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来看第一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往往不真实。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而我们说,往往真话,说出来都不怎么好听,而你听起来好听的话一般都不是什么真话。 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的挺胖,你开口就说,你长得不瘦啊?这是真话,但是就是让人听起来哪里不舒服,换句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聊天了。这就是信言不美。 而美言不信,就是说有些话听起来很漂亮但是对于做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就像拍马屁一样,都知道是拍马屁,但是对于拍马屁,却没有几个领导是讨厌的。就像乾隆一样,乾隆身边为什么会留一个和珅,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和珅说话听起来舒服,听起来受用,同样可以帮你做事,当然要用一个说话还好听的人了。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本章的内容,还是沿袭老子一贯的思想,就是辩证的思想,一个事情正反两面来看,其实没有完全的对与错,只有你作为听者的取与舍。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友善的人不愿与人争辩,喜欢与人争辩的人不友善...
Published 06/04/21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来看第一句。 小国寡民。 最理想的社会是国家小、人口少的社会。 老子认为,小小的国家,挺好。其实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强调一定要小,而是强调了一种状态,就是小国之后的安定祥和,小国之后的不尚武,不纷争的状态。 所以本章老子的基调,就是讲述了他眼中的理想社会的样子。小国寡民,是说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少,而民众的品德越来越纯良。这样以来,治理大国,就像治理小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前面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小的国家治理好了,那么到最后,邻国和睦,天下就太平了,百姓就安定了。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什,十。伯,百。什伯,泛指很多,多种多样。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但是他们却不怎么使用。 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由于人们内心极度富足,所以,人们不会贪求器物的大,不会贪求器物的奇。因为人们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挥霍和享受。   ...
Published 06/03/21
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来看第一句。 和大怨,必有余怨。 与别人的重大怨恨即使和解了,也必定还会有遗存的怨恨存在。 那么具体什么叫和大怨?事实上有很多的理解,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的角度,一种是个人的角度。 我们先说个人的角度,站在个人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对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处理,不要采取过激的处理方式,不要让彼此之间的积怨产生太久,隔阂产生太深,否则,即使你后期采取了补救和缓和的措施,但是终究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和受伤的痕迹。所以,说话不要说的太满,做事不要做的太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执政者对于已经造成的严重的冲突或者矛盾,如果只采取表面的敷衍政策,愚民政策的话,将一定会带来百姓内心的抵触和失望,从而给国家的管理带来了潜藏的隐患和危机。就像清政府的末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大厦即将倒塌,虽然慈禧太后实行了新政,并推行了洋务运动,想极力修补破损的大厦,但是无奈在封建社会的体制和思想的束缚下,慈禧的所作所为,注定只是临时抱...
Published 06/01/21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在攻克这些坚硬强壮事物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它。 为什么呢?因为: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对于水来说,是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什么意思?其实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明了水和大道一样,它的不可替代性。为啥老子会认为水就是不可替代的呢?其实是这里是指的水的柔弱但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特性。那么,为么是水,而不是空气,或者是土呢?这里一方面是这些东西胜刚强的特性不明显,最重要的,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五行学说是大家默认的,也就是说宇宙都是有这水火金木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符合有柔克刚的属性的,也就只有水了,所以老子说这个水,它在这方面,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结合个时代和文化背景,我们就能理解老子思想的出处和内容了。而事实上,老子对水的评价是相当的高,道德经全书多处出提到水,并且水的特性的思想可谓一直延伸到全书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
Published 05/27/21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天的道,大概就和张弓是一样的道理吧? 天道的展现,就像张弓,就像射箭一样。我们说,古时候,列子是射箭的高人,孔子也是箭道老师。那么,射箭与天道有什么关系?老子紧接着解释: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箭向内向下降低,弓向外向上抬高。 什么意思?就是说,对于射箭,要想射得准,在高处的箭柄一定要压低,而在低处的弓身则要向上抬高。这样结合,才能瞄准目标,才能射中目标。 还有什么要求呢?老子接着说: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弓身变弯,弓梢距离变小了,但是弓弦拉开弓的宽度却增加了。 就是说,你长长的这个弓身,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变短一些了,而你这个松弛的弓弦,在起作用的时候,你就要拉紧一些了。所以,弓弦紧绷从而产生强大的弹性力量,它的代价,就是弓身的纵身变短而得到的。 所以,老子总结出天道的道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的道是:减...
Published 05/24/21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我们来看第一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人出生的时候,肢体都是柔弱的;人离世的时候,肢体就由柔软变得僵硬了。 我们说,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今天我们站在健康的角度来说,就是说,柔弱,有韧性是具备生命力,活力的特点,是人体免疫力强的状态。而强的,硬的,僵的,麻木的,等等,都是身体病态的状态。有句话叫筋长一寸,寿延十年。说的就是一个人的筋要有韧性,所以我们一般做锻炼,都要拉拉筋,包括瑜伽,很多都是锻炼柔韧性的。筋的柔韧性越好,某种程度上来说,你的身体越好。而你的身体一旦开始僵硬了,就是不健康的表现了,一旦硬了,就是僵化的了,就是血液不通了,血液不通就会冰冷,就会麻木,也就是生病了。 所以,婴儿一出生,浑身柔软的不得了,但是当我们最后老死,离开人世的时候,就变成冰冷的僵硬的尸体了。所以,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草木萌芽生长的时候,其枝叶是柔脆的;草木凋谢死亡的时候,其枝叶就由柔软变得干枯而僵硬了。 ...
Published 05/18/21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我们来看第一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百姓遭受饥饿,这是由于统治者榨取税赋太多,因此百姓遭受饥饿。 我们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所有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都获得了大丰收,按理应该丰衣足食了吧?结果却仍是“农夫犹饿死”。你辛辛苦苦种出来粮食,却不一定有饭吃。这讲的是什么?就是朝廷的征敛重税,从而农民饱受剥削的不平等现象。而我们说,民以食为天,吃饱饭是刚需,当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那么就是一个社会动荡的边缘了。 所以,朱元璋就采取了广积粮的政策。我们说朱元璋也是个流氓皇帝,但是这个人极度聪明,他就采取了广积粮的政策,通过广积粮,减轻了农民沉重的纳粮的负担,同时还解决了自己军队的粮草问题。所以,百姓,更加支持和信赖朱元璋,所谓民心归顺,这就为以后朱元璋夺得天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根本的依靠。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有为:繁苛的政治,统治者的妄为。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就是说,人民难以治理,这是由于...
Published 05/14/21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 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我们来看第一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如果百姓走投无路而不害怕死亡的话,那么统治者再用死罪来威胁百姓,还有什么用呢? 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对待老百姓异常残暴,人们觉得死活都一样了,那么还怕什么死啊!所以,如果到最后,造反是唯一可以求生的方式的话,那么就非常可怕了。所以,如果到达了这种地步,那么上面的人,就应该反省反应了。所以,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你爱护别人,别人却不亲近你,那么你就应该反省反省,自己的仁爱够不够。管理别人却管不好,你就应该反省反省,自己的才智是不是不够。所以,不要到了百姓连死都不怕的时候,才想起来去治理,因为,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就为时已晚了。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奇:邪的,乱的。 本句话,连起来,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就是说,如果你想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而害怕死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对于那些故意造反或为非作歹的人,依据法律拘捕...
Published 05/12/21
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 繟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我们来看第一句。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敢:冒然,莽撞。我们前面六十九章讲过,古时的敢,不是勇敢,而是冒然,莽撞的意思。而勇,才是勇敢的意思。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就是说,勇敢到什么都敢做的时候,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了;而勇敢到还有所顾忌的时候,也许还能保全自己的性命。 我们说,本章一开篇,老子就大胆提出,要勇于不敢。和世人相反,老子强调的不是“勇于敢”,而是“勇于不敢”,这符合老子一贯的辩证思想,老子更喜欢讲述人们忽略的一面,讲述与共识相反的一面。 所以,我们说,有时候,更重要的是勇于不敢,而不是勇于敢。因为,人往往容易在自己最擅长和最熟悉的领域栽跟头,所以,善骑者毙于马,善水者溺于水。被马摔死的,往往是骑马的高手,而被水淹死的,往往都是游泳的老手。我们说,能够飙车出事的,往往是老司机,肆无忌惮的老司机;而刚上路的司机,一开始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 所以,真正的厉害的人,并不是我们说的勇...
Published 05/11/21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我们来看第一句。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镇压,威慑。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就是说,如果人民不畏惧统治者对其压迫的巨大威力,那么人民对统治者反抗的强大威力就将暴发到来了。 古代的皇帝叫天子。那么天子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天威,因为天威是难测的,天威是不可琢磨的。那么什么是天威?天威就是民威,也就是这里的大威。所以,皇帝最怕的是什么?就是老百姓造反。老百姓为啥要造反呢?因为朝廷的高压暴政。我们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而反之,如果朝廷体恤百姓,无为而治,则天下太平,而国泰民安。所以,官与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斗则两伤,和则两益。你为人民服务,人民就拥护你;反之,你苛政猛于虎,你欺压人民,那么人民就会反对你了。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狎:通狭,意为逼迫,侵占。 厌:这里读yā,压,压迫。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就是说,统治者不要侵占人民的居住之处,不要断绝人民的生存之路。 为什么不要这样做呢?为什么统治者不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第一句的的内容,就是因...
Published 05/07/21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我们来看第一句。 知不知,尚矣 知不知: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 知不知,尚矣,就是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如此最好。 啥意思?就是说,做人要有求知的谦卑,要有上进的渴望,要知道山外有山,要知道人外有人。 所以,苏格拉底说,最聪明、最有知识的人是承认自己无知的人。而孔子也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所以,智者,聪明的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也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因为,他们知道,你越学习,就越觉得自己的无知,而你越站的高,就越觉得自己渺小。   不知知,病也。 不知知:不知而自以为知。 不知知,病也,就是说,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是人们常犯的毛病。 啥意思?就是说,你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或者装作知道,你这就是犯了病了。 因为,和智者相比,愚者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或者即便知道,他也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 而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杜宁-克鲁格效应”。具体是指什么呢?就是说,往往能力不高的人,他反而会表现出一种“虚幻的傲慢”,就是说,他会错误地高估自己的认知能力。举个例子,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纸上谈兵,认为无...
Published 04/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