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来看第一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往往不真实。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而我们说,往往真话,说出来都不怎么好听,而你听起来好听的话一般都不是什么真话。
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的挺胖,你开口就说,你长得不瘦啊?这是真话,但是就是让人听起来哪里不舒服,换句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聊天了。这就是信言不美。
而美言不信,就是说有些话听起来很漂亮但是对于做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就像拍马屁一样,都知道是拍马屁,但是对于拍马屁,却没有几个领导是讨厌的。就像乾隆一样,乾隆身边为什么会留一个和珅,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和珅说话听起来舒服,听起来受用,同样可以帮你做事,当然要用一个说话还好听的人了。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本章的内容,还是沿袭老子一贯的思想,就是辩证的思想,一个事情正反两面来看,其实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只有你作为听者的取与舍。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友善的人不愿与人争辩,喜欢与人争辩的人不友善。
就是说,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功过是非,是不进行争辩的。在这里,老子就是强调了不要言过其实,不要总是辩解,不要讲太多的话。
我们说,老子一直研究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放到现在,就有些像现在的科学家,但是我们涉及内容是宏观和哲学方面的内容。正因为比,老子更注重的是行动和结果,所以,他对言语的态度一直保持就是,要少说,甚至不说。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以及行不言之教,大辩若讷,等等,都是在表达这一个意思。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会显示自己知识广博;喜欢显示自己知识广博的人,并不是真正具有真知灼见。
前面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有一句和这句话非常相近的一句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还有前面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这三句话,其实都在阐释老子谦卑内敛的思想。你能你行,你厉害,但是你没必要拿出来显摆。
明朝第一大才子解缙,才高八斗,却恃才傲物,最终遭人忌惮下狱,最后埋进冬雪,被活活冻死。还有,杨修之死,杨修在曹操面前屡次卖弄学识,最终,曹操忍无可忍,将杨修斩首示众。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有学识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的,而你整天在炫耀自己的学识,那么我们就会怀疑,你是真的博学吗?你是真的具备各方面的学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积:积藏,保留。
既:连词。
连起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就是说,有道的人不保留什么财富,他都用来帮助他人,结果自己反而更加富有;他都用来赠送他人,结果自己反而财富更多。
越帮别人,自己越有钱,越给予别人,自己得到的越多。这个逻辑也非常容易理解,就是说,你如果能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足够多的价值,那么,你自己得到的也越来越多。道理非常简单,但是,能做到的人却非常少,最直观的例子,为什么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人,却掌握了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财富,是一样的道理。你一个流浪汉,不创造任何价值,所以,你勉强不被饿死;你作为一个公司的职员,为企业创造了部分价值,所以你得到了相应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