應體育就是給所有人,不論身心狀況如何,都可以參與的體育」這是姜義村為它所下的定義。 投入適應體育領域已經近30年,姜義村現在是臺師大特殊教育學系系主任,也是臺師大復健諮商研究所所長,曾多次與教育部體育署合作推動許多特殊族群友善環境、身心障礙者愛運動計畫,就是希望國人可以更認識適應體育。「一切都是誤打誤撞」姜義村說,自己原本是讀獸醫專業,但因為自己長年踢跆拳道,對體育有著濃厚興趣,因此決定進修運動醫學、運動教練相關的科系,後來才在指導教授的影響之下,踏入了適應體育的圈子。 適應體育的「適應Adapted」其實也是調整的意思,所以適應體育的概念就是為任何想要運動的人,調整出適合他們的體育課,因此更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體育課程設計教育。 姜義村表示,世人對於運動的熱愛沒有擴展到身心障礙運動上,這也是適應體育要努力改變的一個現象,舉例來說,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全世界關注的大型國際競技賽事,但在奧運會閉幕後一個月內舉辦的帕拉林匹克運動會(帕運會),也稱為殘疾人士運動會,受到的關注就明顯的低很多,即便這兩個運動會的賽事強度與選手們的競賽成績其實是不分上下的,而且身心障礙運動員們要能夠達到如此運動表現的難度,以及他們在背後努力的練習強度卻是人們所難以想像的。 關於適應體育的在臺灣的發展狀況,姜義村教授指出,臺灣有100多萬的身心障礙人口,且絕大多數的身心障礙者,並非天生如此,再加上人都會老化,所以適應體育、無障礙等相關議題,與一般大眾的距離很近。但由於身心障礙者的運動選手相對較少,姜義村認為,要鼓勵更多的身心障礙者參與運動,必須先建置完善平等的體育教育,讓學校中的身心障礙孩子也能享有一樣的運動權利,接著在社會的層面也要往全民體育的方向推展,提供具包容性的運動休閒體驗,一旦有了教育與休閒,慢慢的就能夠推展到競技體育的層級。 「孩子或許錯過了學科課程,還有補救的機會,但錯過了體育課卻是影響他一輩子的健康,以及終身對身體素養觀念的缺憾。」 提到體育教育,姜義村說,比起許多外國人幾乎把運動當作是生活的必需品,臺灣人不夠重視體育,觀念上的思維落差,導致臺灣的運動狀況普遍不熱絡,更別提身心障礙者體育
More Episodes
八角擂台上逆風的花:台灣女子格鬥家黃偵玲 天下獨立評論報導: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3/article/11149 「那妳打輸了,可不可以就不要再打了?」 按下發光螢幕上的紅色按鈕,媽媽的話還徘徊在耳邊,黃偵玲在沒有燈光的練習場裡用力打著沙包,每一拳都是父母無法理解自己的挫折。可是她的雙手未曾因此停下,就像她過去面對所有挑戰一樣。 今年30歲的黃偵玲,身高156公分,個子嬌小的她是台灣首位女子綜合格鬥選手。黃偵玲並不是從小就練拳擊,而是6年前去新加坡工作時,在同事的介紹下接觸了綜合格鬥運動,因為有深厚的柔道底子,使黃偵玲在第...
Published 07/19/21
「基本上我的生命是撿回來的」臉蛋漂亮,是跆拳道與籃球雙棲國手彭思庭,有別於一般大眾對聽障選手的印象:用手語溝通、說話時較難發出正確的音調;清楚的抑揚頓挫、順暢的對話,初次與彭思庭對談時,很難想像她是一位聽障選手。其實雙棲跆拳道與籃球的她,不是一出生就聽不見,而是因為小時候的一場車禍,造成聽力逐漸退化。面對生命裡的這份不美好,彭思庭也曾想過逃避,但她最終選擇正視它,並看見了其他可能性。 從聽人到聽障,是心裡哪道跨不過的檻 受跆拳道道服吸引,加上小時候常感冒,抵抗力較弱,彭思庭在小學四年級時主動向父母提出想要學運動的想法,而父母也欣然同意了,她也在國中時進入體育班,繼續練習跆拳道,那時,彭...
Published 06/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