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愿风中不再飘来硝烟和眼泪,愿孩子拥有黎明……一曲悠扬壮阔的交响诗《和平颂》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议厅唱响,也同时拉开了2024年联合国中文日庆祝活动的序幕。而演唱这一曲目的正是中国青年歌手周深。在中文日活动期间,周深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专访,就《和平颂》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感受。
Published 04/21/24
在这个冬季,蒙古国90%以上的地区遭受到“白灾”带来的威胁。虽然该国几乎每年都会经历这种独特的天气现象,但这次的情况似乎尤其严重。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亚太经社会)空间技术应用处负责人王克然认为,气候变化无疑加剧了蒙古国“白灾”的强度,而早期预警则是减少灾害风险的关键。他还强调,要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及应用,以早日落实联合国提出的《全民预警行动计划》。
Published 02/17/24
对于“种族隔离”这个词,您一定并不陌生,在纳粹的统治下,在民权运动前的美国南方,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南非……种族隔离都曾以不同的残酷面孔出现过,是国际公认的危害人类罪行。然而,时至21世纪的今天,在阿富汗这个南亚国家,还有整整1400万人仅仅由于她们身为女性的缘故,蒙受着严重的歧视和践踏——那就是性别隔离。根据人权专家的观点,塔利班施加的性别隔离同样应当构成危害人类罪。请听《联合国新闻》实习记者陈子盈的报道。
Published 01/30/24
对于“种族隔离”这个词,您一定并不陌生,在纳粹的统治下,在民权运动前的美国南方,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南非……种族隔离都曾以不同的残酷面孔出现过,是国际公认的危害人类罪行。然而,时至21世纪的今天,在阿富汗这个南亚国家,还有整整1400万人仅仅由于她们身为女性的缘故,蒙受着严重的歧视和践踏——那就是性别隔离。根据人权专家的观点,塔利班施加的性别隔离同样应当构成危害人类罪。请听《联合国新闻》实习记者陈子盈的报道。
Published 01/30/24
对于“种族隔离”这个词,您一定并不陌生,在纳粹的统治下,在民权运动前的美国南方,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南非……种族隔离都曾以不同的残酷面孔出现过,是国际公认的危害人类罪行。然而,时至21世纪的今天,在阿富汗这个南亚国家,还有整整1400万人仅仅由于她们身为女性的缘故,蒙受着严重的歧视和践踏——那就是性别隔离。根据人权专家的观点,塔利班施加的性别隔离同样应当构成危害人类罪。请听《联合国新闻》实习记者陈子盈的报道。
Published 01/26/24
在中国,教育资源在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分配上的不均长期以来都是一大社会挑战。在政府的努力之外,一些民间社会力量也在积极采取行动,力图缩小和弥合这种差距。在1月24日“国际教育日”到来之际,《联合国新闻》采访了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公益组织“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几位工作者。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Published 01/24/24
2023年,肆虐了全人类整整四年的新冠疫情不再是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但世界似乎并未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回到正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愈演愈烈,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发展鸿沟不断拉大,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秩序岌岌可危。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联合国努力弥合分歧,为人类的共同未来寻找希望。
Published 12/31/23
全球瞩目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仅将各国领导人和谈判代表汇集在一起,同时也让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全球气候变化相关议题,寻找这个事关人类生存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联合国新闻》采访了一位来自中国非政府组织的观察员,请听特约记者杜佳对“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程琛的采访。
Published 12/20/23
12月13日落下帷幕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被认为是自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以来最重要的一届会议。本届会议不仅完成了对气候行动的首次全球盘点,并且就制定“转型脱离化石燃料”的路线图达成了一致。而对于来自中国的青年气候倡导者许望来说,这次会议同样意义非凡,因为这标志着他与气候变化大会共同走过十载。在与《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对话中,许望分享了这十年来他本人和广大青年群体在气候议程中的角色蜕变,以及对于推动实现气候目标的切身感悟。
Published 12/18/23
“反对性别暴力 16 天行动”是一项国际民间社会主导的运动,从每年的11月25日“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国际日”开始,到12月10日“人权日”结束,它提请人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实:暴力侵害妇女是全世界最普遍的侵犯人权行为。《联合国新闻》在今年的“16天行动”期间采访了美国的一个民间组织,“亚裔反家庭暴力特别工作组”。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Published 12/15/23
在迪拜举行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将在明天、12月13日落下帷幕。过去两周的谈判中,重点议题有哪些,谈判最困难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而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联合国新闻》的黄莉玲采访了参加这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专家、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毅。
Published 12/13/23
在迪拜举行的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即将在明天、12月13日落下帷幕。过去两周的谈判中,重点议题有哪些,谈判最困难的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而中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又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联合国新闻》的黄莉玲采访了参加这次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专家、中国科学院战略咨询院院长王毅。
Published 12/13/23
为了让人工智能最大程度地造福于全人类,同时遏制它可能带来的风险,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就人工智能的治理进行多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多学科共治的全球性对话,并为此在今年10月底组建了一个高级别咨询机构。作为该机构39名专家当中的一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毅日前接受了《联合国新闻》邹合义的专访。他在畅谈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挑战的同时,也对其全球治理体系和咨询机构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Published 11/30/23
电视是传播信息、引导和影响公众舆论的主要工具,是当今世界交流和全球化的象征。1996年11月21日至22日,联合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电视论坛,主要媒体人物在联合国的主持下齐聚一堂,讨论电视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同年,联合国大会将11月21日定为“世界电视日”。 在今年的“世界电视日”之际,《联合国新闻》就电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采访了《凤凰卫视》前著名记者、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副教授闾丘露薇。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Published 11/21/23
在世界各地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移民往往承担着最为繁重、薪酬最低的工作,他们的社会保障度往往也是最低的,甚至没有。即使是这样,在很多吸纳移民的目的地国,仍然存在着排外情绪,充斥着各种各样抵制移民的言论。对于这些现象,联合国的人权专家是如何看待的呢?请听《联合国新闻》黄莉玲的报道。
Published 11/20/23
废弃塑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积累起来,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目前海洋中的塑料大约在7500万至2亿吨之间。如何消除这些漂浮在海洋中的塑料污染、帮助恢复海洋生态环境是一项全球挑战。发起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的“蓝色循环”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推广价值的应对海洋塑料垃圾的有效途径,并在最近荣获了2023年度联合国环境署“地球卫士奖”。请听《联合国新闻》实习记者张惠兰的报道。
Published 11/16/23
来自纽约大学的法学院教授玛格丽特·萨特思韦特(Margaret Satterthwaite)去年10月被任命为联合国法官和律师独立性特别报告员。在履职满一年之计,她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首份报告,聚焦于世界各地法律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司法空白。同时,她强调了以人为中心的司法干预在促进人人享有诉诸司法机会方面的积极前景。请听《联合国新闻》邹合义对萨特思韦特所做的专访报道。
Published 10/31/23
在今年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周期间,奥斯卡获奖演员、女权倡导者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应邀来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媒体区,接受了联合国主管全球传播事务的副秘书长弗莱明(Melissa Fleming)的采访。波特曼在访谈中就如何促进性别平等,赋权妇女和女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请听《联合国新闻》实习记者李扬的报道。
Published 10/23/23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近在纽约举行了部长级对话,讨论了农业粮食系统转型,以及如何采取具体行动,解决生物多样性危机和气候危机。该组织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环境问题司司长卡维·扎赫迪(Kaveh Zahedi)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的采访,阐明了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Published 10/06/23
在今年的联合国大会高级别周期间,联合国副秘书长兼开发署副署长徐浩良做客可持续发展目标媒体区,与媒体进行了对话。徐浩良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介绍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采取的应对措施。请听《联合国新闻》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Published 09/28/23
阿富汗是世界上人道主义危机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国际援助机构在阿富汗正面临着严峻的资金来源问题。世界粮食计划署今年不得不停止向1000万阿富汗人提供援助。粮食署驻阿富汗代表、国家主任李筱薇(Hsiao-Wei Lee)告诉《联合国新闻》,削减粮食援助给阿富汗造成了严峻的后果。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Published 09/25/23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召开之际,一个独立科学家小组发布了一份新的联合国报告,呼吁根植于科学的变革,让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重回正轨。潘家华是联合国秘书长任命、参与撰写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独立科学家小组成员,他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采访时介绍了报告的制定过程、现阶段发展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请听特约记者杜佳的报道。
Published 09/18/23
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首创了地球大数据理论与方法,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地球大数据理论框架、技术结构和科学方法,奠定了数字化链接地球物理空间、社会和人类活动空间的理论基础。在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召开之际,郭院士接受了《联合国新闻》特约记者杜佳的采访。
Published 09/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