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地域如何集体行动?:实践论与44剧场|S3EP21
Listen now
Description
跨地域如何集体行动?:实践论与44剧场|S3EP21   本期节目是我们这个系列采访的第三期,邀请到了冯俊华与潘赫,主要想聊一聊关于副本制作与当代汉语,实践论与44剧场之间的关系和脉络。由于录制时间过长,我将这次采访分为两期发布,本期为下期,主要回顾了实践论与44剧场的一些背景。   在这些实践当中,我看到了不同的自我组织的发展脉络以及他们是如何即时性地回应在地问题。     本期嘉宾   冯俊华 1984年生于广东阳江,曾供职于博尔赫斯书店和黄边站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他活跃于多个艺术、出版和社群项目,是副本制作的编辑,一起练功的领手,44剧场和同时编委会的成员。   潘赫 1985年生于辽宁沈阳,参加过实践论,参加过若干回44剧场和若干期44月报的写作与展览,开过书店,折叠房间,漫游城市,乐队怪声。   本期主播 诡谲子 粥粥   剪辑 粥粥   Ed 音乐鸣谢「满洲飞儿子」 manchufeierzi - Tunguska Explosion     本期重点   实践论与44剧场   1.      介绍一下实践论与44剧场 a.      都做过哪些实践与活动(戏剧,出版) b.      当时是怎么想到用「实践论」这个词来命名? 2.      你一直是以“合作,联动”的形式在展开活动,以及包括在做剧场的时候,你强调用剧场的名义组织起不同领域实践者的共同工作和自我教育,这一过程不以舞台或行业呈现为第一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在大家的相处,这种‘集体,共同’的概念 a.      这些“联动,活动”对于日常的生活有可以参考的经验?(怎么生活?) 3.      集体移动的过程,行走(东北,最近的上海,宁波,武汉等,拜访不同城市的空间团体)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之前你们在沈阳的时候反思的是无聊所带来的无根生产性能否走远的问题,那么在其他不同地方的集体移动中,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在地性的东西) 4.      什么选择戏剧这个形式 和其他的实践效果有哪些不同? 5.      是怎样聚集到一起的人的呢? 包括共同创作的人和观看演出的人? 6.      这些实践的公共性有多强呢? 7.      「实践论」第二回为什么会想到去东北,以及东北亚这个议题,最后探索出了怎样的叙事?包括金特的小说 8.      谈谈跨国思想交流的经历 a.      你们结识了松本哉还有柄谷行人,日本的当代思想家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以及对你们的影响? 9.      如何回顾之前集体工作的经历,我对这个依然还是很好奇   附录   实践论   实践论跟戏剧的关系(实践论中以剧场为方法的部分发展成「44剧场」): 1、在观察社(做“王炜的两种诗剧”时),我的想法是,用剧场的名义组织起不同领域实践者的共同工作和自我教育,包括写作者、艺术家、策划人、空间和社群工作者、行动主义者等,这一过程不以舞台或行业呈现为第一目的,而把注意力放在大家的相处,和对当代汉语文本/主题/现场意识的检讨、辨论上,形成某些共同理解,进而非项目性地推动一些创作和实践的长期变化。 2、金特以驻地作者的身份先到沈阳,把《冷水坑》改成四幕剧,王炜根据“鲁荣渔2682号事件”和“实践论”构思了《航船》,写出框架性的基础剧本,两个戏剧形成首尾漩涡,围绕它们的是一系列文本研习、共同写作、排练和演出,由“实践论”和当地青年联合实现;主要来自参与者的讲座、分享、讨论以“双日圆桌”的名目(指望每两天能做一场)分布在沈阳、哈尔滨、大
More Episodes
记忆、遗忘与灵性情感|古代哲学、宗教人类学、精神病理学...
Published 11/21/24
Published 11/21/24
德勒兹的儿童哲学:生成–儿童与语言的解域 S2EP13   什么是儿童性?儿童与成人的相遇始终是不对称性的,但并不代表儿童使用语言、体验世界的方式低人一等。成人世界的“规则”何尝不是儿童体会的能指谜团呢?是解谜又是解域。悖论的是,儿童虽然脆弱无助,但却拥有着解域成人对世界固化编码的潜能。求助于儿童面对事件的开放态度、玩乐方式,我们是否能对世界提出新的批判性思考、构思新的欲望模式?   “驱力和部分客体既不是遗传轴线上的发展阶段,也不是深层结构中的位置,它们是某些问题的政治选择,是进入和出路,是儿童在其欲望的全部力量中以政治方式体验的僵局。” G. Deleuze; F....
Published 10/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