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Podcast 全集試聽】生活雜談EP10丨悉達多1丨婆羅門之子,高貴離家者丨《悉達多》
Listen now
Description
牛哥講經第一集已經講佛、我自己亦對佛學有一定認識,但大家都會見到,我自從講完《初戀三摩地》之後就無再講過佛。 原因其實好簡單,就係佛學難講(比中國哲學更難講)。要講咩十二因緣、諸行無常,呢種易講。但係要表現佛學嘅獨特,就唔容易做到。我不時見到有人依住佛嘅名號說話,卻睇唔出有幾分佛嘅精神。 我讀嘅佛學,係一種反對婆羅門教諸神、回應印度六派、唔需要將大量心力放喺理解輪迴系統嘅佛學。我亦可以喺度斷言,喺四大聖哲當中,最理性嘅唔係蘇格拉底,而係佛陀。{順帶一提,如果一個人非常在意前世今生,咁佢唔應該修佛,修習印度教應該更加合適、愉快。} 總之,我認為佛學有時的確需要用宗教語言嚟講,但係大部分時間都唔需要。讀佛學,就係讀緊兩千年前嘅印度哲學嘅精華所在。 我好明白佛所面對嘅背景為大家所陌生。所以我從一本講佛教嘅小說開始,等大家可以更輕鬆咁了解佛嘅故事。之後有機會,我哋再一步步講佛嘅背景同義理。 赫爾曼・黑塞(Hermann Karl Hesse)喺194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當中嘅致辭(Award ceremony speech)提到: “Hesse’s maternal grandfather was the famous Indologist Gundert. Thus even in his childhood the writer felt drawn to Indian wisdom. When as a mature man he travelled to the country of his desire he did not, indeed, solve the riddle of life; but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soon entered his thought, an influence by no means restricted to Siddhartha (1922) the beautiful story of a young Brahman’s search for the meaning of life on earth.“ 「黑塞嘅外祖父係著名嘅印度學者岡德特。因此,黑塞喺童年已經著迷於印度智慧。當佢長大成人,佢遊歷到佢所夢想嘅國度{印度,黑塞喺印度旅行咗八個月},只係佢無因而解決到生命嘅謎題。但係,佛教嘅影響已經好快進入佢嘅思想,呢一股影響絕不限於令佢創作出Siddhartha,一部美麗嘅故事,關於年輕佛陀喺地上尋找生命意義。」(牛譯) 若然你熟悉佛教,你應該會知道Siddhartha係佛陀嘅本名,Siddhartha係梵文,由兩個詞語組成,分別係Siddha(已獲得),同埋artha(尋求之物),所以Siddhartha嘅意思就係「已獲得尋求之物」。赫爾曼・黑塞以此為背景,設想有一個要去尋找所尋求之物嘅Siddhartha,寫成呢本《悉達多》。 喺故事中,悉達多並非佛陀,因為赫爾曼・黑塞將佛陀嘅俗名「悉達多・喬達摩」拆分成兩個角色,喬達摩係書中嘅佛陀;而悉達多就成為一個六派、佛教以外嘅虛構人物,喺呢個動盪嘅時代,由一個最備受期待嘅婆羅門之子,從眾多學派當中掙扎,最終決意獨自踏上尋道嘅歷程。 我會喺今集嘅開頭,補充一下相關背景,然後睇下呢位婆羅門之子點解放棄婆羅門嘅榮華富貴。今集內容包括: 「吠陀傳統」:簡介一下印度嘅種姓制度嘅內容以及理論基礎。仲會講埋悉達多所面對嘅時代背景、所謂吠陀同吠檀多嘅意思。如果唔補充呢個背景,大家未必明白悉達多喺下一部分嘅心事。 「婆羅門之子」:悉達多非常聰敏,可以話係婆羅門嘅明日之星;悉達多嘅兒時玩伴喬文達,更當悉達多係偶像一般。只係外表風光嘅悉達多,卻有心事未解…… 「三個沙門」:悉達多見到三個沙門修行,決意跟隨沙門,佢因而要同婆羅門嘅父親爭論一翻。 引子 --- Send in a voice message: https://podcasters.spotify.com/pod/show/cowgortalk/message
More Episodes
一講起紅白二事當中嘅白事,你就會諗起破地獄;一諗起破地獄,你就會諗起喃嘸道士嘅身影飛舞;一諗起喃嘸道士嘅身影,你就會諗起佢嘅背景係殯儀館。將殯儀館、白事、喃嘸道士扣連,就成為我哋習以為常嘅常識。 但明明喃嘸道士所做嘅功德法事,可以分為白事同紅事兩種,換言之,喃嘸道士唔係只做白事。紅事當中,最大規模就莫過於大家聽熟能詳嘅太平清醮,通常都係請新界本地正一派嘅喃嘸道士去主持儀式。但呢啲大型紅事往往都係一年一度,甚至幾年一度,所以大家對於喃嘸道士嘅印象,未必係源自大型紅事,而係源自殯儀館嘅白事,甚至有一個印象:喃嘸道士以白事為主業。 而我近排見破地獄咁hit,就去搵下香港嘅破地獄傳統係點嚟,...
Published 11/27/2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當你二十三歲聽到以上嘅呢段說話,可能仲係一頭霧水,大叫:「師父唔好念喇」。但係喺中國歷史上,有一個二十三歲嘅青年,英年早逝,憑住驚人嘅洞察力同深厚嘅思辨能力,留低為《老子》作注嘅注本,而佢嘅注本更成為後嚟所有研究老子嘅人,不能不讀嘅經典。 呢個青年,就係魏晉玄學嘅代表人物,王弼。佢生於226年,時值三國,死於249年,年僅23歲。但係人間歲月之短,唔阻礙佢成為中國哲學史上其中一個最重要嘅哲學家。 今集,我哋嚟聽下楊立華先生喺《中國哲學十五講》對王弼嘅介紹,以及講少少魏晉時代對士人心靈嘅摧殘。 Music: thread-of-cloud...
Published 11/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