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本期声音|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
主播|吴琦,单读主编
“看到巴黎,我就会不自觉地想到成都。”
它们都是古代的城市,都保留了过去的城市景观,也都以“松弛感”著称。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席教授王笛回忆,成都人的慢节奏在二十年前还是不受待见的,但在今天的成都,喝茶、打麻将不再是“盆地意识”的罪证,而是大城市人学不来的松弛日常。
“一旦走进城市内部,你会发现过去城市的性格,还存在城市的居民中间。”王笛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美国读书、任教,又去澳门教书,但还讲着一口川普,无辣不欢。他师从汉学家罗威廉,反对韦伯“中国无城市”的论断,用成都茶馆的经验重新诠释公共领域与公共生活的活力。
茶馆式的公共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是否有了新的据点?茶馆是成都人的“半个家”,那对自称“住在互联网”上的新人类们来说,他们的社区在哪里?
在这一期「螺丝在拧紧」里,主播吴琦与王笛一起,聊了聊社区与公共生活的传承与转变。本期节目由螺丝在拧紧和小红书联合推出。希望我们能在线上和线下的社区之中,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遇。
|时间线|04:40 老成都人王笛:看到巴黎,我不自觉地想到成都13:35“成都人真的不像北京人、上海人那么守时”19:17 从“盆地意识”到最宜居城市:慢生活的潜力24:16 费正清、科文、孔飞力、韦伯、罗威廉……中国人有城市意识吗?31:20 中国有公共领域,正如西方酒吧有“喊茶钱”43:22 吴琦:公共生活从现实到网络社区,有很多很多层次王笛:宏大叙事不能取代一切,日常才是普通人思考的基准50:30“互联网的记录在我看来都是珍贵的,我们一定不要轻视它”1:01:21“茶馆里的公共生活之所以动人,是因为每一个在茶馆里的人都有相对平等的表达权利和被看见的机会”1:06:31 线上线下,我们在哪里发现社区生活?
|工具箱|-谈话中提到的书籍《跨出封闭的世界》,王笛,北京大学出版社《消失的古城(增订本)》 ,王笛,人民文学出版社《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修订本)》,王笛,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国发现历史》 ,[美] 柯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汉口》,[美] 罗威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门口的陌生人》,[美] 魏斐德,新星出版社《北京的人力车夫》,[美] 史谦徳,江苏人民出版社《历史的微声》,王笛,人民文学出版社《显微镜下的成都》,王笛,上海人民出版社
-谈话中提到的网站天涯社区,创立于 1999 年,全球华人内容创作和知识分享的社交平台凯迪社区,于 2000 年正式上线,主要板块有《猫眼看人》,曾为文化与政治评论论坛21 世纪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下属的专业财经新闻网站,2015 年因新闻敲诈风波被责令停办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法学家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1907—1991),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中国问题观察家柯文(Paul A. Cohen),美国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威廉(William T. 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孔飞利(Philip Alden Kuhn, 1933—2016),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魏斐德(Frederic Evans Wakeman, 1937—2006),美国汉学家、历史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