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落脚、串门与联结的社群实践:刺纸与夹山改梁|S3EP17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访谈的第四期,我邀请到了刺纸与夹山改梁的编辑陈逸飞。我跟逸飞最初是在练功群里认识的,后来他邀请我去他们小洲的刺纸编辑部看一看,之前每次去到小洲的刺纸空间都觉得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我也时常能在这里遇见身边的朋友。那时候他们在阅览室中间支了一张小单人床,作为招待所开放给有落脚需求的朋友。此外,我也参与过他们的旅行活动,在去年暑假我跟逸飞、飞鸿等几位朋友一起去了景德镇。今年年后,我也去了逸飞的老家漳浦,他带我在当地逛了逛废墟楼,晚上还在朋友的酒吧里喝酒。与逸飞及广州朋友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是我回国后最快乐的时光,我常常会这样感叹,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与实践,我作为个人很难在这个地方活下来。我相信,他们与我,在相同的语境下,都在思考和回应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也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实践的方法,例如空间,串联,驻留,行走。我很想跟逸飞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交流,想知道他在这几年里如何理解和反思自我组织,友谊,共同工作,落脚,串联等方法与实践。
采访嘉宾
陈逸飞,福建漳浦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实践于广州。《刺纸》主编之一,夹山改梁发起人之一。将于德国总理奖学金项目中开展关于社群艺术与自我组织的调研。
节目主播
诡谲子
本期重点
刺纸、夹山改梁
1.
访谈刺纸与夹山改梁的编辑陈逸飞
2.
你当时从央美毕业,来广州之前,抱有着那些想法?跟后来说经历的这些事情有没有比较大的出入?或者换句话说,你在来到小洲村之前,是否就有了要做社群实践或自组织的自我意识?
3.
在采访中你提到,你们很多想法都是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产生的,能否谈谈你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4.
你会怎么理解私人与公共之间的界限?因为之前我去你们老刺纸的空间时候经常人来人往,当你还能正常工作,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不被打扰的?
自我组织
“自我组织”一词在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的第一次使用是2005年的广州三年展,展览专门设立了一个叫做“自我组织”的单元,并安排了两场以“艺术的‘自我组织’”为主题的讨论。“自我组织”被描述为“一些存在于传统的艺术体制之外的艺术组织、艺术机构、艺术社区”,而参与这个单元的有机构,小组,也有各种性质的艺术区。鲍栋:当代艺术自我组织在中国,雅昌艺术网,2013
5.
你对「自组织」的理解是怎样的?
6.
你觉得自组织的重要性在什么地方?
7.
最近你也曾到访过韩国与香港,他们那边自组织的经验对你有哪些启发?
刺纸 “做期刊是连接朋友的一种途径”
8.
为什么说“做期刊是连接朋友的一种途径”?具体来说有哪些方式?
9.
能不能谈谈你对朋友的认识?朋友的重要性与意义在什么地方?
10.
你会认为这是一种集体主义吗?或者说,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这种在这种高度原子化社会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再连接?
串门儿,联结
11.
你经常会去哪些单位串门?在广州的,或不在广州的。
12.
你在串门儿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哪些收获?也可以谈谈一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招待所、落脚处
13.
我非常好奇你们这一两年下来开放落脚的经验,能不能稍微谈一谈?
14.
当初又是怎样想到可以这样的?我现在还很难给非艺术圈的朋友解释这种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