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sodes
本期《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我们邀请到的两位嘉宾都是深入法国从事十年以上田野工作的学者。中国人类学走了一百年的本土化之路,主要着力于中国乡土社会和少数民族文化。步入21世纪,高丙中教授组建的“海外人类学”团队初具规模,提出从“在中国看中国”到“从中国看外国的海外民族志”,再到“在世界看世界的人类学尝试”之学科展望。 本期节目由原厦门大学人类学西方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贺霆教授发起,他在退休后以自己扎根的法国诺曼底M村作为基地,邀请中国学者、有志于从事西方社会研究的学生前往调研。他在与高丙中团队的张金岭教授的多次探讨中发现:中西方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社会势差”是影响人类学者进行西方社会深入调研的重要因素。 本次谈话涉及的内容有:为何西方社会的人类学研究如此重要,中西方学者做过何种努力,哪些因素导致人类学的西方社会研究困难重重:学术传统、语言、经费、田野复杂性和”社会势差”;张金岭教授为何提出“社会势差”的概念,人类学者如何巧妙地克服乃至利用这种“社会势差”。谈话涉及的理论有:费孝通的“成品知识”论、乐比雄教授的“互惠(互观)人类学”(Reciprocal...
Published 11/21/24
Published 11/21/24
在制作《人类学家的下午茶》三年之际,阿夏桑和芳芳决定做一些新的尝试,于是有了《疗愈人类学》 从阿夏离职后的第二天诞生了“疗愈人类学”这个点子,到这一期节目的录制,中间过去了半年时间。 在半年的策划里,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阿夏桑从上海搬到了青山村,芳芳也有了自己新的方向。 我们想聊一聊我们为什么想做疗愈人类学,以及疗愈在我们的人生命中发生了些什么? 人类学本就是一个复合的学科,因此才有了饮食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流域人类学这些新的分支出来。而在这个时代和个体都很破碎、亟需疗愈的当下,身心灵赛道迅猛发展,国学和传统文化再次复兴,好像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疗愈自己的方式。当我们看到社会的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大量的创伤涌现出来时,我们又应该如何自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首次提出了“疗愈人类学”的概念。 在这档节目里,我们会 通过一个类似于文化比较的方式,去比较各个疗愈的流派,去追溯他们的历史,追溯他们的理念,把他们进行一个分类和提炼。大家可以有一些基础了解了以后,再去选择适合自己当下状态的流派和疗愈师。 疗愈会是一个贯穿我们人生一辈子的事情,贯穿人类的一个母题,所以我们做疗愈...
Published 07/18/24
本期的《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我们邀请到了上海宛平南路600号的精神科医生姚灏,和我们一起探讨人类学视角下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的话题。节目以医学人类学专著《维塔——社会遗弃下的疯癫与文明》Vita:Life in a Zone of Social Abandonment,这是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教授若昂·比尔(João...
Published 01/11/24
汉水是一条被严重低估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 汉朝、汉人、汉文化皆因它命名。它以清澈见底的身姿哺育了中国文化的根基——道教。相信前段时间播客爱好者一定没有错过《汉水日记》和《汉水的身世》这两档节目,汉江前所未有地展现在文化公共空间的讨论之中,在这些节目的评论区引发了难得一见的和汉江“攀亲称故”的盛况。 这一期人类学下午茶,阿夏桑邀请了《汉水的身世》的作者袁凌老师,芳芳从流域人类学的角度去讨论汉江的古往今来。袁凌是阿夏桑的老乡,都来自陕西安康。他们有着高度相似的从故乡离开求学、工作的成长轨迹。他们在离开家乡的过程中都完成了对家乡的和解与认同,成为了“故乡主义者”。 本期节目从汉江与中华文明的脉系聊到它为何如此清澈,成为北大历史学教授罗新笔下“最干净的河流”,它又如何借“南水北调”、“引汉济渭”等滋养了北方地区、汉江沿岸的,道教文化胜迹、杨四爷从人变神守护过往船只、南水北调移民背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心理。 以及是什么样的情愫让袁凌想要去记录这片水域,阿夏重走316国道见证蜀河古镇建筑群反映当年汉江码头的昌盛……都在这期让三位聊得非常尽兴的节目里可以窥知一二。让我们一起通过这期节目,...
Published 08/24/23
近期,《人类学家学的下午茶》邀请了旅法人类学家贺霆老师。贺霆老师是中国人类学界的一位老顽童,他以犀利的言辞指出了当下人类学界存在的“大厦歪了”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人类学的本体性问题没有解决。我们缺少走出去“观看”和“叙事”西方主流社会的勇气与行动。他希望我们能重拾“帝国之眼”,拥有真正的学术共同体。 我们与贺霆老师进行了2个小时的对谈,分为上下两集为听众朋友呈现。在下集中,我们着重对他在法国做了十年的“西学中医”田野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贺霆老师看来,西学中医是西方人对西方传统的活力论医学的一种“借尸还魂”。他发现在西方主流社会的“主文化弧”下还有一个“副文化弧”,即“西方中国印象”。在副文化弧影响下的中医,越是与西方习惯事物不同的地方越是得到奖励,越是相同的反而被取消。他认为这种“相似受罚,相异得奖”的现象,对在西方的“中国事物”有普遍性。 1、十年自费研究做“西学中医”的法国人2、研究发现:相似受罚、相异受奖3、法国西学中医:法国副文化弧“中国印象”的产物4、论文的前三分之一,把我的中国眼睛借给法国评委5、方法论:研究主流社会就要研究西方人熟视无睹的东西6、西学中医:借尸还魂的...
Published 08/04/23
《人类学家学的下午茶》第十四期,我们邀请了旅法人类学家贺霆老师。贺霆老师是中国人类学界的一位老顽童,他以犀利的言辞指出了当下人类学界存在的“大厦歪着”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人类学的着眼点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在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农村人群的同时,却缺少走出去“观看”和“叙事”西方主流社会的勇气与行动。 我们与贺霆老师进行了2个小时的对谈,将分为上下两期为听众朋友呈现。在上期中,贺霆老师分享了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法国求学的经历。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法国人类学家Marc Augé。Marc Augé发现他虽然没有人类学根基,但选择研究西方社会却极为罕见,鼓励他无论如何要完成论文。所以贺霆用了十年完成了关于一批自学中医的法国人的人类学田野民族志,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所有的非西方社会人类学生都回到非西方世界,并按照西方人的研究旨趣在做研究。只有他一个人留下来观察西方人。 贺霆老师是一个稀少的存在,他一眼看出了其中的问题,于是他发出了对中国人类学乃至人类学本身的“灵魂追问”。他认为选择研究中国社会,研究民族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人类学在一个时期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当下,我们值得也应该研究“...
Published 08/01/23
田野是人类学家魂牵梦绕的地方,也深深改变了人类学家的生命色彩。田野与“镜中人”,促使人类学家反观自身,在一次次的反思、自省与自觉中,完成自我生命的洗礼。《人类学家学的下午茶》第十三期,我们邀请了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彭兆荣教授畅谈他生命中的田野。 彭老师带来了他的两本新书《师说人类学》和《生命中的田野》。本次下午茶中,彭老师介绍了中西人类学的差距和田野工作的方法,并分享了他在做瑶族的田野中发生的几件趣事,以及他对当今中国文化现状的思考。对话中涉及的人类学理念有:中国沿海文化中的“五缘”;严格意义上的“田野工作”以及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生活中处处是田野”;王明珂的“华夏边缘”理论、人类学的“八卦说”、“中心论”、“写文化”、“文化自觉”;拉比诺的“镜子”等。 谈及的学者有费孝通、周大鸣、何国强、迈克尔.赫兹菲尔德、玛格丽特·米德、保罗·拉比诺、霍米·巴巴、王明珂、李亦园。 嘉宾: 彭兆荣 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人类学高级论坛主席团主席 节目大纲: 00:00-05:02 新加坡的交通业与沿海地区的五缘关系 05:03-08:10...
Published 04/13/23
大家好,我是阿夏桑,欢迎大家来到久违的《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前阵子莆田闹元宵的穿火视频登上了热搜,评论都在惊叹莆田人“不要命”,我却觉得网友“大惊小怪”。因为刚刚去莆田过完元宵节的我亲眼目睹了更大的穿火阵仗,那几天里我见识到了汀塘欧厝的摆棕轿、陈李厝的巡灯、西天尾北山的妈祖穿火,还有白塘安仁村下汀僮身踏火,几乎每一场都和火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年因为疫情放开,莆田各地都大办元宵,仪式非常隆重。莆田人的元宵和端午一样,要过一个月之久。这一期节目是由芳芳在莆田为大家带来的,录制于2023年正月十七的莆田,莆田的元宵习俗还在进行中。她邀请了两位生活在莆田的女性,一起探讨了莆田年俗作为知识女性与现代女性,面对莆田年俗中的穿红是如何从抗拒/游击战,走向理解、尊重和接受。...
Published 02/24/23
作为资深豆瓣用户,豆瓣话题这个模块开了之后一直不温不火,但是有个话题却惊人的热度奇高。这期《人类学家的下午茶》我们邀请了这个话题的创立者小胡,和第二期嘉宾小景一起讨论在Tinder上的“田野调查”。 约会软件和约会软件上的男人们,是都市里的女性们见面绕不开的话题。在豆瓣,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话题来吐槽她们在约会软件上看到的各种奇葩人类样本——“Tinder人类学”话题的创立者小胡从几年前就在微博记录自己的约会软件使用感受,在豆瓣上开了这个话题后就一直热度不减。 这一期,我们和豆瓣“Tinder人类学”的话题主小胡,还有我们的返场嘉宾小景一起讨论了在tinder约会软件做田野”这个话题,以及女性在tinder的左滑和右滑中的思考。  1:20 网络民族志的研究和人类学质性上的相似 10:38 人类学田野的第一个职业操守就是不能和你的田野对象谈恋爱 18:20 约会软件上怎么那么多已婚男性? 23:22 女性用户在Tinder人类学下面吐槽男生约不约,反被男性说假清高 30:40 用约会软件写博士论文和搞艺术创作 35:14 小景的约会软件历险记——被会说西语的通缉犯借钱 41:11...
Published 11/10/22
大家好,我是阿夏 ,欢迎来到人类学家的下午茶之特别节目。这一期的首发是在播客《石子落水》,由我和芳芳的朋友小胡主持制作。我和芳芳第一次一起作为嘉宾做客别人的节目,我们和小胡聊了聊工作和职业倦怠。 录这期节目的时候我还在杭州的互联网大厂工作,现在我辞职回到上海一个月了,所以心境和那时差别还是蛮大的。希望你们喜欢这期节目。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PART 01.重复劳动带来一眼到头的倦怠感 6:59国企宝宝在体制崩塌之后何去何从 8:13组织需要的稳重乖巧,令人极度不适 12:09路径依赖:可预见的未来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安全感 PART 02.数字工具人的倦怠与异化 16:27具体工作与成果之间的巨大距离,让人失去导向价值 18:36长期处在“工具人”的工作状态对人的影响 30:34企业统一价值导向已经越来越难 PART 03.身体倦怠的人们死气沉沉 36:04吃不好睡不好,让身体长期处于疲惫状态 40:47身体敏感的人往往能够避免工作对身体的损耗 PART 04.组织规模带来不可避免的分化 46:41永远都在对齐拉平对标的大厂 54:23几十人的团队是最理想的组织规模 #Song...
Published 10/16/22
本期嘉宾介绍: Vega ( 崔励诺 ) :Flamenco文化传播者,北京Lucero弗拉门戈工作室创始人。 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远赴西班牙进入最顶尖的Flamenco 综合学院Fundación Cristina herren系统学习Flamenco舞蹈,师从舞蹈家 Alicia Marquez、弗拉门戈舞蹈“教父”Manuel Betanzos、西班牙国家舞团前首席舞者Úrsula López,同时也和Adela Campello 、 Rafael Capallo、Andres Peña等著名舞者学习。在西期间受到了西班牙国宝级舞者Cristina Hoyos的赏识,是首位在世界唯⼀的Flamenco博物馆演出的华人。 2015年,回国创立Lucero弗拉门戈工作室,以北京为起点传播Flamenco文化。她创作的舞剧《关于她》 《瓜达基维尔河》《古老庭院》等登上了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世纪剧院的舞台。...
Published 10/03/22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公益人军军作为嘉宾,军军是沙县人,就是沙县小吃的那个沙县。军军的父母也和其他千千万万沙县人一样,在沙县小吃发展最兴盛的时期,举家南下出去开店。出于对福建美食的好奇与热爱,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聊到了: 02:15 沙县不是县,它在福州中北部                                                           04:46 沙县的传统小吃的兴起                                                           08:19 沙县人都去哪里开店?                                                                      29:55 与兰州拉面、黄焖鸡米饭相比,沙县小吃的商业模式                         32:15 沙县小吃的全流程配送后的口味变化与反思                                      36:08 千里香馄饨竟然也是沙县人开的?           ...
Published 06/26/22
前言: 大家好,我是阿夏桑。这期节目录制于3月30号,那时我已经因为疫情滞留在杭州的新家一个月无法回到上海,芳芳则在她上海的家里,那时我们还对上海的疫情比较乐观。这期节目聊了很多我们眼中的上海,我也坚定了要在疫情之后搬回上海的决心,然而这个计划却被一再的搁置了。 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也经历了一些替代性创伤,因此也没有动力去剪辑这期关于上海的节目。四月中旬我想过“疫情结束后我再度回去的上海还是不是我们谈论的那个上海”,我们谁也不会知道这座城市在经历了这一个多月的历炼之后,还会不会恢复如常。...
Published 05/06/22
“很多的作者,终其一生就在写自己的童年/故乡。”这一期节目里,阿夏桑和芳芳邀请了她们共同的好友艺术家Sisu一起参与关于“故乡主义”的话题。 三个80后/90后女生分别来自青岛、陕南和宁波,三地过年有不同的习俗。探讨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关于故乡的记忆?是美食?是仪式?或许还有与大自然某一刻的相互凝视。 阿夏回忆了汉江,与那片白石滩给她的童年。Sisu和芳芳回忆了她们童年在海边长大的往事。阿夏家乡的房屋就直接盖在山坡上,山、河、海、泥土,给了她们最初的美感。 三个女生都是离开故乡,在异地工作与生活。异地有可能成为“第二故乡”吗? 本期节目,我们谈到了 『故乡主义者』和『非故乡主义者』 00:43 阿夏家里过年前习俗——包包子和『上亮』 04:30 把山河认作父母,是一种敬畏 16:00 故乡的汉江给阿夏带来美的最初认知 24:06 第二故乡 30:31 芳芳童年关于大海的记忆 35:20 和大海的律动,是一种sisu联结 45:01 很多的作者,终其一生就在写自己的童年/故乡 50:01 缺乏和泥土的联结,是当代城市人的缺憾 55:02
Published 03/01/22
本期节目从阿夏与建东相识的奇妙经历开始,介绍了建东开始此次摩托车环中国旅行计划的原因,分享了建东在旅行过程中对于“旅游”一词的观点上的转变,以及长期旅行带给他的思考,芳芳老师从人类学家田野调查的角度给到了一些快速与当地人建立连接的方法,提到了新的概念“旅游人类学”,并提出建东这次旅行是一次给自己的“成人礼”,节目的最后阿夏对于“什么是自由”这一命题的阐释非常深刻。 02:05 阿夏与建东在茶山相识04:04 建东为什么决定辞职旅行?06:06 建东旅行路线规划思路07:46 长期旅行会审美疲劳吗?09:30 人类学家必备的沟通技巧10:37 如何选择聊天对象?13:20 为什么建东最喜欢工作的地方?13:52 旅行300多天花了多少钱?14:52 “旅游人类学”具体研究什么?15:23 独自旅行是一次给自己的”成年礼“20:39 独自旅行是一次对自我的朝圣23:43 旅行能够把碎片化的地方性知识编织成一张大网26:03 人有对于了解全局、看见事物全貌的需求27:26 现代社会,人有变得更自由吗?28:28 明确自己的价值排序,坚守自己的底线,人就会获得自由35:20...
Published 01/27/22
乳房,一个和女性息息相关的器官。从青春期开始发育,到孕期、哺乳期、更年期,每一个人生阶段乳房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和经历。那女性应该如何跟乳房相处?应该如何爱护乳房?什么样的乳房是正常的?在哺乳期中乳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那些因病失去乳房的女性手术之后会经历些什么? 在本期节目中阿夏从一个科普作者的视角和一个未婚育的女性的视角出发,和人类学者芳芳、乳腺外科医生张征——两位已经成为妈妈并且具有“母乳喂养”实践经历的姐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乳房、女性身体和自我接纳的圆桌对谈。 嘉宾介绍:张征,复旦大学医学院外科硕士,乳腺外科医生10余年,热爱科普,2016年起创办医学科普公众号“花房闺蜜”。好大夫在线、丁香医生及怡禾健康科学评审委员。同时是一位国际认证泌乳顾问,在线帮助近万名妈妈母乳喂养及育儿问题,与各大品牌合作传递科学育儿及女性乳房健康理念。 提及读物:《乳房:一段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作者:弗洛伦斯·威廉姆斯,译者:庄安祺 提及播客:《别任性——vol.99 关爱乳房从今天开始,第一大癌没那么可怕》 03:00 《乳房》一书观后感 05:23 ...
Published 12/18/21
对于创作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的生活似乎令人向往:他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充斥着自由的味道。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创作者,都在始终和时间管理、拖延症对抗着。 在《人类学家的下午茶》第四期,阿夏桑和芳芳两个不同类型创作者展开了一场对话,回顾了一起在莆田的经历,聊了聊做田野的一些感受,讨论了田野手记的创作和其他创作的区别,更有一些长期困扰她们的创作困境。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做人类学田野的工作方法 5:50 创作者之间的联结 20:49 每个创作者都绕不开的拖延 37:35 创作的空间 46:20 创作者的一日三餐 54:05 自由职业者的时间管理 58:06
Published 11/01/21
对于创作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的生活似乎令人向往:他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充斥着自由的味道。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创作者,都在始终和时间管理、拖延症对抗着。 在《人类学家的下午茶》第四期,阿夏桑和芳芳两个不同类型创作者展开了一场对话,回顾了一起在莆田的经历,聊了聊做田野的一些感受,讨论了田野手记的创作和其他创作的区别,更有一些长期困扰她们的创作困境。 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做人类学田野的工作方法 5:50 创作者之间的联结 20:49 每个创作者都绕不开的拖延 37:35 创作的空间 46:20 创作者的一日三餐 54:05 自由职业者的时间管理 58:06
Published 11/01/21
大家好,我是阿夏桑,欢迎来到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这一期播客的录制地点,是在福建省莆田市汀塘村村头外边被称为“南屏农夫...
Published 10/05/21
大家好,我是阿夏桑,欢迎来到人类学家的下午茶。 这一期播客的录制地点,是在福建省莆田市汀塘村村头外边被称为“南屏农夫...
Published 10/05/21
我们这期节目里有三个人,代表了三种视角,小景是浸淫在莆田文化中长大的,但因为她长期在外读书,现在依然在外地,所以她的状态是反观童年的视角。芳芳是在宁波长大的,学习了人类学,近期在莆田做了一年多的田野,所以我是试图去切入莆田文化的视角。阿夏在做这期节目的时候还没有去过莆田,代表了一种相对外部的视角。(不过做完没多久就和芳芳老师去莆田看龙舟节了。)我们的碰撞非常有意思是在于,小景提到,29岁读博过年被长辈催婚,但对外时,长辈们又为她辩解。她无法理解这种矛盾的现象。长辈们也无法三言两语言说清楚,为什么一方面结婚生子才是完整的人生,另一方面女孩读博士也是件光耀门楣的事情。我想这是很多大龄未婚青年的困境。面对催婚,我们和长辈都处在一个矛盾者的词穷状态。我的理解是中国文化是体验性的,传统伦理、经验情绪、思想信仰杂糅在一起,得出一个看起来简单粗暴的结论。但是,如果我们试着把自己摘出来,或许就会有不同的发现。我们故乡的文化千头万绪,而去尝试小心地梳理和试图理解,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视角,或许就是我们这期节目的目的。小景和芳芳在谈论自己,或谈论莆田,其实都是在试图靠近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究竟在被什么影响...
Published 07/18/21
大家好,欢迎来到『人类学家的下午茶』的第一期节目:『最好的体验人类学的方式就是去生活』。在这次的对话中,阿夏桑和芳芳老师会聊到: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人类学者的角色切换   02:01 中国社会VS西方社会的底层逻辑 10:12 探寻祖先的起源是一个解决自己意义系统的方法 16:36 田野民族志是人类学家给自己的成年礼 20:47 culture shock是人类学家的养分 24:45 现代社群、归属感和认同 28:07 最好的体验人类学的方式就是去生活 33:46 语言的独特性也会带来一种文化的独特性 ...
Published 05/19/21