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兩人都是建築背景,也都做了一些與藝術有關的事情,常常被問及的,就是作為一個「跨域者」,看待藝術的觀點。李霽從植物開始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實踐道路,陳品蓁在大一設計課的教學經驗當中,動態探索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關係。 - 要怎麼樣,才稱得上是「藝術家」? 我們想先問:您因為這個話題浮現的情緒是什麼?是您對藝術家有屬於自己的定義、而有些人不符合這些定義嗎?是「藝術家」理應代表一種身份地位、有些人「夠格」而有些人「不夠格」嗎?這些問題本身,某種程度也是這集對話的答案。 - 動人的創作,取決於作品與作者本心的距離 「藝術」的核心是「創作」,將個人抽象的感受及觀點,用適當的媒材轉譯出來,如果媒材是文字,便稱為作家或詩人;如果媒材是顏料,便稱為畫家。閱讀這些創作的人,會因爲自身能夠理解的範疇,而有所共鳴、以及好或壞的辯證。創作者創作出來的成果,越接近自己內心想要探索的事情,他與觀賞者互動的結果,也會越接近個人內在核心的探索,因而漸次釐清什麼是想要的、什麼是需要的。觀賞者也會透過好的創作,帶動對應的內在探索旅程。 - 每個創作都有其對應的觀眾,在不同階段、不同領域之中產生影響...
Published 10/27/24
Published 10/27/24
空間創作的教學中,「領域」的覺察是入門課之一。這天我們從談論「領域」起頭,對談「領域」在不同層面、不同學習階段、不同人生階段的呈現樣貌。這集的每個子題,都可以延展為一個完整的討論。 - 最初的領域感:家庭生活與安全感界定 領域感有點像是我們感到「安全」的範圍,而我們最初對於安全感的探索是來自原生家庭,像是父母的背景是大家庭,或者因為父母的職業關係讓通常是私領域的家,變得具有公共性,都會影響我們看待「領域」的觀點。 自我的領域感探索:社群生活的多重對照 開始脫離家庭的時候,身邊的關係都成為我們的對照組,我們會用不同的型式探索自我的安全感是怎麼建立的,例如透過交往對象的投射,或是物質的配置,很像是把內在的想法丟到環境中,可以具體的看到它們的關係及影響,透過它們的存在來確認腦中所想的事情。 領域這件事情像是內在的延伸:創作成為自我辯證的過程...
Published 09/27/24
空間具有能量這件事我們都不陌生,但也很玄,因為能量的存在似乎很難被客觀驗證。李霽透過靈氣閱讀到能量,因此我們試圖討論不同層面對於能量運作的共通性。傳統認知上的「信仰」是集體行動,現在漸漸地趨向個體化,「靈性空間」未來可能就是每個人自己的「家」。 創作「空間」會創造能量嗎?「風水」運作能量的原理是什麼? 萬物都是能量本身,「意識」創造實相,實相的呈現方式有可能是物質、空間、繪畫、戲劇等創作。創作者的意圖會決定能量的型態,大量製造的產品在能量層面也會反映該企業的理念。「意識」有很多層次,狹義「風水」的創作源頭來自地方的集體意識。同理,個人的創作源頭來自個人意識。 能量先有還是場域(空間)先有? 場域(此指物質空間及其中的人類行為)是能量的呈現形式之一,在這個脈絡之下,是能量先有。能量的呈現範圍越廣,影響的力道就有優先關係,例如集體意識的「風水」,在使用者未介入空間之前,會有某種程度的主導角色,而個人意識加入後,主導的比例也會浮動。鄉村相對都市,大地能量的主導比例可能也會多一點。 ...
Published 09/2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