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我们来看第一句。 和大怨,必有余怨。 与别人的重大怨恨即使和解了,也必定还会有遗存的怨恨存在。 那么具体什么叫和大怨?事实上有很多的理解,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国家的角度,一种是个人的角度。 我们先说个人的角度,站在个人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对于个人人际关系的处理,不要采取过激的处理方式,不要让彼此之间的积怨产生太久,隔阂产生太深,否则,即使你后期采取了补救和缓和的措施,但是终究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和受伤的痕迹。所以,说话不要说的太满,做事不要做的太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的角度,和大怨,必有余怨,就是说执政者对于已经造成的严重的冲突或者矛盾,如果只采取表面的敷衍政策,愚民政策的话,将一定会带来百姓内心的抵触和失望,从而给国家的管理带来了潜藏的隐患和危机。就像清政府的末期,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大厦即将倒塌,虽然慈禧太后实行了新政,并推行了洋务运动,想极力修补破损的大厦,但是无奈在封建社会的体制和思想的束缚下,慈禧的所作所为,注定只是临时抱佛脚的做法,也就是老子说的,“和大怨”的做法。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累计了几千年的积怨,终究还是要将束缚它的枷锁打破,去寻找更民主,更公正,更具有生命力的体制和组织。 所以,老子接着发问:   安可以为善﹖ 善:好的,妥善的。我们说道德经中的善不单单指善良的意思。 所以,安可以为善,就是说,怎么做才是最妥善的呢? 老子给出了下面的方法: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左契:契,契券,古时用来借贷的凭据。古时的契约用竹片做成,分成两半,左边的这一片,叫左契,由债权人拿着,也就是出借方拿着。右边的这一片叫右契,由负债人拿着,也就是借方拿着。所以,左契,我们就可以理解成现在的借据。 所以,连起来,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说,因此,圣人拿着借据,却不向人讨债。 就是说,圣人广施恩德,很少与人结怨结仇,这个德行的表现,就像你虽然拿着借据,但是却不总去讨债一样。 所以老子紧接着总结: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彻:税收,赋税。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就是说,有德的人就好像上面拿着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无德的人就如同有些主管收取赋税的人那样苛刻。 就是说,对待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选择包容,选择不用刚强的方式解决,你也可以选择铁拳铁腕,选择严苛压迫。 这个就像前面我们说的关于曹操的故事是一样,曹操打败袁绍之后,曹操缴获了,大量曹军部将写给袁绍的投降信,这个的时候,曹操选择了一把火烧了这些信件,而不是论罪严查,而不是刑罚诛杀。所以,这正是老子说的“有德司契”,我有你把柄,但是我不与追究,就是为了树立自己宽大德行和威望。 所以,在看老子看来,你能够按照规章按照制度办事,你只算是“有智”的人,但是你能够不只是遵守所谓的规章制度,而能够通过不责罚,通过不强惩,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甚至能达到出奇的效果,那么你就是“有德”的人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有亲疏之别,却永远伴随在有德行的人身边。 就是说,天道没有亲疏,但是却常常和善人在一起。这句话乍一看,好像是矛盾的,你既然都无亲无疏了,那你为啥还伴随在善人
More Episodes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来看第一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往往不真实。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而我们说,往往真话,说出来都不怎么好听,而你听起来好听的话一般都不是什么真话。 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的挺胖,你开口就说,你长得不瘦啊?这是真话,但是就是让人听起来哪里不舒服,换句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聊天了。这就是信言不美。 而美言不信,就是说有些话听起来很漂亮但是对于做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就像拍马屁一样,都知道是...
Published 0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