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五一前后,美国大学发生了一系列支持巴勒斯坦的活动。学生们扎营、占领草坪和大楼、演讲游行,声浪从美国东岸传到西岸。在大洋彼岸的我们,也无法不关注这群“精英”的、“养尊处优”的年轻人的努力——他们正在为千里之外饱受战乱的巴勒斯坦人寻求公正。
身处德国的主播吴琦,更感觉自己来到了某种世界的现场。他在街头看见许多支持巴勒斯坦的标语,在笔记里写下:世界的变化不是在你我之外,而是在你我之中。
所以,在「螺丝在拧紧」休息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们紧急开张,请来了主播的老朋友、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王炎,请他谈谈这一次学生运动与以往的异同、学生们同情巴勒斯坦的原因,以及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着什么样的政治现实。
“在这样重要的政治议题上,我们再一次看到,是学生、是年轻人走到了所有人前面。我很迫切地想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和许久未见(听)的主播一起,走入世界的变化。
|时间线|04:20 巴以问题上,学生再一次走到了所有人前面
12:31 在什么意义上,这是一次“迷你六八”?
30:27 为什么这一次,学校迅速地动用国家机器来镇压学生?
38:09吴琦:在西方语境里,打击“反犹”几乎是一种教条
49:18 王炎:犹太人具有道德免责?以色列年轻人其实不认同
59:58 “这块土地事实上能容下两个民族共同生活,为什么就不能在一起生活?”
01:11:08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悬殊,是民族意识与现代化的差距
01:15:05 “抗议让缺席已久的基本的国际正义有了实际的形态”
01:26:06 受平等教育的年轻人,会找到参与历史的形式
01:36:19 21 世纪的青年运动,更多给人一种“情动”
01:39:18 从“落后就要挨打”,到“进步但不要打人”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法国社会学家
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1949-),以色列总理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社会活动家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1962),纳粹德国高官
哈伊姆·魏茨曼(Chaim Azriel Weizmann,1874-1952),以色列化学家、犹太复国运动政治家,曾任世界锡安主义的组织会长、首任以色列总统(1949-1952)
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1929-2004),曾任首任巴勒斯坦国总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主席、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
伊扎克·拉宾(Yitzhak Rabin,1922-1995),以色列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曾任以色列总理(1974-1977,1992-1995)
乔治·哈巴什(George Habash,1926-2008),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创始人
贾迈勒·阿卜杜尔·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1918-1970),埃及政治家,曾任埃及共和国第二任总统(1956-1970)、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首任总统(1958-1970)
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1925-1961),法国马提尼克作家、心理分析学家、反殖民主义活动家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 Wadie Said,1935-2003),巴勒斯坦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
-谈话中提到的书籍
《穿越时间的纵深》,王炎
《现代巴勒斯坦史》,[以] 艾兰·佩普
《虚构的犹太民族》,[以] 施罗默·桑德
-谈话中提到的机构与组织
“抵制、撤资和制裁”(Boycott,Divestment and Sanctions,BDS),非暴力的、国际性的运动,旨在通过社会压力迫使以色列放弃对巴勒斯坦的占领以及其他违反国际法的行为
利库德集团(Likud),以色列右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