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记忆、遗忘与灵性情感|古代哲学、宗教人类学、精神病理学 S4EP14 研讨课程|不被谅解的“血”与“泪”:女神与女性的灵性情感 “记忆行为的首要目的之一是同遗忘作斗争,是从(奥古斯丁说的)时间的“贪婪”、遗忘的“埋葬”中夺取一些记忆的片段。赋予它们之间关系一种不安的色调的,不仅是记忆的艰辛努力,还有对于已经遗忘、正在遗忘、明天会遗忘这个或那个任务的担心。因为明天,一定不要忘记记得……“(保罗·利科)   记忆的浮现如何成功,又为何会遭遇失败?古典学、古代哲学视角下,遗忘为什么是对真理或神圣知识的隔绝?对抗遗忘,记得出生之源,为未来的死亡书写记忆,对个人和文明而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本期播客将围绕“记忆”这一主题展开,从古希腊与古罗马哲学的记忆术(ars memoriae),到现象学与精神分析对记忆的理解,再到记忆在历史、宗教、家庭中的角色,我们试图探索记忆的多重面向及其文化内涵。   时间轴 03:00 记忆的定义:古希腊与古罗马哲学(ars memoriae)、宗教人类学、现象学 l  亚里士多德:mnémé(memory)和anamnésis...
Published 11/21/24
Published 11/21/24
德勒兹的儿童哲学:生成–儿童与语言的解域 S2EP13   什么是儿童性?儿童与成人的相遇始终是不对称性的,但并不代表儿童使用语言、体验世界的方式低人一等。成人世界的“规则”何尝不是儿童体会的能指谜团呢?是解谜又是解域。悖论的是,儿童虽然脆弱无助,但却拥有着解域成人对世界固化编码的潜能。求助于儿童面对事件的开放态度、玩乐方式,我们是否能对世界提出新的批判性思考、构思新的欲望模式?   “驱力和部分客体既不是遗传轴线上的发展阶段,也不是深层结构中的位置,它们是某些问题的政治选择,是进入和出路,是儿童在其欲望的全部力量中以政治方式体验的僵局。” G. Deleuze; F. Guattari. Mille Plateaux.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 Paris : Les éditions de Minuit, 1980, 202-3   时间轴 01:36 如何看待在公共场合哭闹喊叫的儿童? 04:06 巴塔耶:儿童的耗费;温尼科特:儿童哭泣共振的音乐性 07:38 后人类儿童研究:废除人类姿态的必然性 09:30...
Published 10/25/24
防御变奏:动物形态、免疫、精神分析 S4EP12   “动物(笠螺、沙钱、头盔海胆)、竞技武器(击剑佩剑),到个人物品(防弹手提包、奢侈饰品、化妆品),这些对象都透露着个体在自然或社会中自我保护的秘技。”卸下所有防备进入公共空间是否可能?生物个体或corpus politicum会在面对他者时展现什么样的免疫、防御模式,处理边界?   本期节目由新人陈嘉莹主持,邀请小柏与艺术家张移北展开关于防御机制、精神分析与动物形态的漫谈。以张移北近日在上海 Longlati 经纬艺术中心开幕的个展“请脱钢盔”为契机,借助她作品中对防御机制意象的探索,我们论及艺术创作的伦理,防御、免疫与脆弱性的辩证,也探讨如何调试个人与社会的“防御机制”以重新理解并实现“健康”。   本期要点 “请脱钢盔”:禁令、抗恐惧安慰剂、过渡性/替代性客体 张移北的Sophia系列(https://mp.weixin.qq.com/s/R4X20LRdeO3HI1HHj0PfBw) 防御的不同形态,...
Published 09/25/24
复调多元主义:思想史中的以赛亚·伯林、巴赫金、列维纳斯及其他S4EP11     本期节目诡谲子邀请到了毕晓教授,以多元主义在当今世界所遭遇到的问题为契机,共同讨论多元主义的一些可能出路,并且也从思想史的脉络当中探讨了以赛亚·伯林、巴赫金、列维纳斯及其他。   嘉宾 毕晓,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   主播 诡谲子     本期访谈的主要问题有:   1.     能否谈谈你在读书时候的知识氛围?(自由主义?左翼理论的兴起?) 2.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柏林感兴趣的?在研究伯林之前,曾经做过哪些研究? 3.     为什么会对俄国文学产生兴趣? 4.     能否谈谈你自己的知识脉络? 5.     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伯林以及你眼中的柏林? 6.     这可能就要回到你对多元主义的研究上来? a.     谈谈多元主义的理论谱系 b.     你是如何回应多元主义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复调多元主义) c.     你怎么看如今的文化多元主义?                                     ...
Published 08/12/24
神秘的召唤:宗教人与经济人的灵性选择 S4EP10   跨学科研讨课|神秘的召唤:不可触及的知识与隐秘书写 https://mp.weixin.qq.com/s/d02y5o6m3TupmdL66iKWsA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笼罩的当下,除了成为臣服的“经济人”之外,我们还有什么样的选择?回归灵性是否只能通过玄学?参照哪些历史事件可以让我们越过事实去够到真实和神圣,从而探寻另一种抵抗的能力?本期播客将以史为鉴,探讨神秘的必然性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时间轴 05:01 神秘的定义、神秘仪式的不可接触性 09:50 中外诡秘风网文的区别:超越性的可怕vs神秘改变命运 16:09 “自然本身创造不可接触之物”——人外的神秘?人内的神秘? 17:58 战后神秘活动中哀悼的必然性、审美的必然性 25:50 静修主义者的灵性之路 31:33 巴特勒本体论中的神秘与脆弱生命 37:50 从徐贲的“铁律碾压”到历史的垃圾时间 49:20 为什么国人容易造神毁神?宗教学上信念(foi)和信仰(croyance)的区别 01:02:14 宗教人(Homo...
Published 07/19/24
精神分析|自由联想与汉字书法 S4EP9 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最根本的原则,它邀请分析者在分析过程中自发自由地表达浮现在脑海中的东西。自由联想的内在机制则与“能指自动性”这一精神分析的客观性有关。拉康在研讨班15《精神分析的动作》中提到,精神分析的使命是“赞颂蠢事/傻话”,这意味着精神分析想要挖掘语言功用性之外的含义,朝向一种“无用之知识”。   节目要点:拉康从孟子的“天下之言性也,故而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中提取出了什么样的无意识主体真相?中文书写和书法又给了拉康什么样的启示和灵感?基于汉字和自由联想的相关性,精神分析如果作解释来回应症状呢?   时间轴 02:03 对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理性倾向的批判 05:40 《被窃的信》:精神分析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能指自动性 10:44 《研讨班18》中孟子“天下之言性也”的争议 14:28  “没有元语言”(il n’y a pas de métalangage),“性关系并不存在” 18:53 主人话语、剩余享乐 20:50 练习书法过程中主体的分裂 24:13...
Published 06/25/24
島嶼邊緣|鲁迅与丁玲:文学批评几种|读《肥皂》、《我在霞村的时候》| S4EP8   本期节目缘由是去年年底我跟几位热爱文学的朋友一同组建了一个名为「島嶼邊緣」的文学小组。组建这个文学小组的目的是希望平时可以跟朋友交流探讨文学,恰巧她们也都是文学系的学生。平时上课或写论文时候都会需要阅读一些文本,我们时常就会相互交流自己对于这些文本阅读的理解。   本期节目我们回顾了之前一同讨论鲁迅和丁玲的文本的思维过程,分别是《肥皂》和《我在霞村的时候》。   本期嘉宾 停云 北京语言大学 现当代文学 在读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内容   主要针对鲁迅《肥皂》和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进行了文本细读
Published 05/12/24
南洋放送局|前往南方以南:泰国、越南、印尼的展览与艺术小组 S4EP7   本期节目是我跟粥粥刚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在杭州跟羽婷一起录的节目。我邀请羽婷是想一起聊聊我们近期前往东南亚旅行的一些体验。本次节目的录制场地就是羽婷在杭州的“悬针”。我们那天聊了很久,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播客的下半部分,主要谈论的是关于泰国、越南、印尼的旅行经历。我们在一个月内的时间里分别前往了泰国的清莱前去参观泰国双年展。至少对于我来说,双年展的体验是较为失望的。离开泰国以后,我跟粥粥又前往的印尼和新加坡。但在录制的时候,新加坡的部分没有保存下来,因此本期节目就在印尼戛然而止。   本期嘉宾 黄羽婷 写作者、策展人和研究者,她尤其关注游离在艺术系统的边缘话语、实践和集体工作。 最近,她在杭州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写作计划——“悬针”(⁠悬一根钢针在杭州⁠ ) ⁠黄羽婷:在烈日的高架上走路⁠   粥粥 剪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州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      马来西亚与泰国的边境 -      东南亚的唐人街 -      展览与艺术空间
Published 05/03/24
反俄狄浦斯!德勒兹与精神分析的政治 S4EP6   “无意识的欲望如何对一个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场域进行投注?我们的爱怎么才是普遍的历史的衍生物,而不是爸爸-妈妈的衍生物?”德勒兹为什么要批判精神分析?德勒兹自己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在德勒兹看来,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忽略了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将欲望放置于家庭结构和社会压迫之下。实际上,欲望不是缺乏,也不是为了重现俄狄浦斯场景,而是一种自由的生产力量。弗洛伊德的危险在于把“阉割”泛化为一种人类发生学,看成是人类共享的遗产和根基,用它作为既定的普遍秩序来理解主体,忽略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建构可能正是社会压迫的效果。   那么德勒兹提出了什么样的政治设想来颠覆阳具中心主义的等级制度?德勒兹从游牧民族、未被阉割的儿童和马索克主义者身上借鉴了什么?如果说临床与政治不可分离,我们该如何反思精神分析的僵化,协调临床的特异性与介入的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时间轴 03:48 德乐兹对精神分析主要批判的引文 08:28 机构性精神治疗的原则及马克思主义立场 09:56 德勒兹的政治立场到底是什么? 16:17...
Published 04/08/24
南洋放送局|漂泊的本體論:馬來西亞華人的文學、藝術與文化空間 S4EP5 本期节目是我跟粥粥刚从东南亚回来以后在杭州跟羽婷一起录的节目。我邀请羽婷是想一起聊聊我们近期前往东南亚旅行的一些体验。本次节目的录制场地就是羽婷在杭州的“悬针”。我们那天聊了很久,这期节目可以看作是播客的上半部分,主要谈论的是关于马来西亚的旅行经历。不同于一般的游客视角,我和羽婷都是具有文化研究背景的策展人,我们更关注当地的文化艺术生态和不同的实践形式,因此我们讨论的焦点会落在马来西亚当地的文化空间的形式,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批评,以及各自的亲身体会。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大多能够讲华语,因此我们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本期嘉宾 黄羽婷 写作者、策展人和研究者,她尤其关注游离在艺术系统的边缘话语、实践和集体工作。 最近,她在杭州开启了新的空间和写作计划——“悬针”(悬一根钢针在杭州 ) 黄羽婷:在烈日的高架上走路 粥粥 剪辑,目前工作生活在广州 本期主播 诡谲子 本期主题 聊了聊这次东南亚之行的行程和感受 马来西亚的文化空间:zhongshan...
Published 03/29/24
增补他者:理论的克里奥化与「在地他者」的生成策略|S4EP4 制噪:出售中的课程 他者(the Other)这一来自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概念,经由后结构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性重读,呈现了其在消解主体,中心,在场等方面的诸多效用。然而,即使我们跟随后结构主义的脚步(如福柯,德里达,拉康,克里斯蒂娃,伊利格瑞等),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恰恰是其隐含的「欧洲中心主义」与「普遍性主张」。在这样的前提下,批判理论(critical...
Published 03/10/24
学术速递|巴特勒:生命的脆弱不安和可哀痛性 S4EP3   这是根据巴特勒在巴黎高师两次研讨课内容所制作的一期播客,主题为:Precariousness & Grievability。   在气候灾难和战争频发的背景下,我们不仅失去了意识到失去并哀痛的时间,也在丧失哀痛的情感。巴特勒提出的可哀痛性概念可以被总结成这两个功能:描述、诊断性功能和处方、愿景性功能。第一个功能揭露了当前世界中可悲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问题和持续性失去、哀痛时间的“不可能性”,而第二个功能则涉及到诉求正义和伦理行动的可能性。   如何改变影响我们哀痛情感的认识框架呢?为什么生命是互相依赖、脆弱不安的?能在未来得到哀悼与好好活着本身有什么关系?欢迎收听本次播客。   时间轴 01:56 什么是无法被哀痛的生命? 05:03 可哀痛性的不平等分配 07:52 从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不安到负起伦理责任   本期主播 小柏Boo   参考文献 Judith BUTLER,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 2016 Judith...
Published 03/06/24
后康德观念论与怀疑主义   本期节目,诡谲子邀请到了制噪课程的哲学讲师咖波,他同时也是诡谲子的大学同学,一起来聊一聊我们制作哲学系列课程的经验与想法。去年,我们上线了一门咖波老师主讲的康德哲学,主要讨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今年,我们希望可以继续沿着康德哲学的脉络,来弥补「在康德与黑格尔之间」这往往被忽略的25年哲学。   课程连接 怀疑论与系统性:从康德到德意志唯心论(1780-1807)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历史与分析的导论   本期嘉宾   咖波 神秘的蓝色生物。西蒙菲莎大学哲学系毕业,有过数年的哲学授课经验。哲学上的兴趣庞杂。就历史兴趣来说,古代怀疑论,皮浪主义复兴(波普金论题),十七世纪已降的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牵涉1780年代后泛神论之争的哲学家及其后嗣,乃至十八世纪的新康德主义运动都在我的兴趣范围内。经院哲学与早期科学、宗教与哲学之间的暧昧纠缠也是我的心头好。最近则对中世纪盛期经院哲学和晚期经院哲学颇有兴趣。就当代哲学方面,知识论、形而上学,心灵哲学,应用伦理学,我都有些涉猎、有些则有授课经验...
Published 03/01/24
南洋放送局|從街頭到議會:馬來西亞華人的民主參與feat. 「阿薩姆的社會觀察」|S4EP1   本期节目是诡谲子在离开马来西亚之前与阿萨姆共同录制的节目。我跟阿萨姆是在槟城相遇,当时她从吉隆坡外派到槟城,来参与了我在coex做的讲座分享。后来了解到她在马来西亚也做podcast,因此邀请她来面对中国听众聊聊自己在马来西亚的工作与生活。阿萨姆在马来西亚念独中,后在台湾和日本留学,回国后做过记者,目前正在做国会议员的助理。她这次接受我的邀请是想以一个马来西亚华人的身份来谈一谈自己的民主参与。   本期嘉宾   阿萨姆 「阿薩姆的社會觀察asam social observation」主播 asam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前新聞工作者,本Podcast...
Published 02/29/24
何谓东亚?:简中网络里的「东亚论」及其不满 feat.各站停车|S3EP22     最近,我在简中互联网上发现了一种令人困惑的表述,那就是东亚这个词反复出现在我的眼前,这种以东亚为形容词+名词的构词方式,延伸出来诸如东亚女,东亚父母,东亚家庭等概念。但是,在我眼中,这种概念却是值得警惕和质疑的。因为,在中国的思想脉络当中,实际上是缺乏东亚意识的。那么,东亚这一表述为何变得普遍,为何频繁在中文互联网上被提及,以及为何会有许多人会对东亚女进行主体的自我认同?这些都是引发我跟蛋妞展开本次讨论基本问题。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反思有关东亚,亚洲,主体性等诸多论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蛋妞(「各站停车」主播)   本期剪辑   诡谲子 蛋妞   主要内容 a....
Published 02/05/24
跨地域如何集体行动?:实践论与44剧场|S3EP21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采访的第三期,邀请到了冯俊华与潘赫,主要想聊一聊关于副本制作与当代汉语,实践论与44剧场之间的关系和脉络。由于录制时间过长,我将这次采访分为两期发布,本期为下期,主要回顾了实践论与44剧场的一些背景。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自我组织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是如何即时性地回应在地问题。     本期嘉宾   冯俊华 1984年生于广东阳江,曾供职于博尔赫斯书店和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他活跃于多个艺术、出版和社群项目,是副本制作的编辑,一起练功的领手,44剧场和同时编委会的成员。   潘赫 1985年生于辽宁沈阳,参加过实践论,参加过若干回44剧场和若干期44月报的写作与展览,开过书店,折叠房间,漫游城市,乐队怪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粥粥   剪辑 粥粥   Ed 音乐鸣谢「满洲飞儿子」 manchufeierzi - Tunguska...
Published 12/29/23
在原鄉離散:論無家可歸的困境feat.策展这门课 S3EP20   本期节目,诡谲子feat.「策展这门课」,与Ginger和Abby一同交流和讨论「原乡离散」的困境。此概念出自诡谲子的一篇论文,意在探讨那些回到原乡的离散者的生存困境。     本期主播 Abby&Ginger 「策展這門課」主播 https://curatingmatters.com/     本期嘉賓 詭譎子 剪辑 诡谲子&abby   參考資料   哈金,《新郎》 侯瀚如,《在中间地带》  
Published 12/23/23
生命认识论|活着,就是捍卫自己策划死亡的方式 S3EP19   ——“如果我在自杀之前死了,必定是有人谋杀我”。   在“全民抑郁”的“厕文化”时代,当一个人对你说“我好想死”时意味着什么?如何在医学、精神分析临床上干预“非自愿”的死亡?怎样理解作为活着的个体——应该把TA当作生物体、生者还是生命去对待?拉康的“两次死亡”可以给生命带来什么启示?   我们会从生物医学认识论和精神分析的框架出发聊聊对生、死的定义。讨论不同学科对生命认识的范式的区别,也是在思考日常生活所面临的伦理问题,想象在永生中毁灭和生存的对抗,也是在想象自己拥有别种生活的可能性。   时间轴 01:00 康吉莱姆:生命在于对意义的不满、犯错和游荡 03:10 Corps vivant(生物体),vivant(活物、生者),vie(生命)的区别和研究范式 14:01 伽塔利:从伦理-美学范式和文学出发理解生命 17:42 柏格森:对于医生来说,最好的做法是把病人当作生命来对待 22:05 弗洛伊德、拉康的生死观 25:00...
Published 12/15/23
共产主义艺术与审美体制:朗西埃研讨会 | S3EP18 本期节目为一次线上讨论的录音,嘉宾为赵子龙与诡谲子,分别分享了朗西埃讨论共产主义艺术与审美体制的文章。 感谢武汉大学文艺学星狗兔同学的邀请。
Published 12/09/23
落脚、串门与联结的社群实践:刺纸与夹山改梁|S3EP17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访谈的第四期,我邀请到了刺纸与夹山改梁的编辑陈逸飞。我跟逸飞最初是在练功群里认识的,后来他邀请我去他们小洲的刺纸编辑部看一看,之前每次去到小洲的刺纸空间都觉得人声鼎沸,熙熙攘攘,我也时常能在这里遇见身边的朋友。那时候他们在阅览室中间支了一张小单人床,作为招待所开放给有落脚需求的朋友。此外,我也参与过他们的旅行活动,在去年暑假我跟逸飞、飞鸿等几位朋友一起去了景德镇。今年年后,我也去了逸飞的老家漳浦,他带我在当地逛了逛废墟楼,晚上还在朋友的酒吧里喝酒。与逸飞及广州朋友们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是我回国后最快乐的时光,我常常会这样感叹,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与实践,我作为个人很难在这个地方活下来。我相信,他们与我,在相同的语境下,都在思考和回应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也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许多实践的方法,例如空间,串联,驻留,行走。我很想跟逸飞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交流,想知道他在这几年里如何理解和反思自我组织,友谊,共同工作,落脚,串联等方法与实践。   采访嘉宾 陈逸飞,福建漳浦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实践...
Published 11/27/23
电子巫术、神圣时间与存在焦虑|S3EP16   课程链接 研讨课程|“被偷走的”母权制和女性神圣的终结:女神、女巫和女性   为什么如今电子巫术这么流行?迷信、巫术和宗教有什么区别?电子巫术产生的根基是否由来已久?为什么科学的进步仍无法阻挡(赛博)巫术的流行?巫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能是科学产生的条件?女巫的灵性治愈和精神分析的疗效有什么区别?   在巫术这一非理性的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人回归神圣时间、填补人神经验断裂性的尝试,也承载着人们僭越权力的可能性。面对焦虑和虚无,我们是否需要借助一些力量,去连接人的有限经验和科学曾许诺的确定性之间的鸿沟?正是在大他者失势之际,我们的时代提出了这一急迫的“连接”式需求:如何去沟通阶级、死亡、焦虑与超越性力量、科学经验之间的无声之域?   时间轴 一、定义 02:30 迷信、巫术、宗教、神学的区别? 12:17 传统魔法的三种职能:超越、转换、交易   二、人神关系:断裂与连续 18:06 西方世界人神关系:“一”与“多”的对立;断裂性 21:00 东方传统人神连续性:弥合裂缝的尝试 24:50...
Published 10/18/23
索多玛式的酷儿母亲:《阿尔戈》、萨德、巴特|S3EP15   当我们谈论母亲时,总是在谈论“母性镣铐”和“母性惩罚”式的东西,一位母亲能不能在不放弃自己所向往的生育的同时,颠覆父权—异性恋的矩阵秩序?在玛吉·尼尔森极度清醒、打破学科的书写中,有没有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呢?   这期节目想和大家聊一聊她的《阿尔戈》这本书,以及这本书所勾连起的我的一系列理论回忆。她在书中参考了理论家Susan Fraiman的sodomitical mother的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非规范性、非生育性的性行为、超出责任感、工具性的性行为,拥有这样权利的妇女便是索多玛式的母亲。我们将回到尼尔森的理论源头——罗兰·巴特的“中性”概念,以及这一概念意味的“超性别”观念。这会是性别研究和法国理论(巴塔耶、萨德、巴特、布朗肖等)的一次跨时空对话。     时间轴 01:18 作家与母亲一定不可兼容吗? 04:11 索多玛式(sodomitical mother)母亲的定义 06:53 玛吉·尼尔森书写中萨德式的颠覆 12:30 罗兰·巴特的“中性”概念 15:51...
Published 09/25/23
女性主义运动困境:《芭比》隐藏了什么性别痛点?×OCF S3EP14   *本期播客是例外状态与OCF牛津中国论坛独立活动“赛博格时代的AI与性别Artificiality &...
Published 08/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