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Listen now
Description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在攻克这些坚硬强壮事物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它。 为什么呢?因为: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对于水来说,是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什么意思?其实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明了水和大道一样,它的不可替代性。为啥老子会认为水就是不可替代的呢?其实是这里是指的水的柔弱但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特性。那么,为么是水,而不是空气,或者是土呢?这里一方面是这些东西胜刚强的特性不明显,最重要的,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五行学说是大家默认的,也就是说宇宙都是有这水火金木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符合有柔克刚的属性的,也就只有水了,所以老子说这个水,它在这方面,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结合个时代和文化背景,我们就能理解老子思想的出处和内容了。而事实上,老子对水的评价是相当的高,道德经全书多处出提到水,并且水的特性的思想可谓一直延伸到全书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水的柔弱的思想,而这个柔字,在道德经全书就出现十一处之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弱的能够胜过强的,柔的能够胜过刚的。 而关于本句话的理解,站在太极的角度,可能好理解一下,就是最最刚强的东西,是需要柔弱的东西来克制的,就像太极图,阳的尽头是阴,阴的尽头就是阳。所以,刚强的尽头,就像阳的尽头,就变成阴,那么刚强的尽头变成柔弱了。所以,以强制强,以暴制暴,老子迫不得已是不主张的,因为老子认为,有些时候,表现出弱的,表现出柔的,它的结果,反而是胜过强的,胜过刚的。 举个例子,刘邦夺得天下之后,来了个,狡兔死走狗烹,被他分封的七个异姓王中,包括韩信在内,除了两个病死的,剩下的五个,全都被刘邦诛杀了。 而和韩信不同,萧何最终得以保全自己,为什么?萧何知道弱之胜强的道理。而刘邦不是不提防萧何,尽管平时萧何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刘邦仍不放心,所以,萧何在后期,就开始装聋作哑了,开始故意毁掉自己的名誉,开始做一些贪污受贿,侵吞民田的事情。这样以来,刘邦才打消了对萧何的怀疑,萧何才得以保全自己。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结合当时刘邦的性格变化,也许,萧何的做法,才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了解,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去实践。 就是说,这个道理,听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什么道理呢?就是老子上面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也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所以,基于此,老子针对执政者,给出了下面的结论: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承受,承担。后面的受和这个是一个意思。 垢:污垢,引申为耻辱的意思。 连起来,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就是说,因此,圣人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可以配称国家的君主。 这个就像蔺相如一样,我们说蔺相如由于出色的外交能力而声名大噪,作为打仗出身的名将廉颇就不服气了,认为蔺相如动动嘴皮子就做了上卿,所以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选择一直忍让回避,因为他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他俩闹不
More Episodes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我们来看第一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语言往往不动听,动听的语言往往不真实。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想听真话,而我们说,往往真话,说出来都不怎么好听,而你听起来好听的话一般都不是什么真话。 就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的挺胖,你开口就说,你长得不瘦啊?这是真话,但是就是让人听起来哪里不舒服,换句现在的话说,就是不会聊天了。这就是信言不美。 而美言不信,就是说有些话听起来很漂亮但是对于做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用,就像拍马屁一样,都知道是...
Published 0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